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艺术学院 吉林·长春 130012)
黑格尔曾说过:“哲学之作为科学是从柏拉图开始而由亚里士多德完成。他们比起所有别的哲学家来,应该可以叫做人类的导师……”而当他介绍完柏拉图进入亚里士多德的时候,黑格尔说:“当我们进而叙述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时候,恐怕我们还得更加详细些;因为亚里士多德乃是从来最多才最渊博最深刻的科学天才之一——他是一个在历史上无与伦比的人。”亚里士多德有句著名的话叫做,“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也译作,“虽然柏拉图和真理都是我所敬重的,但神圣的职责使我更尊重真理。”)黑格尔在反驳对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作粗鄙的唯物主义解读时甚至认为,“实际上,亚里士多德在思辨的深度上超过了柏拉图,因为亚里士多德是熟识最深刻的思辨、唯心论的,而他的思辨的唯心论又是建立在广博的经验的材料上的。”黑格尔或许是对的,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完全忽略亚里士多德哲学中唯物论的发掘和解读。
通过“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这句话,我们能够看出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反叛意味。首当其冲的就是柏拉图的理念论。我们知道理念论基于柏拉图的分离学说,在可感事物之外寻求其本原和根据,而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的根据是内在于事物之中的。亚里士多德认为,“那些把理念当作原因的人,首先设法把和存在物数目相等的另外的东西当作他们的原因。正如一个想要计数的人,对较少的东西不能核计,便把它们加多了来核计一样。因为形式与事物在数目上相等,至少并不少于,正是在寻求这些事物的原因时,他们才找到形式的。”所以理念的设定实际上是把寻求事物的原因变得更为复杂了。
亚里士多德认为,“我们用来证明形式存在的那些办法,显然没有一个是顶用的。一些推论并无必然性,另一些我们认为没有形式的东西却又有。按照从科学所推出的原理,那么一切成为科学对象的东西,将全部都具有形式。按照单一在众多之上的论证,那么否定了的东西也将具有理念。按照消灭了的东西也可以有思想的道理,那么消灭了的东西也有理念,因为对这些东西也有某种意象……有些把关系说成是有理念的,但我们说他们自身并不是一个种,有些则讲到了第三者。总的来说,关于形式的那些道理,毁掉了那些我们愿意其存在比理念更为重要的东西。”这些批评几乎全部围绕柏拉图的理念论的具体提法而展开。柏拉图基于某种等级的观点认为有些东西没有理念,毁灭了的东西没有理念,而亚里士多德基于“科学”的眼光予以反驳。关于“关系”的理念的反驳更是直指柏拉图的通种论。当然,亚里士多德对于柏拉图的分有或模仿说的批评更直接,“说形式作为模型而存在,其它的东西分有他们是一句空话,是一种诗的比喻。对理念进行模仿,是怎么一回事情呢?用不着去模仿另外的东西,相似的事物照样可以存在和生成……”
总体上亚里士多德认为理念无必要,理念论也不可行。理智的对象不是理念,那么什么才是理智或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呢?亚里士多德给出的答案是存在或“是者”。他说,“存在着一种考察作为存在的存在,记忆就自身而言依存于它们的东西的科学”在此基础上,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实体与属性”、“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的理论。而在自然科学领域,亚里士多德则提出“三本原说”即形式、缺乏和质料,和“四因说”即形式因、质料因、动力因以及目的因来解释世界。
以上是我们在具体展开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及其音乐美学思想前对其哲学作出的粗略概述。由于他的哲学内容深刻且全面,且现有的对亚里士多德的研究介绍已汗牛充栋,此处我们不再赘述。下面我们进入他的美学思想及其音乐美学思想。
何乾三先生在介绍亚里士多德的美学与音乐美学思想时引证说,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论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一文中写到:“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以独立体系阐明美学概念的人,他的概念已雄霸了二千余年。”何乾三先生认为,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美学理论的集大成者。其成果就是著名的《诗学》和《修辞学》。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诗学》是“第一篇最重要的美学论文,也是迄至前世纪末叶一切美学概念的根据。”究其原因,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位真正融合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形而上学于己一身的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
具体说来,亚里士多德几乎全部继承了柏拉图的美学思想,但是在具体观点上不尽相同甚而完全相反。和柏拉图一样,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于现实的模仿(现实之外没有理念),不过亚里士多德对于模仿又作出三种区分。
“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双管箫乐和竖琴这一切实际上是模仿,只是有三点差别,即模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得对象不同,所采取的方式不同。
有一些人(或凭艺术,或靠经验)用颜色和姿态来制造形象,模仿许多事物,而另一些人则用声音来模仿;同样,向前面所说的几种艺术,就都用节奏、语言、音调来模仿,对于后二种,或单用其中一种,或兼用二种,例如双管箫乐、竖琴乐以及其他具有同样功能的艺术(如排箫乐)只用音调和节奏(舞蹈者的模仿则只用节奏,无须音调,他们借姿态的节奏来模仿各种‘性格’感受和行动),而另一种艺术则只用语言来模仿……”而对于艺术的起源问题,亚里士多德把它归结为人的天性,人的天性使人善于模仿,模仿是人的一种本能。同样的,音调感和节奏感也是出于人的天性。何乾三先生认为,亚里士多德的天性说在今天看来是不科学的,但是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因为柏拉图认为艺术是少数人的神灵凭附,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艺术是人人所具有的本能,这样就使艺术具有了合法性。进一步,和柏拉图贬低艺术不同,亚里士多德虽然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模仿,但是模仿又是一种创造,一定意义上模仿的创造物会高于现实。依据《诗学》,亚里士多德认为模仿能够使人获得知识,而且人的知识最初只能来源于模仿,并且艺术高于一般的经验,同经验比较,艺术才是真知识。“在《诗学》的其它地方,他(亚里士多德)谈到悲剧给人快感,完整的事件给人快感,惊奇给人快感,布景给人快感,音乐的节奏给人快感等等。”基于此,何乾三先生认为,亚里士多德是一个教益与快感兼而有之论者……亚里士多德提出快感的问题,强调美、善、快感的一致性,这与他批驳柏拉图的理念论学说,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肯定了现实人的真实性有关;也与他肯定了人的理智作用,也肯定了人的感觉的真实性,肯定了人的感情的真实性有关。这正是唯物主义因素在美学上的反映。”基于对艺术的肯定以及艺术在人的知识和教益方面的作用,不同于德谟克利特的“剩余精力说”和柏拉图对音乐的严格限定与轻视,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可以起到教化人们的道德,以及消遣闲暇和精神享受的作用。尤其是亚里士多德懂得音乐所具有的“煽动力量”,肯定音乐的“净化”作用,认为音乐能够净化人们的心灵、平复人们哀伤、恐惧甚至能够平复宗教狂热的情绪。这体现出亚里士多德一贯的中道论,因为音乐的本质是一种和谐,他甚至认为音乐教育能够塑造人们和谐中道的性格,并把音乐列为教育课程。在他看来,音乐是一种高尚的和对自由人有价值的学习。看来,亚里士多德应该是从事音乐教育的先行者。
综上所述,亚里士多德第一次提出了系统的美学思想,认为艺术可以使人获得知识,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模仿,而且这种模仿可以是一种高于生活大创造。亚里士多德也高度肯定了音乐对于人的心灵的净化作用,认为音乐的目的就是在于提供娱乐、为人们带来精神享受。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的曲调和节奏类似于道德的品质和特征,因此,他甚至把音乐纳入教育的课程中来。何乾三先生总结道,“他的学说在欧洲有如万流之源,其影响所致各种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