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云生教授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用药经验※

2020-01-11 16:19:03
河北中医 2020年8期
关键词:肝郁病机临床

姜 旭

(山东中医药大学2018级硕士研究生,山东 济南 250355)

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 thyroiditis,HT),又称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也是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之一。HT的病理特征主要表现为甲状腺内淋巴细胞的浸润,血清中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升高。目前,现代医学对HT尚无针对病因的治疗措施,口服左甲状腺素钠片治疗可减轻甲状腺肿,但是尚无有效证据表明其有阻止HT病情发展的作用[1]。近年研究表明,硒作为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具有免疫调节、抗氧化,同时有参与甲状腺激素合成和释放的作用[2],在防治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疗效。在中医学中,可将HT归属于“瘿病”“虚劳”范畴。中医的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在HT的治疗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HT方面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及研究进展,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徐云生,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泰山学者,山东省第一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从事中医药防治内分泌及代谢系统疾病研究30余年,精于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疾病,在治疗HT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3]。现将徐教授治疗HT的用药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1.1 源流 中医文献中并无关于HT病名直接的记载,但是根据其临床表现如颈前甲状腺弥漫性、无痛性肿大,质地硬韧,病程迁延日久,机体虚损,可将本病归属于中医学“瘿病”“虚劳”范畴。《诸病源候论·瘿候》记载“诸山水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瘿病,动气增患”“瘿者,由忧恚气结所生”,《重订严氏济生方·瘿瘤论治》中提出“夫瘿瘤者,多由喜怒不节”,指出瘿病的病因主要是水土因素及情志内伤。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瘿瘤论》中提出“夫人生瘿瘤之症,非阴阳正气结肿,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提出了瘿瘤的发生主要是由气、痰、瘀三者壅结而成[4]。

1.2 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 徐教授认为,HT病因主要与水土失宜、先天禀赋、情志内伤及饮食失调有关。结合临床辨证,其基本病机为肝郁脾虚,同时与气滞、痰凝、血瘀密不可分。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由于情志不舒,影响肝的正常生理功能,从而导致肝失疏泄,肝气不舒日久,进而发展成肝气郁滞。HT患者临床上常表现为情绪急躁易怒或情绪抑郁、善太息、胸胁胀满不舒、口苦等症状,肝经循行过胸胁、咽喉,连接目系,故临床又表现为双目干涩,咽痒咽干,女性多见乳房胀痛。根据中医五行的乘侮规律,肝郁日久,肝木乘克脾土,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人体摄入的饮食水谷,通过脾的运化转化成为人体所需精微物质;脾气散精,使精微物质布散于周身,以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脾失健运,则进一步发展为肝郁脾虚。脾虚患者表现为明显的周身倦怠、乏力懒言、食欲减退、腹胀,或见嗳气、呃逆等肝胃不和症状。“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脾作为调节人体水液运行输布的关键脏器,脾失健运则水液运化无力,水液代谢失调,生湿化痰,故“脾为生痰之源”。痰气交结进一步阻碍气机,气能行血,气滞而血运无力,发为血瘀。气滞、痰凝、血瘀这3种致病因素互为因果、相互影响,最终导致气滞、痰凝、血瘀结于颈前,形成颈部肿大,从而发为瘿病。临床检查表现为甲状腺触诊Ⅱ度、Ⅲ度肿大,超声检查或见甲状腺结节;痰湿明显者舌边齿痕明显,口中黏腻不爽,大便溏薄,或见水肿;血瘀者肌肤甲错,面色黧黑,舌质紫黯、有瘀斑瘀点,甲状腺触诊偏硬。

2 用药特点与选药规律

徐教授认为,HT发生发展过程中虚实夹杂,而肝郁脾虚为主要病机,气滞、痰凝、血瘀3种因素共同致病,在治疗用药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2.1 重视调肝

2.1.1 疏肝解郁,调畅情志 徐教授根据上述病因病机,认为针对HT肝郁病机,当以疏肝解郁为主,常选柴胡、香附、郁金等药物。柴胡性味苦辛,疏肝解郁行气,使肝气条达,气机通畅;香附味辛微苦甘,与柴胡相配,增强行气疏肝之功;郁金味辛苦,性寒,除行气解郁外,还有活血之功,疏肝兼以活血行气,调畅气机。

同时,徐教授指出,HT作为长期慢性疾病,极大困扰着患者的身心健康。结合临床,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状态,常见情绪急躁或抑郁、善太息、易紧张焦虑。肝主情志,故在处方选药方面,从肝入手,侧重用疏肝解郁之品,使肝气得舒,情志条畅。

2.1.2 清肝泻火,利咽明目 肝郁日久不舒,郁而化热,肝火上炎,若患者出现明显火热之象,如见头晕耳鸣,目眩或目赤肿痛,口苦,咽干,溲黄赤,大便干,舌红,苔黄,脉弦数,当在疏肝解郁的基础上加清肝泻火之品,取丹栀逍遥散之意,多选用牡丹皮、栀子等药物。牡丹皮味苦、辛,性微寒,入心、肝、肾经;栀子味苦,性寒,入心、肺、胃、三焦经;两药合用,共奏清肝泻火、凉血解毒之功。

《灵枢·经脉》中描述足厥阴肝经的循行:“肝足厥阴之脉……上入颃颡,连目系”,颃颡即为咽喉上颚与鼻相通之处,肝开窍于目。肝火旺盛,上燔头目,临床可见咽干、咽痛、目赤肿痛、视物模糊,多选用玄参、菊花、木蝴蝶等药。玄参清热解毒,散结消痈,利咽养阴;木蝴蝶既可利咽,治疗咽痛、音哑,又能疏肝和胃;菊花味辛、甘、苦,性微寒,具有清利头目之效。

2.1.3 柔肝敛阴 肝为罢极之本,体阴而用阳,方中大量辛味升散之品恐劫伤肝阴,故加白芍顺合肝性。白芍味苦酸,酸主收敛,入肝、脾二经,配伍使用可柔肝敛阴,以和肝气。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芍具有免疫调节的作用,能够减少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大鼠甲状腺组织中淋巴细胞的浸润,并且改善炎性反应,具有抑制大鼠自身抗体TgAb、TPOAb形成的作用[5]。麦冬甘寒,五味子酸温,二者配伍可敛阴生津,清心除烦。

2.2 兼护脾胃,重视后天

2.2.1 扶土抑木 徐教授根据五行生克乘侮关系分析,肝郁日久,肝木最易乘克脾土。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四季脾旺不受邪”。结合HT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期的表现,多有周身乏力、体倦懒言、纳呆食少等症状,当先实脾,故采用扶土抑木之法,培补后天之本。常选用黄芪、党参、白术、山药、炙甘草之品。黄芪味甘,性微温,益气健脾,固表培土,功在固护中州,鼓舞脾气,脾气得运,一身气机升降有常,从而生化无穷;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共成四君子汤,补脾益气,实脾土以御肝木横乘,脾气旺盛则运化功能正常,气血津液生化有源,濡养周身;山药味甘,性平,药食同源,具有很好的益气养阴,补脾、肺、肾的作用。

2.2.2 健脾化痰 徐教授临床常选用茯苓、白术、半夏、陈皮之品。脾喜燥恶湿,茯苓、白术健脾燥湿,利水渗湿,以复脾之运化;半夏味辛,性温,燥湿化痰,消痞散结,为温化寒痰之要药,尤善治痰核瘿瘤;陈皮性温气香,能行能降,芳香醒脾;陈皮、半夏与茯苓、甘草相呼应,共奏二陈汤之健脾燥湿、化痰散结之功。

2.3 祛除实邪,标本兼治

2.3.1 从痰论治,散结消瘿 徐教授认为HT的发生与痰气交结,凝于颈前密不可分,临床多见患者颈前肿大,甲状腺触诊为Ⅱ、Ⅲ度肿大,或伴有甲状腺结节。针对此病机常选用夏枯草、浙贝母、半夏、连翘之品。夏枯草性寒,味苦、辛,清肝泻火,散结消瘿。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夏枯草有抗甲状腺癌的作用,临床上证实在治疗甲状腺肿、亚急性甲状腺炎等疾病中疗效显著[6];有研究指出,夏枯草可以降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大鼠的促甲状腺激素(TSH)、自身抗体以及辅助性T细胞(Th)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具有免疫调节作用[7]。浙贝母味苦,性寒,清热化痰散结,治疗甲状腺肿大常与夏枯草相须配伍。连翘味苦,性寒,主入心经,有“疮家圣药”之称,既能清心火,解疮毒,又能消散痈肿结聚[8]。若瘿瘤肿大明显,日久难愈,加鳖甲软坚散结。

2.3.2 行气活血,祛瘀生新 临床HT患者体检示:甲状腺Ⅱ、Ⅲ度肿大,触其甲状腺质地偏硬,同时患者伴有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舌质紫黯或见瘀斑瘀点,舌下脉络紫黯怒张,脉涩或弦涩,可辨证为血瘀型。对于血瘀明显的患者,选用桃仁、红花行气活血,祛瘀通经;血瘀兼见瘿瘤肿大者,选用三棱、莪术破血行气;女性HT患者常伴有月经不调、经少、经闭等症状,选用益母草活血利水,当归养血活血。

2.4 乙癸同源,肝肾同调 中医五行理论认为,肝属木,肾属水,水生木,故肾为肝之母,肝为肾之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记载论述“肾生骨髓,髓生肝”,肝藏血,肾藏精,精聚而生髓,精髓化为血,中医是谓“精血同源”。明代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提出“肾应北方壬癸”“肝应东方甲乙”,肝肾同居下焦,共寄相火,进一步从相火角度详细阐释了乙癸同源[9]。乙癸同源即为肝肾同源,两者同盛同衰,故治疗上宜肝肾同调。

徐教授重视肾与肝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结合临床,HT迁延日久,久病及肾,肾虚又是虚损的重要病机,进而出现一系列肾虚乃至全身虚损的症状。其中肾虚尤与肾阴密切相关,临证常见腰膝痠软、自汗盗汗、乏力倦怠、记忆力减退等症状,严重者出现其他脏腑功能失和,临床常见HT与其他系统疾病合病而致虚损的患者。故处方时,在疏肝理脾的基础上,加枸杞子、杜仲、怀牛膝、女贞子、墨旱莲等药物。枸杞子味甘,性平,入肝、肾、肺经,具有滋补肝肾之功,同时与菊花相须配伍,可治疗肝肾阴虚导致的视物昏花、视力减退;对药杜仲、怀牛膝补肝肾,强筋骨。女贞子、墨旱莲共成二至丸,具有补肝益肾、滋阴补虚功效。

2.5 重视安神,改善睡眠

2.5.1 HT失眠的病因病机 在HT发病过程中,虚实夹杂,相互作用,影响神志。其病因病机不外乎以下4个方面:一是肝火旺盛,上扰心神;二是痰热互结,上蒙清窍;三是脾虚不运,气血生化不足,心神失养,心脾两虚;四是久病损及人体阴阳,心肾不交,水火不济,从而导致“阴不敛阳,阳不入阴”,阴阳失交。同时患者心理上长期伴有焦虑状态,往往会引起一系列精神类症状,以失眠为主,伴见头痛、多梦、心悸、健忘、神疲倦怠、忧思不宁等。

2.5.2 安神宁心 徐教授重视改善患者睡眠精神状况,以改善促进患者整体阴阳平衡。对于一般睡眠差患者,在针对原发病机的基础上加生龙骨、生牡蛎重镇安神,平肝潜阳,同时牡蛎味咸,能软坚以散结块;若患者思虑较多,眠浅多梦,心神不宁,应首选酸枣仁,酸枣仁滋养心阴,补益肝血,方中加入酸枣仁可宁心安神,养血调肝。

2.5.3 遵古推新,改善焦虑 若患者出现情绪紧张焦虑、坐卧不安、神志恍惚、夜不入寐、口苦、尿赤等症状,其症如张仲景所述“百合病”,《金匮要略》中记载“欲食不能食”“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常默然”。此时可合用《金匮要略》“百合地黄汤”。百合味甘,性寒,入心、肺经,安神清心。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百合皂苷具有明显的镇静催眠作用[10]。地黄味甘、苦,性寒,养阴清热兼凉血。百合、地黄合用,共奏滋阴清热、安神定志之功。有研究指出,百合地黄汤可用于治疗焦虑型失眠,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及焦虑状态,从而提高生活质量[11]。

2.6 活用膏方,长期调养

2.6.1 膏方制剂,阴阳并举 徐教授尤为重视中药膏方的制作。中药膏方是中医药学8种传统剂型之一[12]。膏方药性温和,作用持久,具有补虚固本、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等功效。徐教授认为膏方服用时令无须泥古,可贯穿一年始终,正所谓“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辨证准确前提下,秋冬季服用膏方适宜可以养阴,春夏时用之得当亦可养阳。针对慢性虚损性疾病的日常调治,中药膏方既可滋补,亦可疗疾。HT作为长期慢性疾病,迁延日久难愈,病久常损及人体阴阳根本,临床上出现一系列以“虚劳”为主要表现的症状。张景岳提出“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制膏时多在上述方药的基础上,加入鹿角胶、龟版胶、菟丝子、桂枝等药物。胶类药物一方面补阳滋阴功效明显,另一方面有利于膏剂的制作;菟丝子补阳益阴;桂枝辛温,既可助阳化气,温通经脉,又可防方中苦寒药物比重过大,起佐制之效,相反相成。补阳滋阴类药物的加入使膏方整体配伍体现了“阳中求阴,阴中求阳”,以达到“以平为期”的治疗目标。

2.6.2 开路方的应用 在使用膏方治疗前,徐教授强调“开路方”的临床应用[13]。即先服用“开路方”调理一段时间,再将其制作为膏方长期服用。“开路方”的应用,一则观察患者机体的反应,根据患者的反馈适当加减药物用量,使膏方更符合患者病情以及体质,避免副作用;二则在膏方进补前,使用“开路方”清除机体的实邪、宿疾,防止盲目进补,闭门留寇,达到标本兼治;三则基于中医“治未病”的思维,预防性调理患者脾胃运化状态,防止膏方过于滋腻以碍胃,只有脾胃运化功能旺盛,药物才能更好吸收,达到理想的疗效;四则对于机体过于虚损的患者来说,“开路方”调理体质虚实盛衰,以防出现“虚不受补”的情况,使膏方平稳发挥药效。

2.6.3 服药方便,疗效明显 HT患者需长期服药调理,采用膏方剂型作为其日常调治,寓攻于补,攻补兼施,同时具有服药方便、依从性好等优势。在配合西药甲状腺素治疗过程中,可以逐渐减少甲状腺素的用量,减轻其导致的烦躁、心悸等副作用[14],临床上治疗效果明显。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65岁。2017-12-13初诊。咽干咽痒1年余,HT病史2年。2017-09查甲状腺功能示:游离三碘甲状原氨酸(FT3)4.97 pmol/L(正常参考值3.1~6.8 pmol/L);游离甲状腺素(FT4)14.54 pmol/L(正常参考值12~22 pmol/L),TSH 4.970 mU/L(正常参考值0.27~4.2 mU/L),TgAb>4 000 U/mL(正常参考值0~115 U/mL),TPOAb 29.00 U/mL(正常参考值0~34 U/mL);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TRAb)0.87 U/mL(正常参考值0.01~1.78 U/mL)。甲状腺彩超示:双叶甲状腺弥漫性损害;双叶甲状腺多发低回声;双叶甲状腺下方高回声。刻诊:咽干咽痒,咳嗽后缓解,颈前肿胀,可触及甲状腺Ⅱ度肿大,懒言少语,乏力,心情急躁易怒,常太息,纳差,饭后腹胀,眠可,大便调,夜尿频繁(3~4次)。舌淡红,苔厚腻,边有齿痕,脉弦缓。西医诊断:HT。中医诊断:瘿病(肝郁脾虚,气滞痰凝证)。治宜疏肝理脾,行气化痰散结。药物组成:柴胡、香附、清半夏、浙贝母、厚朴、桂枝各12 g,赤芍、白芍、夏枯草各18 g,党参、炒白术、茯苓、山药各20 g,陈皮、枸杞子、菊花、玄参、菟丝子、杜仲、荷叶、木蝴蝶、牡丹皮各15 g,炙甘草6 g。日1剂,水煎2次取汁400 mL,分早、晚2次口服。共服6剂。2017-12-20二诊,服药平妥,诸症改善。现仍有咽干症状,入夜加重,自觉喉中有痰,不易咯出,伴眼痒,按揉后缓解,纳一般,眠可,小便调,大便排出困难,质硬,每日1次。舌红,苔白腻,边有齿痕,脉缓。上方改玄参18 g、菊花18 g,加连翘15 g、炒牛蒡子15 g。煎服方法同前,共服12剂。2018-01-03三诊,服药后咽干症状明显缓解,颈前肿胀减小,排便通畅,每日1次。仍自觉咽部有痰,难咯,纳眠可,二便调。舌红,苔白腻,脉缓。二诊方改茯苓30 g、山药30 g、菟丝子12 g,制膏方。每次20 mL,每日2次口服,共服用3个月。随访6个月,患者病情平稳,甲状腺功能正常,嘱患者定期复查。

按:根据患者病史、甲状腺功能检查和甲状腺彩超结果,可以明确诊断为HT。患者情绪急躁,善太息,脉弦,此为肝郁之证;乏力懒言、纳差腹胀,此为脾虚之证;颈部肿胀,甲状腺Ⅱ度肿大,舌苔厚腻,舌边齿痕,此为湿盛痰凝。结合上述症状及舌脉表现,证属肝郁脾虚,气滞痰凝,治宜疏肝理脾,行气化痰散结。处方选择柴胡、香附、白芍、赤芍、牡丹皮、夏枯草、党参、炒白术、山药、陈皮、厚朴,疏肝解郁与健脾理气并举;荷叶、茯苓化脾湿,复脾之运化;清半夏、浙贝母化痰散结;菊花清肝明目;枸杞子、菟丝子、杜仲补肝益肾,调节阴阳;恐方中苦寒之药比例过大,故加桂枝以佐制;玄参、木蝴蝶利咽开音,缓解患者咽部不适症状;炙甘草调和诸药,健脾补虚。二诊眼部症状明显,考虑肝郁日久生热,故大便干燥,加大菊花、玄参用量,加连翘清热利咽,加炒牛蒡子,一方面缓解咽部症状,另一方面润肠通便。三诊患者症状明显减轻,病情平稳,宜健脾补肾,加茯苓、山药强壮后天,菟丝子补养先天,制成中药膏方长期调理,阴阳并举,巩固疗效。

4 小 结

HT的发展过程中,临床表现变化多样,病程迁延日久,总体与肝脾关系密切,其中肝郁脾虚为基本病机,气滞、痰凝、血瘀相互交结,贯穿于该病的全过程。徐教授在临证治疗用药上,针对肝郁脾虚病机,侧重于从肝入手,固护脾胃;同时兼顾祛除气、痰、血之实邪;掌握疾病发展规律,重视肝肾关系;重视安神,改善患者焦虑状态,参以经方,对HT合并精神焦虑、失眠患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灵活运用传统中药膏方制剂,标本兼治,给中医药调理HT用药剂型上提供了新方法。本研究探讨徐教授治疗HT的中药用药规律,探究个体化用药特点对于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指导老师:徐云生)

猜你喜欢
肝郁病机临床
从肝郁论治失眠
唐喜玉治疗肝郁脾虚型泄泻经验总结
普外急腹症临床治疗的初步探讨
元胡止痛膏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临床观察
老年痴呆病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
高血压病中医病机探讨
中医研究(2014年4期)2014-03-11 20:28:35
气虚发热病机探析
中医研究(2014年4期)2014-03-11 20:28:35
滋肾解郁汤治疗肝郁型阳痿41例
当归四逆汤治疗虚寒型痛经临床观察
代谢综合征中医病机探讨
中医研究(2013年10期)2013-03-11 20:2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