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熊斌王建康(指导) 鲍平波
1 宁波市奉化区中医医院医共体锦屏岳林分院 浙江 宁波 315000
2 宁波市中医院 浙江 宁波 315010
3 宁波市海曙区中医医院 浙江 宁波 315010
麻黄味辛、微苦,性温,归肺经、膀胱经,其具有发汗、平喘、利水功效[1]。张仲景不但运用麻黄于风寒表证、痰饮咳喘、水肿兼表等病证,还常用于各类痛证。笔者将其整理归纳为可治疗以下6种痛证。
风湿痹痛为全身性肌肉酸痛,《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曰:“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2]病由劳累多汗当风,或久处寒冷湿地,风湿之邪外侵,湿滞肌表经络致病,可有两种不同的寒热病机转化。一是风湿偏寒者,证见全身酸痛,恶寒肢冷,遇寒更甚,肢体困重,舌苔薄白腻质淡,脉浮紧。仲景立麻黄加术汤治之,方中麻黄配桂枝祛风发表止痛,白术、杏仁燥湿宣痹达卫,甘草调和诸药,共奏祛风除湿、宣痹止痛之功。二是风湿日久,郁而化热,证见全身酸痛,痛无定处,午后低热,口干而黏,舌苔薄黄腻、舌质淡红,脉濡滑。仲景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治之,方中麻黄配杏仁宣肺达表止痛,薏苡清热利湿宣痹,甘草调和诸药,共奏清利湿热、祛风止痛之效。
仲景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诸肢节疼痛,身体尫羸,脚肿如脱”,属风湿历节中的尫痹证治,病因风湿留注于筋脉关节,日久化热伤阴,导致关节肿大变形、疼痛剧烈、身体瘦弱等体征。治疗以祛风除湿、散寒止痛、滋阴清热为主。方中麻黄、桂枝、防风祛风止痛,白术、生姜健脾燥湿,附子温阳散寒,芍药、甘草养阴柔筋,知母滋阴清热。本方用麻黄非其祛风解表,而在于祛风止痛。国医大师张志远擅长运用麻黄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并认为麻黄有较强的通阳止痛功能[3]。对于寒湿较重的历节痹痛,仲景用乌头汤治之。方中乌头与麻黄配伍,重在发挥温经祛寒、除湿止痛功效。再有《千金》三黄汤,治疗“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方中麻黄配细辛发挥其祛风止痛作用。
水饮所致胃痛,病因外寒入侵,或苦寒伤胃,导致中阳受损,阴凝气滞,致使水饮停积于心下胃腑而胃胀坚硬,按之疼痛。或伴恶心,或伴便秘,形寒肢冷,舌苔白腻、质淡,脉弦细。仲景用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治之。方中桂枝汤去芍药,因虑其性微寒味苦,非寒证所宜,去芍药后更能振奋中阳,加麻黄、细辛、附子温阳止痛、行气化饮。其中麻黄之功,既非发表,又非消肿,乃取其辛温止痛之效。再有麻黄附子汤、甘草麻黄汤治疗里水“胸胁苦痛”“胁下急痛”等,均取麻黄止痛功效。笔者对一些慢性支气管炎伴有慢性胃痛患者,多着重于肃肺化饮、温中止痛同治,用小青龙汤加木香、乌药等药,使麻黄与理气止痛之品相配,收到咳喘与胃痛同时缓解的临床疗效。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曰:“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本证论述痰热郁肺的咳喘证治,其中“目如脱状”,是指目睛胀突疼痛,如欲脱落之状,方中麻黄剂量重用六两,远多于一般治肺咳喘剂量,其用意在用麻黄止目痛。因方中其它药物均不入目,且麻黄与石膏相配伍,既宣肺泄热平喘,又抑其辛温助热之弊,从而发挥辛以通络止痛之功。
《伤寒论》麻黄升麻汤治疗伤寒大下后“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4]。其中“喉咽不利”,含疼痛、梗塞不顺之症状。亦即仲景“咽中痛者,其喉为痹”之意。病因感邪大下之后,阴阳两伤,阴伤而肺热,阳伤而气郁,故其立法为发越郁阳、清上温下,方中麻黄、升麻为主以发越郁阳,且麻黄又能通阳止痛。王建康老师曾论述麻黄的通阳功能以治疗咽喉疾病[5],受此启发,笔者在临床中用麻黄与威灵仙配伍,治疗慢性咽喉炎阳郁痰阻型咽痛、痰塞患者,获效良好。
《伤寒论》太阳伤寒和太阳中风的主要区别在于头身疼痛有无、汗出与否、脉之紧与缓之三方面。用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而麻黄汤治太阳伤寒,有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等症状。两方的主药区别在于麻黄。虽然引起头身疼痛的病因和病机有多种,但同属外感太阳表证,选方用药的差别本质在于主药的功效。故麻黄汤中的麻黄除祛风寒外邪功效之外,尚有较强的辛温止痛功效,这是桂枝汤所不备。故仲景有“无汗头身疼痛”必用麻黄的用药特点,诸如大青龙汤、小青龙汤、葛根汤的运用均符合这一特点。
综上所述,麻黄的止痛功效可发挥在表里内外、全身上下,并根据不同的配伍,适宜于寒热虚实的多种病机类型的痛证。麻黄的止痛机理既有祛邪止痛的间接效应,又有辛温止痛的直接效果。通过总结,笔者认为在今后的研究中,要充分挖掘仲景运用麻黄止痛的学术经验,在临床上更好地发挥麻黄止痛的作用,提高各类疑难痛证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