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志意”概念的释义及英译分析

2020-01-11 13:30胡庭尧李晓莉王乐鹏童意都立澜
环球中医药 2020年5期
关键词:译法黄帝内经译本

胡庭尧 李晓莉 王乐鹏 童意 都立澜

近年来,《黄帝内经》英译研究逐渐成为中医英译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视角丰富,成果显著。研究涵盖了《黄帝内经》翻译理论[1-2]、翻译原则和策略[3-4],文化负载词[5]和中医文化的外译[6],单字[7]、词语[8-9]、句子[10-11]的翻译,语篇[12]及修辞格翻译[13-14],以及《黄帝内经》书名[15]、篇名[16]的英译等。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系统化,《黄帝内经》中比较重要和出现频率较高的中医特有概念的英译研究也在加深,如“精”[17]、“精神”[18]、“气”[19-20]、“德”[21]、“邪”[22]等。在这其中,“五神”相关概念的英译研究独树一帜。“五神”概念系统包括“神”“魂”“魄”“意”“志”,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记载“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为中医“五神”学说奠定了基础[2]。张登本《内经词典》[23]统计了《黄帝内经》“五神”的出现频次:“神”190 次,“魂”21 次,“魄”28 次,“意”76 次,“志”86 次,“志意”10次。可见除“神”之外,“志”和“意”二者的频次最高,同时,“志”和“意”是出现和使用频率较高的“五神”概念。目前,对“五神”概念[2]及“五神”中单字的英译研究较多,如“神”[7,24-25]、“魂”、“魄”[26]、“志”[27]等,但还没有“志意”英译的系统研究。因此,本研究将以“五神”之“志意”为研究对象,明确“志意”的内涵,梳理其在《黄帝内经》各语境中的含义,在此基础上探讨不同版本“志意”的英译,以期丰富《黄帝内经》“志意”的英译研究。

1 “志意”的含义和译本

1.1 “志意”的含义

在古代汉语中,“志”主要有三种含义:(1)志向;(2)记载;(3)通“帜”,旗帜。“意”也主要有三种含义:(1)心意、意图;(2)意料、猜测;(3)通“抑”或“噫”[28-29]。“志”和“意”的关系,《说文》[30]中二字互训:“志,意也”,“意,志也”,表明两者之义相通。《说文》[30]又有:“志者,心之所之也;”《鬼谷子·阴府》[31]:“志者,欲之使也。”《康熙字典》[32]中“志者,意所拟度也”,指出心中“意”是“志”形成的基础。那么“志意”并用为何意?明代王肯堂在《证治准绳》[33]中指出:“志意并称者,志是静而不移,意是动而不定,”这一解释说明了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对此,王克勤[34]提出,“志”主要包含动作行为能力及目的性、指向性、控制力、自觉能动性以及坚持性;“意”多指精神心理活动、内心想法目标的程度,强调精神行为所具有的指向性、选择性,并且带有隐蔽性[35]。

《黄帝内经》论述了“志”和“意”的概念和关系。《灵枢·本神》记载“脾藏营,营舍意;肾藏精,精舍志”、“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杨上善[36]注曰:“意,亦神之用也,任物之心,有所追忆,谓之意也;志,亦神之用也,所忆之意,有所专存,谓之志也。”可见在《黄帝内经》中,“志”和“意”都是“神之用”的概念,是心神的表现形式,即在脾营之中称为“意”,在肾精之中称为“志”。一般而言,《内经》中单独出现的“志”、“意”多指具体的精神心理活动某一特征或表现,“志意”一词多指具有指向性、自觉性和坚持性的精神心理活动[35]。

张登本《内经词典》[23]和王庆其《实用内经词句辞典》[37]都将“志意”含义概括为:(1)神的调控作用,指统帅精神、调节情志,适应外界环境的一种功能。如《灵枢·本藏第四十七》:“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2)泛指精神意识,包括神、魂、魄、意、志五种。如《灵枢·本神第八》:“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藏之所藏也。至其淫失离藏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意恍乱。”但上述两种含义的表述仍比较笼统,对“志意”翻译实践的指导有限。初步观察《黄帝内经》不同版本对于“志意”的译法,发现有译文不准确和译名不统一等问题。本研究认为,明确“志意”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是英译的前提,在语境中将“志意”的含义具体化、明晰化,才能更好地指导翻译。

《黄帝内经》全文中,包含“志意”一词的条文共10条[23]。本研究通过查阅相关词典,参考注本和白话文释义,在张登本《内经词典》[23]和王庆其《实用内经词句辞典》[37]两种释义(广义之“精神”、思维活动能力)的基础上,逐条分析,补充了“志意”在不同语境中的实际含义,即:五神之“志意”以及医学认识。

1.2 四个译本“志意”的英译情况

《黄帝内经》至今已有20多种英译本,包括全译本、节译本和编译本等[18]。由于“志意”在《素问》和《灵枢》中分别出现了6次和4次,为了使研究更完整和系统,本研究选取现有的四个《黄帝内经》英译全译本作为语料来源,分别是李照国译本[38-39](简称李译本)、吴氏父子译本[40](简称吴译本)、文树德(Paul Unschuld)译本[41-42](简称文译本)以及吕聪明(Henry C. Lu)译本[43](简称吕译本)。

根据译文统计,将“志意”译为will和mind及相关搭配的居多,与will搭配较多的是sentiment(s)、intentions和consciousness,与mind搭配较多的是intentions和emotion。

从译本来看,四个译本的译法各有其特点。从译者对“志意”含义的理解上来看,吴译本和李译本在翻译时充分考虑“志意”在各语境中的不同含义,根据相应含义进行翻译。吴译本多采用will、spirit、will and consciousness和spirit and will等词,而李译本多用emotions and mind、mind、Yizhi(mind)等词,两个译本译文及选词差别较大,李译本比吴译本译文更加丰富多样。吕译本和文译本似乎未区分不同语境下“志意”的含义,吕译本将8个“志意”都译为will and sentiment(s),另外2个则采用will and intentions。文译本8个“志意”译为mind,另外2个译为mind and intentions。

值得注意的是,每个译本均有不同程度的误译,如五神之“志意”,吴译本译为will(意志),李译本译为emotions and mind(情感和思想)和mind(思想),文译本译为mind和mind and intentions(思想和意图)等。又如广义之“精神”含义的“志意”,吕译本译为will and sentiment(s)(意志和情感),都与原义不符。

2 “志意”英译对比分析

在上文对“志意”内涵探讨的基础上,本研究按照“志意”含义的四个分类,进一步对比分析“志意”的译文。

2.1 “志意”之一:五神之“志意”

在10个包含“志意”的语境中,内涵为五神之“志意”的有5个,占到一半。本研究选取其中一例进行分析。

例1: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藏(《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释义:志意通达,与内部骨髓互相连系,这就成了人的整个形体[44]。

分析:根据《黄帝内经》中的“脾藏意,肾藏志”,意是脾之神,志是肾之神,五脏内藏神志……“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者也”[36]。此处“志意”指的是五神中的“志”和“意”二者。唐·王冰曰:“志意者,通言五神之大凡也。志意,代指五神”[23]。如前文所言,“志”、“意”是神的表现形式,在脾中称为“意”,在肾中为“志”。此处“志”和“意”专指“五神”中与肾和脾相关的具体概念,而非《内经词典》中所解释的“泛指精神意识,包括神、魂、魄、意、志五种”。

此条文的“志意通”意思是“志意通达”,吕译本表述为will and sentiment are in communication(“志意”在交通的状态),文译本表述为the mind penetrates everything(“志意”穿透一切),未准确理解原义。对于“志意”的翻译,吕译本将“志”和“意”分而译之,译为并列的两个概念的形式will and sentiment,这有利于传达“志”和“意”的形式。而其他三个译本多将“志意”作为整体概念译为单个词,如mind,will,emotions等,则难以向读者传达这一层内涵。

从译文含义来看,mind有“头脑;意识;思想”等含义,will意思是“意志”,emotions和sentiment与“情感、情绪”的含义更为接近,intention意为“意图”[45],几种译法虽都与源语含义相近,但如前所述,作为五神专有名词,“志”、“意”含义丰富,在英语中缺少对应概念,因此难以在英文中找到对应译文。四个译本所用译法虽易于理解,但未能准确忠实地翻译五神之“志”、“意”概念内涵,这种通过自我变形以符合目标语文化的价值观的译法,对于中医特有概念的译介是不利的[20]。

玄奘“五不翻”原则论述了“含多义故,如薄伽梵具六义”这类不译的情况,提出在翻译时,因种种原因而在目标语中没有对应准确之词,那就只能音译而不要意译,以免望文生义,误导读者[46]。在《黄帝内经》中,“五神”之“志”、“意”是较为抽象的概念,而英语里的 will,mind等词却比较具体,若用其作为“志”和“意”的译文,则很可能引起读者对抽象的中医概念望文生义,引起误解。而音译为zhiandyi并附上相应注解,虽然无法很好地传达内涵,但可以借此表现出中医语言抽象的特点,同时可以避免读者望文生义而片面理解原文,又能透过注解探寻这一专有名词的内涵。

分析还发现,对于这类含义的5个条文的翻译,四个译本存在译名不统一的情况。李译本将“志意”译为emotions and mind,mind以及emotions;吴译本译为will和spirit and will;吕译本译为will and sentiment(s)/ intention;文译本译为mind和mind and intentions。这种不统一的译名易导致同一含义的名词在译文中混淆难辨,不利于中医概念的传播。

2.2 “志意”之二:广义之“精神”

例2: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释义:苍天之气清净,人的精神就相应地调畅平和,顺应天气的变化,就会阳气固密[47]。

分析:这里的“志意”是精神的概念,指的是人的精神随着天之气的清净而调畅,与《内经词典》解释“志意”为“泛指精神意识,包括神、魂、魄、意、志五种”是一致的。

从译文上看,四个译本对“志意治”的理解正确,“治”意思是“调畅平和”,四个译本都用了相应译法表达出来,如李译本译为maintain a cheerful and peaceful mood,文译本译为mind is in order。但“志意”的译法各不相同,吴译本将“志意”概念译为spirit,李译本译为mood,文译本译为mind,吕译本将“志”和“意”对应译为will and intentions。首先,根据本段“志意”的含义,吕译本将整体概念的“志意”拆分翻译并不恰当,且在其译本中与五神之“志意”的译文相同,容易产生概念混淆。李译本mood(心情,情绪)不符合“志意”之“精神”的含义。spirit和mind与“精神”的含义更为接近,spirit有“精神、心灵、勇气、心态”等含义,强调的是人的精神状态或与有形物质相对而言的精神层面,而mind多指头脑、意识、思想等含义,相较而言spirit更接近原文含义,《中医药学名词》[48]也将“精神修养”译为spiritual health care。

2.3 “志意”之三:思维活动能力

例3:所以十不全者,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外内相失,故时疑殆(《素问·征四失论篇》)。

释义:之所以不能得到十全的疗效,是由于精神不能集中,思想上不加分析,又不能参合色脉[44]。

分析:《素问·征四失论篇》论述了医者在临床实践中易犯的四种过失。郭霭春将“志意不理”解释为思想上不加分析,指没有能力思想,无法正常进行思维活动,这与《内经词典》对“志意”的解释一致,即“神的调控作用,指统帅精神、调节情志,适应外界环境的一种功能”。

从译文上看,四个译本对“志意不理”的理解正确,“不理”均用相应的否定表达,但“志意”的译法各异。吴译本译为fail to do any mental analysis(无法进行思维分析),李译本译为cannot make logical analysis(无法进行逻辑分析),选词不同,但译法类似。吕译本将“志意不理”译为irregular state of will and sentiments(意志和情感的不正常状态),对“志意”仍然采用和其他语境“志意”较为统一的译法(will and sentiments),这里的“志意”英译没有按照上下文的含义翻译,因此irregular state of will and sentiments与原文表达的意思不符,若只看译文,则难以理解其含义。文译本将“志意不理”译为 the mind lacks understanding,“志意”与其他语境下“志意”的译法相同(mind),“不理”用直译法,这是文树德一直倡导的中医典籍翻译方法,直译与原文的对应性好,但译文晦涩难懂,需借助注释来理解原意。鉴于上述分析,“志意不理”可译为fail to make any mental analysis。

2.4 “志意”之四:医学认识

例4:圣人之术,为万民式,论裁志意,必有法则(《素问·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释义:圣人的医术,是众人的典范,他讨论决定医学上的认识,必有一定的法则[44]。

分析:《素问·疏五过论篇》提出了临床诊治中的五种过错,尤以忽视情志之变为最[49]。本篇论述了“忧恐喜怒”这类负面情绪对人身心健康的影响,要求医者注意病人情怀郁结、忧恐喜怒等心理因素,提出了心理因素这一重要病因[50]。本条文的“志意”既非“五神”之“志”与“意”,又非广义的精神,也不是思维活动能力,根据上下文,“论裁”和“志意”分别是动词和名词,是动宾搭配,指讨论决定医学上的认识,属于“志意”中比较特殊的一类。

吴译本和李译本均将“志意”译为 the knowledge of medicine(医学知识),符合原义,只是动宾搭配的动词选词不同。吕译本将“论裁志意,必有法则”译为in making observations about the patient’s will and sentiments, it is necessary to follow the established principles (当观察患者的志意时,有必要遵守已有的法则),一方面译者未能正确理解本句“志意”的含义,另一方面继续采用了译本中“志意”统一的译法(will and sentiments),从而与原文的含义相去甚远。文译本采用了两个并列的名词judgment and mind,也没有将本句“志意”的特殊含义表达出来。

3 讨论与小结

本研究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明确《黄帝内经》具体语境中“志意”的内涵,对比分析四个译本“志意”的英译,发现在“志意”一词的10个条文中,“志意”的含义不仅包括五神的“志”和“意”,广义的“精神”两种含义,还有“思维活动”和“医学认识”两者。根据“志意”的四个含义,逐类分析了相应译文,发现翻译中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译者对“志意”这一概念的理解不够全面系统,缺乏语篇意识,有误译现象;第二,译文过分强调译名统一,不同含义的“志意”译名相同,导致译文与原文含义相去甚远,如吕译本将四种含义的“志意”都译为will and sentiment(s),文译本都译为mind;第三,相同含义的“志意”译名不统一,容易造成读者的误读,如李译本将广义的“精神”含义的“志意”译为mood,mental states以及Yizhi(mind)三种各不相同的译文,译文的含义和译法都有较大差异。

鉴于上述分析,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首先,翻译要遵循准确性原则,考虑到中医名词术语一词多义、文化性和模糊性的特点,建议译者加深自身对中医语言和文化的理解,同时在翻译中医典籍时要立足原文,参考众多文献,反复推敲,以明确名词术语在语篇中的内涵,在此基础上选用恰当的译文进行翻译,力求实现翻译准确;其次,对于含义相同的名词,要遵循统一性原则,保持译名一致,在准确传达原文内涵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再现名词在原文语篇中的一致性,使读者对同一含义的名词能有清晰而连贯的认识,避免因译名杂乱而造成读者的误读;最后,要遵循对应性原则,对于不同含义的名词应选择各自恰当的译法。李照国[51]指出,在《黄帝内经》翻译中,统一译名十分重要,但过分强调统一译名也是不可取的,因为同一个概念或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所指有时并不等同,过分强调统一译名有时反而会导致以词害意的结果。

“志意”作为典籍中反复出现的重要概念,与固定明确的中医名词术语不同,对于这种在语篇中随语境变化而有着不同含义的重要概念的翻译,需要在具体的语境中灵活而准确地翻译,因此本研究提出的建议译法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本研究探讨了《黄帝内经》“志意”这一重要概念在四个全译本中的翻译情况,但分析讨论多集中在字、词层面,且“志意”所在的条文仅有10处,研究结果恐难有足够的代表性,但希望可以为“五神”系统术语及中医名词术语英译标准化研究提供一些参考。今后的研究可结合字、词、句及语篇,从多种角度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

猜你喜欢
译法黄帝内经译本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德译本《牡丹亭》赴欧演出考论——以1936年奥地利“六幕”演出为中心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的古诗词增译策略及启示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西夏文《无边庄严会·清净陀罗尼品》初、校译本对勘札记
“快”字的不同译法
“好”字译法种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