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中的问题与对策

2020-01-11 14:01
中文信息 2020年12期
关键词:幼小幼儿园家长

(武汉市空军预警学院幼儿园,湖北 武汉 430014)

一、现状分析

1.目前幼小衔接教育的主要是以枯燥单一的文化知识的学习为主

幼小衔接大多数的课程内容以教孩子写字、拼音、计算,反复强化知识性的学习和要求,违背幼儿身心发展特点。

2.家长的赞赏和肯定态度是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催化剂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在幼儿园的成长进步,主要看能认多少字,能算多少以内的加减法,能背多少唐诗等,并以此来衡量一个教师的水平和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质量。由此,许多家庭和一些幼教机构为幼儿抢先开设了大量的读写算的课程,促使幼儿教育中“小学化”的现象愈演愈烈。

二、原因何在

1.来自社会的原因

当代儿童身心发展出现了不少“加速”现象来自社会的原因。他们在语言、思维及各方面比过去有很大的增长,社会上也出现了一批高智能的“神童”,是很多“望子成龙”的家长更加感到“抢先”教育的必要性,形成了社会性早期教育的冲击波。

2.来自家长的原因

许多家长对早期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害怕孩子进入小学后不能尽快地适应,因而千方百计地弄来小学一年级课本,提前让孩子系统的学拼音、汉字、数学等;还有一些家长甚至将小学二年级的课程一并完成[1]。现在的家庭因为一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输于旁人,相互攀比,要让自己的孩子得到最好的教育。

三、造成的危害

首先,挫伤了孩子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育家福禄贝尔·皮亚杰很早就强调过,教育幼儿应采取与成人不同的方式和方法。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会逐步形成一种适应自身特点的学习方式。而且这种方式他们用起来既自然,又有效。当成人逼他们做某件事时,孩子的积极性就受到影响,好奇心、求知欲都会受到压抑。孩子会变得越来越屈从于外部压力和外部诱因。做任何事都以成人的意志为转移,唯恐不符合成人的要求,其主动性、积极性会大大降低。

其次,强化训练剥夺了孩子动手、动脑的机会,而这些又是孩子智力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在填鸭式的训练中,孩子的智力受到了限制,从而影响他们的推理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1.在幼儿期“首次效应”和“第一影响”非常重要,对任何事务最先形成的概念、方式非常深刻,很难改变

“超前型”“小学化”的教育,可能会由于幼儿心理生理条件所限,只是经验所限,一旦形成错误的概念,以后就很难纠正。就此情况我们到附近的小学对四十名小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其结果是大家一致认为学夹生了的幼儿最难教。一方面,孩子学了一点但不全面不系统却自以为都懂了,对老师的教不再感兴趣,或求表现地乱喊乱叫,影响其他学生的听讲和思考;另一方面,孩子在幼儿园学的很多东西不正确不标准,如拼音发音不到位,拼读方法落后,汉字笔画顺序不对,计算组成法非分解组成法等。小学老师感到纠偏比授新更难。当然,这样的孩子在入学后的头一个月成绩是比较突出的,但过了两三个月或一年以后,他们便渐渐失去了优势,成绩掉下来;大部分孩子表现为思维不灵活,不善于学习,没有好的学习习惯,缺乏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按小学老师的话说即“没有后劲”。

2.及早对幼儿进行“小学化”教育,会使幼儿产生过度紧张,导致疲劳、厌食,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许多幼儿不喜欢去幼儿园,认为在那里不自由,脑子累,耳朵累,有压力,受束缚。有的幼儿学会撒谎,以此逃避幼儿园紧张疲劳的生活。有的幼儿上学后,觉得所学知识早已学过,因此注意力不集中,没兴趣,出现了小动作多等毛病,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很难纠正,影响了今后的健康成长。

四、对策

1.找准衔接点,改变教育观念

幼儿从幼儿园进入小学跨越了两个阶段,幼儿身心发展,是从学前期向学龄期发展和过渡阶段。在此期间,幼儿身心要发生一定的质变,掌握不了这一阶段教育的规律性就会出现种种衔接问题。幼儿衔接如果仅从“幼儿园向小学靠”,或“小学向幼儿园靠”的外部条件或形式上寻求措施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儿童入学的适应问题的,关键是要找准衔接点。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每个阶段有各自的特点,但阶段特点的变化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渐变的,这个渐变过程就是过渡阶段。幼小衔接的衔接点应在每一位幼儿的身上,要找准每一位幼儿在幼儿园时已有水平和基本能力与小学时所需发展的水平和基本能力的差异,通过衔接教育,使幼儿自身得到发展变化,所以幼小衔接的重点应放在幼儿入小学适应能力的培养上,并非一味地模仿小学教育。

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可安排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互相访问谈心,然后互相观摩教学活动。使幼儿园教师懂得孩子进入小学前应做哪些准备工作。明确教师的作用是遵从幼儿的发展规律,要相信和依靠儿童的内部动力,依靠儿童自身的学习主动性,要根据幼儿的特点和需要,循序渐进,有目的地进行教育。

2.找到困难点,改变教育内容

幼儿园向小学过渡时,幼儿身心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其核心主要体现在幼儿社会性适应能力和学习适应能力的变化。也就是幼儿入小学后,规则多,要求高,任务紧难,但又需要独立完成任务。而在解决这一难点过程中,要求过高会走进“小学化”的误区,而要求过低则会影响幼小衔接的效果。所以我们在教学内容上做了一些改变。首先,在数学方面我们增加了大量思维训练活动。其次,在读、写方面,减少了复述诗歌、故事内容,加大了语言理解、看图讲述的内容,增加了早期阅读及前书写准备的内容。最后,在社会性的专门活动中,我们通过各种活动让幼儿发挥主动性、独立性,培养规则意识。游戏过程中帮助幼儿认识和理解制定自己每天参加活动区的计划,学会做自己的名片,知道在活动区计划表中插名片的要求和方法,及活动区的具体规则。以后活动区就按这些要求自觉执行。通过以上的措施,幼儿的社会性适应能力和学习同时得到发展。

3.找出根本点,改革教学方法

幼儿园对幼儿实施的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幼儿园的教学强调的是整体性、综合性,所以我们把培养幼儿良好的态度和习惯作为衔接的要求,通过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潜移默化地进行随即实施,主要体现如下。

3.1 重视幼儿入小学前的心理准备

幼儿园大班阶段是幼儿入小学前的最后一个阶段,既是幼儿心理的转折点,也是幼小衔接的转折点。因此,在大班必须做一些专门的、特殊的准备工作。

3.2 激发幼儿入小学的愿望

带大班幼儿到小学参观教室、少先队室、电教室,参观一年级学生上课情况,同一年级进行“手拉手”活动,了解小学生上课前的准备工作,使幼儿对入小学有心理准备,并产生一定的兴趣和期盼。

3.3 在活动中渗透一些小学的常规教育

在大班下学期,可创设角色游戏“小学生”的主题活动,让幼儿模仿小学生的生活、学习。让幼儿在游戏时,遇到问题需独立解决,教师还应注意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并让幼儿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

3.4 重视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习惯是幼儿在生活学习中逐渐养成的行为定式,是影响幼儿学习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要抓早抓好。注意养成正确地学习姿势和方法。如站姿、坐姿、握笔姿势。尤其是在小班的时候就要养成正确地握笔姿势,如果一旦养成错误的姿势和方法,到大班和小学就很难纠正。

重视家庭教育的配合。家庭教育的误区加大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进程。幼儿园要向家长宣传幼小衔接的真正含义及有关事项,转变家长的观念,指导家长做好幼儿入小学前的准备,培养幼儿的各种能力。

教师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只有真正遵循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才能避免“小学化”现象的出现。幼小衔接是一项长期的、细致的、全面的工作,有待幼教工作者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完善,不断加强。

猜你喜欢
幼小幼儿园家长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如何有效地做好幼小衔接
从养成教育入手 促幼小平稳衔接
爱“上”幼儿园
幼小衔接,学前准备知多少
家长请吃药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