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琴
(甘肃省通渭县平襄镇畜牧兽医站,743300)
绵羊痘是由绵羊痘病毒一起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特征为无毛或少毛的皮肤表面和某些部位的粘膜发生痘疹。 2010 年10 月初平襄镇发生绵羊痘,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疾病在羊群中是由少到多迅速蔓延的。 自然情况下仅发生于绵羊。 而山羊和其他动物均不患病。 细毛羊较粗毛羊易感,病情严重;羔羊较成年羊敏感,发病率高,病情严重,病死率也高,因此,本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差异颇大。 妊娠母羊可发生流产。 气候寒冷、营养缺乏、饲养管理不良等,均可促使发病和加重病情。 病羊是主要的传染源。 病毒可随鼻液、唾液、痘疹渗出液、痘疹痛皮、呼出的空气与乳汁从病羊体内排出,污染环境。通过呼吸道及损伤的皮肤、黏膜而感染。
幼羊比成年羊易感,传染源为病羊及带毒的羊。 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羊的痘疹中。 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及皮肤外伤而传染。 以水平方式传播。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以春季最为多见。常散发或呈地方性流行。
病初体温升高到41—42℃,食欲减退,精神不振,眼和鼻腔中有浆液性分泌物,1—3 天后开始出痘。 先在四肢内侧、腹下部、眼、唇、颊部及外生殖器出现绿豆大的红斑,红斑增大突起,形成丘疹,随后丘疹增大变成水泡及脓疱。 如无继发感染则在几天内脓疱干缩形成痂块,病羊外表呈凸凹不平的节结状,俗称“麻脸”。 痂块在3—4 周内脱落。 病情严重者,眼失明,口鼻腔及喉部粘膜糜烂,不能采食或呼吸困难而死亡。 多数因继发感染而致死。
根据典型病例的临床症状和流行特点即可确诊为绵羊痘。
受威胁地区的羊,采用羊痘弱毒疫苗接种,建立免疫带。 封锁发病羊群,病羊严格隔离,疫区内健康羊接种,病死死体深埋。场舍、用具彻底消毒,加强畜产品检疫,严禁疫区内畜产品上市交易,直到疫区内所有病畜完全康复。
初期可口服白酒,大羊100ml、小羊50ml,促进发痘,缓解全身症状。 局部可用0.1%高锰酸钾溶液洗涤,擦干后涂碘甘油或消毒软膏。 继发感染者,可选用抗生素治疗。 也可用中药治疗:黄连100g、射干 50g、地骨皮 25g、栀子 25g、黄柏 25g、柴胡25g,加水10kg,文火煎至约3.5kg,取药液灌服,大羊 500ml,小羊 300ml,每日 2 次,连用 3 日。
2017 年7 月,通渭县平襄镇中和村百源农民合作社曲老板来我站求诊,老板诉:合作社的一部分绵羊浑身起红斑,随后出诊。 大部分绵羊体温升高到41—42℃,食欲减退,精神不振,眼和鼻腔中有浆液性分泌物,先在四肢内侧、腹下部、眼、唇、颊部及外生殖器出现绿豆大的红斑,红斑增大突起,形成丘疹,随后丘疹增大变成水泡及胞疱。如无继发感染则在几天内脓疱干缩形成痂块,病羊外表呈凸凹不平的节结状,俗称“麻脸”。 痂块在3—4 周内脱落。 病情严重者,眼失明,口鼻腔及喉部粘膜糜烂,不能采食或呼吸困难而死亡。多数因继发感染而致死。
先用口服白酒,大羊100ml、小羊50ml,促进发痘,缓解全身症状。 局部可用0.1%高锰酸钾溶液洗涤,擦干后涂碘甘油或消毒软膏。 继发感染者,选用抗生素治疗。而后用中药治疗:黄连100g、射干 50g、地骨皮 25g、栀子 25g、黄柏 25g、柴胡25g,加水 10kg,文火煎至约 3.5kg,取药液灌服,大羊 500ml,小羊 300ml,每日 2 次,连用 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