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署
(甘肃省陇西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748100)
本病是由伊氏锥虫寄生于牛的血浆中所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性血液寄生虫病。 主要特征是病牛进行性消瘦、贫血、黄疸、高热、心力衰竭、体表浮肿。 主要是由吸血昆虫机械地传播,发病季节和流行地区与吸血昆虫的出现时间和活动范围相致,常可引起牛大批死亡。
伊氏锥虫(苏拉)为单形锥虫,长 18~34 毫米,宽 1~2 毫米,平均为 24 微米 X2 微米。前端比后端尖,波动膜发达,宽而多皱曲,游离鞭毛长达6 微米,细胞核(主核)位于虫体中央,呈椭圆形,动基体距虫体后端约1.5 微米,呈圆形或短杆形。胞浆内含有少量的空泡,核的染色质颗粒多在核的前部。 在压滴血液标本中,原地运动时相当活泼,而前进运动时比较迟缓。 宿主的红细胞呈鲜明的粉红,稍带黄色。
伊氏锥虫寄生在牛的造血器官和血液(包括淋巴液)内,以纵分裂进行繁殖。 虻、蝇及虱是其主要传播者。 伊氏锥虫在吸血昆虫体内并不进行发育,生存时间亦短暂。 在蝇体内的生存时间为22 小时,3 小时内有感染力,在虻体内一般生存33~44 小时。
伊氏锥虫寄生于血液和其他组织液中。 其对牛体的损害,除了依靠渗透作用直接吸收机体营养外,同时还向血液内排放特异性的锥虫毒素,使机体中毒。
锥虫毒素是锥虫在牛体内生命活动及其分解过程中形成的产物。 毒素作用于牛的神经系统,使其神经调节作用被破坏,牛出现神经症状。毒素作用于网状内皮系统和骨髓,使其造血功能被破坏,使红细胞减少、贫血。 毒素作用于肝脏,破坏肝功能,导致解毒功能降低,并出现低血糖。毒素作用于心血管系统,破坏心肌的收缩功能,血管渗透性增高,出现水肿。 毒素还可经过胎盘传给胎儿,引起母牛流产等。
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一般多呈慢性经过,带虫现象保持很长时间,呈现出临床症状的病牛表现为间隙性发热,体温升高达40~41℃,持续 1~2天后,间隙 2~6天再度升高,如此反复几次,机体消耗严重。 食欲减退,精神沉郁,皮肤粗糙,弹性降低,渐进型消瘦。 贫血,眼结膜潮红,流泪,皮肤干裂,无弹性。 表层不断龟裂而流出黄色液体,耳及尾部皮肤发生坏死,层层脱落。 腹下、前胸、生殖器官等处发生水肿,尤其是腕关节和跗关节以下水肿更为明显,故称为“肿腿病”。 不愿行走,喜卧,或做转圈运动,或无目的地前进,或瘫痪卧地。
根据症状和当地疫情可作出初步诊断,必须从病牛的血液中找到锥虫才能确诊。
采病牛血液1 小滴置于洁净的载玻片上(不加任何稀释液或仅与少量的生理盐水混合),盖上盖玻片,用400~600 倍显微镜检查,发现锥虫在细胞凝块之间活泼运动,可确诊。
4.1 定期普查 及时发现病牛。 在疫区牛场,每年至少应对全群牛进行两次普查。 次在冬春蚊、蝇出现之前,一次在夏季。 发现病牛、可疑病牛应隔离饲养,及时治疗。
4.2 要加强消灭蚊、 蝇 大力消灭其传播媒介。搞好牛舍消毒卫生工作,消除粪便、垃圾,保持牛舍环境干燥,防止蚊、蝇滋生。 在夏、秋季节,定期用杀虫剂消灭蚁、蝇,也可用药剂喷撒牛体,消灭寄生虫。
4.3 药物预防 常用安维赛预防盐注射,配制:安维赛预防盐300g(内含安维赛1.5 份,氯化钠2份),纯净水 1500ml,充分混合均匀,备用。 体重150kg 以内,每 kg 体重 0.05ml;150~200kg,用量10ml;200~300kg 用量 15mg;350kg 以上,用量为20ml,皮下注射,每3 个月注射一次。
5.1 满天星 200g,苦楝子 200g,血宽筋 200g,葫芦茶 500g,牛白膝 200g,金钱草 150g,山银花200g,野菊花 150g,加水煎服,连服 4~5 剂。
5.2 秦艽 60g,吴茱萸 15g,独活 30g,五加皮 30g,破故纸 30g,我术 30g,山苍子 60g,骨碎补 30g,百部 30g,贯众 30g,首鸟 60g,牛膝 30g。将上药加水煎后,调硫黄粉30g,冲酒50ml 内服,连服7天。
5.3 当归 30g,防风 15g,白芍 25g,白术 20g,大腹皮 30g,泽泻 25g,川棟子 25g,槟榔 30g,双花 25g,加水煎汁,内服,连服5 剂,早期有效。
5.4 生黄芪、土茯苓、党参、苍术、蒲公英、双花、连翘各50g,生地、甘草、玄参、黄柏、当归各40g。共研细末,开水冲调,内服。
加减:体温升高者,加黄芩、黄连、紫草各40g。 食欲不佳者,加陈皮、厚朴、麦芽各 40~50g。四肢或腹下水肿者,加车前子、猪苓各50g,泽泻、木通、通草各20~30g。 行路摇摆及强拘者,加牛膝、杜仲、乳香、没药、川贝各25g。
5.5 夏枯草、鱼腥草、野菊花根、葛根藤、蒲公英各1200g,薄荷、车前草、苦参、灯心草、土大黄各500g,皂角刺 300g。 共同水煎,内服,每天 1 次,连服 8~1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