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角色游戏中教师的支持策略
——以中班“小吃店”游戏为例

2020-01-11 11:10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26期
关键词:小吃店经验游戏

(东阳市机关幼儿园 浙江·金华 322100)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模仿、想象,创造性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游戏的内容、角色、规则、情节发展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自己的意愿来设计。因此,角色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自愿参与的游戏。

但是,目前的角色游戏的开展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幼儿游戏兴趣持久性不强;幼儿游戏推进不深入;幼儿游戏的自主性不够,老师干预过多,支持策略不适宜,对游戏中的孩子的深度学习和发展价值关注不够等。为更好地调动幼儿参与角色游戏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必要对教师在角色游戏中的支持策略进行研究。本论文以“小吃店”为例,从游戏生成,材料投放、经验激发、游戏环境调整、介入时机等几方面来探究老师在角色游戏中的支持策略。

1 倾听发现,分析判断,支持游戏主题的生成

游戏主题来源于幼儿的生活,随着幼儿的兴趣、生活经验而产生、变化、更新,老师要善于倾听、发现孩子的兴趣和需要,给与适宜的支持,促使游戏顺利开展。

1.1 倾听发现孩子的兴趣点

案例1:“过新年”的谈话活动。

开学初,老师组织“过新年”的谈话活动,小朋友们谈到了年夜饭的时候,对各种各样好吃的食物产生了兴趣,他们在美工区中用彩色黏土制作了各种美食。看到美工区展示台上的美食,瑶瑶说:这么多好吃的东西都可以拿来买了。她的话引起了许多小伙伴的共鸣:是呀是呀。于是小朋友对小吃店展开了话题:我去过XX小吃店里;我最喜欢吃的是烤饺;店里的服务员看见有人进去就马上会问:你要什么?……

在倾听中,老师发现了孩子的兴趣点。

1.2 分析游戏生成的促发因素

“小吃店”游戏生成的第一个促发因素是随着中班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加强,孩子愿意和同伴交流生活中所发生的感兴趣的事情,在交流过程中他们产生了共鸣,有了游戏的兴趣点。第二个促发因素是每个孩子都有去小吃店吃饭的经历,他们对里面的角色、工作等都有已有的生活经验。已有生活经验是角色游戏内容生成的基础,随着认知范围的扩大,孩子们在游戏中会反映出日常生活体验过的内容。

1.3 对游戏主题的价值进行判断

基于“小吃店”由孩子兴趣生成,且孩子对小吃店有已有的生活经验。老师结合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和角色游戏发展目标,从同伴交往、社会性发展、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分析:(1)中班孩子的同伴交往意识增强,小吃店游戏中有多个角色,各个角色间需要相互配合和交往,因此可以作为促进孩子同伴交往发展的一个活动。(2)中班孩子虽然有了交往和规则意识,但交往技能不够,在规则的理解和执行规则的能力有差异,容易引起矛盾冲突,如果让孩子自主尝试解决这些矛盾冲突,正好可以促进他们社会性发展。(3)语言表达能力是在运用过程中逐步发展的,中班孩子语言表达能力虽然比小班有了进步,但还不够丰富,不同角色间的交往正好可以引发他们更多运用语言交流的机会,同时老师也可以从中观察幼儿的语言发展水平,作为后续教育的参考。基于上述判断,老师认为“小吃店”游戏对孩子的发展有价值。

“小吃店”游戏以孩子的兴趣点为基点,老师通过倾听、分析、判断支持了游戏主题的生成。

2 适度留白、及时调整,发挥游戏材料的促发作用

材料是引发和支持幼儿游戏开展的基础,直接影响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和游戏成效。

2.1 让孩子自主收集材料,丰富运用经验

本次游戏的食材是孩子自己制作的彩泥小吃作品,色彩丰富,造型独特。这些食材都是孩子自主收集的,孩子在自主收集材料的时候,对材料的特性有了一定的了解,积累了经验,这些有助于孩子在与材料的直接感知和具体操作中提升游戏的实践能力。

2.2 适度“留白”,激发孩子的替代能力

在本次游戏中,老师没有提供收集收银机、钱币等材料。可孩子在游戏中并没有因为缺少这些材料而影响游戏进程。有的把美工区中树叶、纽扣当做钱币,根据大小、颜色赋予钱币不同的面值;有的把自己的手当成手机,老板和顾客的手互相碰一下就完成了二维码扫描交易。从这些情节中可以看出,孩子对生活经验进行了迁移和创造想象,材料的适度留白激发了孩子的思考和替代行为,提高了孩子“以物代物”的表征能力和想象力。

2.3 随时调整游戏材料,丰富游戏情节

在第一次游戏结束后的分享中,有的小朋友提出树叶和纽扣替代不太好,不方便辨别钱币的面值,因此提出可以自己制作钱币;有的说增加二维码方便扫描,有的说增加抹布和垃圾桶,方便服务员打扫卫生,提醒顾客不乱扔垃圾;有的针对客人太多是不是要增加桌子,有的针对游戏中一个服务员送错餐的问题提出要增加点菜单,可以让顾客自由选择,服务员也能核对菜单不送错。有的说顾客一次点的食物太多浪费,要增加节约粮食的宣传牌挂上。

在孩子的分享中可以看出,随着游戏的开展和游戏中问题的诞生,孩子们有了新的需要和思考。因此,老师对材料进行了及时调整。在材料调整中老师进行了教育价值的挖掘,桌子、抹布、垃圾桶由老师提供,而其他点菜单、钱币、二维码、宣传牌等材料让孩子来完善。

3 提供多维度的游戏经验,丰富游戏情节

角色游戏是幼儿自主、创造性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建立在幼儿所掌握知识和经验基础上,幼儿所积累的经验越丰富,游戏内容越丰富多彩。经验是幼儿生发游戏和推进游戏情节的支持点。幼儿的游戏经验应该源于多个维度,除了日常生活的实践经验,也应该包括孩子通过听闻途径、绘本阅读所获得的理论学习经验。老师除了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把观察与学习到的经验融入角色游戏中,提升游戏水平。

3.1 话题讨论法促使经验的调动

老师在游戏前组织了谈话,抛出了话题:小吃店里都有谁?他们做什么事情?帮助孩子梳理了关于小吃店的角色和工作的已有的经验为游戏开展做了铺垫。

游戏一开始,孩子们就有了自己的角色选择,瑶瑶冲到贩卖台前当起了老板,宁宁和宣宣在她旁边就是服务员了。有的孩子当大厨,有的当顾客。老板让顾客先排队一个个来,先付钱再吃东西。顾客有的用付钱动作代替交易,有的把手和老板的手碰一下,当扫二维码付钱。当看到人太多了,拿出去的东西太多了时,老板用语言来调节游戏的进程“小吃店关门了”,来示意顾客可以走了。等自己收拾好餐桌后,又大声说“小吃店开门了”让游戏继续开展下去。服务员提供餐具、收拾餐桌、清洗碗碟;大厨们有时制作菜肴,有时充当顾客,角色间自然转换。

在游戏中可以看出孩子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意愿来开展,自选角色、付钱方式、游戏的进程控制、材料使用中的以物代物、角色间的对话、游戏中的动作、表情反映出孩子的想象力、创造性和游戏表征能力。看来游戏前的话题讨论激起孩子对已有生活经验有了调动,在游戏中能进行有效的再现和迁移。

3.2 调查记录法促进经验的迁移

第一次游戏后,孩子们觉得太乱了,虽然有一定的规则意识,但在实际开展中他们满足于取餐、进餐的过程,不按老板要求的一个个有序来就餐,店主和服务员职责不明确,要收费、端菜、要用语言提醒顾客维护秩序,又要把顾客自己拿走的食物给端回来,场面很忙、很乱。于是我们让家长再一次带孩子去体验,并进行调查记录,用符号和表征的方式画下来。在下一次的游戏中就出现了以前没有的情节:叫号员发号叫号、迎宾员引导入位,服务员点菜后和顾客进行核对菜单等等。有目的地调查记录帮助幼儿拓展游戏内容,把鲜活的场景融入游戏,推进游戏发展。

3.3 绘本阅读法促进经验的运用

在游戏过程中,有一段时间小吃店里没有人来,宁宁想出了开个“DIY面包制作间”的好主意。这个创生的游戏主题来源于孩子刚刚阅读过的《第一次做面包》绘本书。主题产生后,小朋友开始准备了。有的制作价格表,有的去找烤箱(纸板箱)和大托盘,有的去别的区域宣传;有的准备面包材料和盘子。新主题“DIY面包制作间”增设后又吸引了一些小朋友来玩,她们一边制作一边分享自己做的是什么面包,时不时评价一下别人的面包形状,角色间的语言交流多了许多。服务员则收集顾客制作的面包放进烤箱,并拨动自制的时钟转盘,虽然时间是随着自己的意愿来控制的,但也可以看到孩子们把绘本中的学习经验运用起来了。

从这个“DIY面包间”诞生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通过绘本阅读能获得许多的生活和学习经验。老师要合理引导孩子吸收、理解绘本中的故事情境,鼓励他们把学习到新知识迁移到角色游戏中。

4 及时调整游戏环境,推进游戏进程

游戏进行一段时间后,小朋友的兴趣减弱了。老师了解后发现他们不满足于室内的游戏环境,提出要到户外去。于是,老师把游戏搬到了户外多功能步行道中,这个场地和沙水池、种植园、操场互通。到了新场地,孩子们发现步行道中一半嵌在泥土中的轮胎是天然的灶台,把锅支在上面就烧饭了。两边绿化带中的树叶、小草、小石头等自然材料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和需要变成各种食物:青菜炒肉丝(小草和树枝)、茶叶蛋(石头加揉碎的树叶)粉丝炒鸡蛋(石子加松树叶)……,玩水池中的水接来后有的洗菜,有的加入其它材料就变成美味的汤、火锅。没有来得及清理的水果塑料筐和泡沫箱当“烧烤架”和“桌子”,地上的树枝当烧烤用的竹签,将叶子一片一片穿到签上就可以制作美味的烧烤了,捡了一片更大些的叶子来当扇火的“扇子”…有的把红黄相间的树叶当成牛肉,“谁来牛肉!谁要牛肉”的叫卖角色随之诞生了。当客人提出要吃米饭时,宣宣开始寻找周围,发现旁边的沙池中的沙是白白的,马上用塑料袋装来制作米饭。操场上来来往往的游戏者成为孩子的招揽生意的对象。

随着游戏兴趣的降低,老师能及时调整游戏环境,给予孩子更开放、更大空间的游戏场地,并允许孩子在各个场地之间的联动,充分利用场地中的低结构材料,引发了更多的表征行为和游戏情节,促进了孩子之间的语言交流和交往行为,重新激发游戏的兴趣,游戏进程继续推进。

5 耐心观察,适时介入,提升游戏水平

角色游戏中游戏水平不仅仅表现为游戏主题的丰富,材料的表征、经验的创造性再现、情节的想象等方面,角色间交往、解决问题能力更是一个重要指标。因为在角色游戏中角色间的交往和合作更多,出现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也多,需要孩子自主、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高。而问题应对和解决能力是在孩子的实践尝试中发展起来的。所以问题出现时,老师把握适宜的介入时机是挖掘游戏价值的一个方式,也是老师做好观察者、引导者、支持者的必要条件和保证。

5.1 观察在先,介入在后

案例一:“老板的角色冲突”。

小吃店的店长瑶瑶,去收拾餐桌时,安安坐到了店长的位置上。瑶瑶回来后发现安安抢了她的角色,她就多次用语言提醒安安“我是小吃店的店长”,但安安并没有予以回复,坐在位子上不动。讲了几次没有效果后,瑶瑶一脸不开心,闷闷地坐在旁边,过了没几分钟,瑶瑶又说:安安,老板轮流当,我当过了现在你当,等一下我们又换着来好吗?安安说好。瑶瑶变得开心起来,开始寻找新角色,变成了服务员。她当服务员后生发了利用游戏桌当洗碗池、去送外卖等游戏情节。她还开心对安安说“今天生意太好了,我实在是太忙了”。完全忘了刚才的不愉快,一直玩得很开心,没有失落感和负面情绪。

在案例中,面对老板的角色冲突,老师没有直接介入,因为他们之间的矛盾还没有发生危险,就采取了继续观察,看看孩子们会如何自我解决。最后瑶瑶想出了轮流当的方法,调整了自己的情绪,寻找到了新角色,玩得很开心。角色游戏中幼儿自发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实践一定的社会行为,因为生活经验的不同,每个孩子都会有不同的游戏行为发生,在游戏一定会有矛盾和问题存在。有智慧的老师会抓住游戏中的认知冲突整合作为幼儿社会性的发展的契机,观察幼儿在先,适时介入在后,有效利用问题,提高幼儿自我解决问题能力,推进游戏情节的发展。

5.2 耐心等待,放手探究

案例二:“送火锅的辰辰”。

辰辰做好了火锅去送给娃娃家的小朋友吃,在桌子上已经摆满了碗筷和食物,辰辰几次想把火锅摆不上去但都没有地方放,火锅里的汤好几次都好像要洒出来了,但老师一直都没有过去。几次失败后,辰辰把火锅先放下来,然后去移动原来桌上的碗筷,空出了一个地方,他把火锅端起来想摆上去,可空出的位置还是太小,辰辰又把火锅放下,看了看锅的大小,然后在桌面上比划了几下,再次去移动桌面的东西,重新端起火锅摆放正好合适,辰辰开心地笑了。

在案例中,辰辰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老师没有急于插手,而是耐心等待,放手让孩子自己探究尝试,在尝试过程中孩子的空间知觉和大小匹配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从中也可以看到孩子做事的坚持性和耐力。如果老师面对孩子的问题急于插手就会养成孩子遇到一点点问题就要求助老师的习惯,不利于孩子独立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也不能有效观察到孩子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

5.3 问题抛接,适时介入

在制作点菜单时,一开始大家各自画自己的菜单,可有的孩子画的表征其他人看不懂,怎么让别人看得懂是孩子遇到的问题,孩子们来找老师帮忙。老师没有急于给答案,而是把问题抛回给孩子“你们觉得有什么方法让大家看得懂”,引发孩子自己去思考和讨论,他们讨论后觉得要推选出画画能力强的孩子进行绘画更好,可绘画好的小朋友有好几个都要参与怎么办?老师抛出第二个问题“怎么选更公平呢”,他们想出用比赛谁画的像的方法来解决了这个问题。菜单顺利完成后,孩子们开展了游戏。

游戏是孩子的基本活动,也是孩子经验获得和自我学习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途径。除了游戏情节的推进,还要关注孩子的深度学习能力。问题的抛接,能引发孩子的思考和讨论行为,促进他们之间的相互学习和自我建构。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还给孩子,让孩子在真实问题中先自主尝试解决的方法和策略,在尝试后再梳理和提升,孩子获得的经验会更深刻;在遇到真正解决不了的问题的时候适时介入,帮助他们获得新的经验。

角色游戏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游戏的内容不断拓展,游戏的材料不断更新,幼儿的游戏经验不断提升,三者之间密不可分,有机结合。老师应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求,支持幼儿创新游戏主题,投放多元、适宜的材料,营造开放联动的游戏环境,引导幼儿在游戏中不断迁移和运用经验,把握适宜的介入时机,放手让孩子自主解决问题,自主探究、创新,真正做好观察者、引导者、支持者的角色,助推孩子深度学习和发展,让角色游戏变得更有价值。

猜你喜欢
小吃店经验游戏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露天小吃店
爆笑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