安红霞 唐京武
(湖南科技大学 湖南湘潭 411000)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高中物理相对于初中阶段的物理来说,其难度有很大的提升。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够理解、运用课本中的知识点。这就需要学生去做实验,然后根据实验去理解课本中的知识点,验证书本中的公式和结论。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积极设计科学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物理实验操作能力和对物理实验的理解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物理综合能力。本文将与各位教师共同探讨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期与各位教师共同进步。
物理这一学科与大自然中各种自然现象联系得十分紧密,其主要也是在解释大自然中存在的科学现象。高中物理是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高级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也要积极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物理有更多的兴趣爱好,才能更加高效地学习到更多的物理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秉承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让枯燥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物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做一些实验,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比如,在讲到必修一的“牛顿第一定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想一个生活中的实验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有的学生利用一张纸和一块橡皮做了一个实验:把橡皮放在纸上,迅速拉动纸片,观察到橡皮是静止不动的,验证了橡皮具有惯性。如果慢慢拉橡皮,就可以发现橡皮从静止变成了运动,因为橡皮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验证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这证明了:任何一个物体在不受外力或受平衡力的作用时(Fnet=0),总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有作用在它上面的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1]
高中阶段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知识奠基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该学科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不要让学生对这一学科产生很难的想法。这一想法不仅会让学生在现在的学习上增加阻碍,也会对学生进入更高学府后学习物理这一学科时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学习环节,让学生愿意去学习物理,对物理这一学科能够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例如,教师布置实验作业时应慎重考虑作业的难度,设置不同的实验难度等级,让学生自己一个等级一个等级做实验,对做实验像是在做游戏闯关一样有趣。教师也可以在布置的任务中设置奖励。比如,做到中等难度的学生可以在日常活动分中获得加分,做到最难的学生可以获得一些小礼品。这样,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也能感受到物理学习的乐趣。又如,教师在布置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任务时,对能够做完实验并得出数据、验证结论的学生给予一些鼓励;对能够从实验中得出更多结论的学生给予一些奖励,让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兴趣。
教育改革对初中阶段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求不断提高。其中,核心素养中的逻辑推理要求学生要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有一定的思考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思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讲解习题与知识点间的联系,鼓励学生去思考习题与课本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善于思考从知识点到习题之间的逻辑关系,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例如,教师在讲牛顿定律这部分知识点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这一定律里面包含着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点。学生在经过讨论后就会发现里面还有之前学习的加速度知识。这就把加速度和牛顿定律的知识联系建立了起来,让学生建立更加科学和完善的知识体系。[2]
高中物理对学生的正确认知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必要的。由于其学科的特殊性,学生只有不断思考,才能在这一学科上有所建树,才能更好地学习物理知识。教师也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职责,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也为物理学领域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