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门头沟区中医医院针灸科
张 盼 李 贺Δ 黄 漫Δ(北京102300)
提要 运动神经元病属于慢性难治性疾病之一,韩碧英教授对运动神经元病的治疗颇有经验,有其独到之处,韩教授认为运动神经元病应当从肺、脾、胃、肾论治,运用盘龙灸法联合针刺疗法,对运动神经元病有较好的疗效。
运动神经元病(MND)是一组选择性侵犯脊髓前角细胞、脑干运动神经元、皮质椎体细胞及椎体束的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该病的特征表现为肌无力、肌萎缩、延髓麻痹及椎体束征。[1]现代医学认为运动神经元病的病因病机尚不明确,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2]韩碧英教授运用盘龙灸在改善运动神经元病患者肌无力、肌萎缩方面取得较好疗效。盘龙灸乃一特殊灸法,其作用于督脉的脊柱段,上始于大椎穴,下至腰俞穴,并施以隔药隔物灸。此法具有艾绒含量多、火力足、温通功效强、作用持久、[3]操作简便以及安全等多种优势,能够穿透肌肤直达组织深部。笔者在韩师膝下学习多年,深受教诲,获益颇丰,现将恩师治疗运动神经元病的经验阐析如下。
1.1 病名归属 古代文献中未出现运动神经元病的相应病名,根据其手足萎软无力,关节肌肉萎缩等症状可将其归属为中医学“痿证”的范畴。[4]若病人出现言语蹇涩,也可从“瘖痱”论治。[5]韩师认为运动神经元病当属《素问·痿论》中“五痿”[6]所描述的“骨痿”“肉痿”或“筋痿”。[7]
1.2 病因病机 韩师认为脏腑功能失调,津液精微等物质运化障碍是运动神经元病的主要病机之一 。[8]脏腑多累及肾、肺、脾、胃四脏,[9]涉及的经脉多为阳明经、督脉以及膀胱经。
疾病初期多为邪热伤肺,病情多起病急、发展快。肺为水之上源,为娇脏,[10]易感热邪,热邪袭肺,可见咳嗽痰黄、口干咽燥、身热喘憋,此时肺脏布散津液的功能失调,致使筋骨失于濡养而成痿。
该病发展至中期多为脾胃虚弱为主,脾胃乃后天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赖脾胃土德之气,若中焦虚弱,则可见纳少,便溏等症,水谷郁滞于此不得布散,则四肢萎软无力,日久不愈邪化湿热,进而出现反酸,口臭,烧心,嗳气,口苦,大便黏腻不爽,舌苔腻等标实的症状。《内经》云:“治痿独取阳明。”是因胃为足阳明之脉,五脏六腑之海,主濡养宗筋,宗筋束骨而利机关,若宗筋润利,则人体的大关节屈伸活动良好;若脾胃虚弱,则阳明脉不足,宗筋缓纵,关节屈伸不利,两足持地无力,人体以胃气为后天之本,后天之本固则精气得以化生,精化则髓充,髓充则能步。
久病不愈则以肾精亏虚之虚症为主,李东垣提出“脾病则下流乘肾…则骨乏无力,是为骨痿”。[11]肾主两足,肾精不足,则骨软无力,痿躄日久势必髓海不足、骨髓衰竭。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肾精不足则髓海空虚,脑转而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正如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曰:“脑为髓海,乃聚髓之处,非生髓之处,究其本源,实由肾中真阴真阳之气,酝酿化合而成,缘督脉上升而灌注于脑。”[12]故韩师认为运动神经元病亦属髓海病范畴,这与现代医学所认定的该病病位在脑及脊髓的观点不谋而合。[13]若病人出现呼吸短促,吞咽障碍及言语蹇涩等症状,乃是肾精虚损摄纳无力的表现。清气不能下归于肾,则会出现呼吸短促;然足少阴肾经 “循喉咙,夹舌本”,若肾精不足,进而造成咽喉启闭能力不足,则饮水呛咳;舌本不利则言语困难。
2.1 运动神经元病初期 以清热护肺为法,针刺是其主要治疗手段,考虑病在脏腑,针刺以俞募配穴为主要配穴原则,同时配合滋阴养血润肺的相关穴位,如肺俞、中府、三阴交及尺泽。若热象较重,可泻大椎、鱼际以及劳宫等穴。
2.2 运动神经元病中期 以健运脾胃,温通经脉为法,佐以清热化湿,该期以盘龙灸为主要治疗方法。盘龙灸作用于督脉,督脉为 “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灸之有温通经络、振奋元阳的功用。阳气为脾胃运化的原动力,中土不足,火以补之。艾属纯阳之品,灸可温补素虚之脾胃,开散中焦之郁滞;配合附子、细辛等温热药,健中焦,行气血,通经脉;透骨草可使药力深入,起到引经的作用。盘龙灸集药物、艾灸、经络、腧穴为一体,可温煦脾阳,促脾胃运化功能归于正常,进而起痿生肌的作用,是治疗运动神经元病行之有效的方法。此阶段灸量宜大,辅以针刺清热化湿。
患者需俯卧位于床上,充分暴露背部及腰骶部。75%酒精常规消毒大椎穴至腰俞穴,在治疗部位上覆盖薄纱布一层,在纱布上撒上由附子、细辛及透骨草等中药材研磨的药粉,另外,选用新鲜的生姜并捣制成1 cm厚的姜泥,充分覆盖药粉,下宽上窄成梯形。最后将艾绒制成宽度为2 cm、高度为1.5 cm的长条艾柱,铺在姜泥之上,点燃艾柱,让其充分燃烧,待患者有灼热感或不能忍受时,将艾柱去掉。根据患者的年龄以及病情轻重程度,选取适当的壮数,通常以局部皮肤微微发红为度。若灸后局部出现水疱者,先常规消毒,再用一次性针刺破水疱后消毒纱布外敷,以防感染。
针刺选穴以八脉交会穴、俞募穴为主,以调节中焦气机的升降功能。具体穴位可取脾俞、章门、内关、公孙、胃俞以及中脘。若湿象较重可取水分、丰隆及阴陵泉等穴以健脾利湿。若热象较重,可取内庭,解溪穴以清热健脾。
2.3 运动神经元病后期 以补益肾精为法,此期五脏虚损,气血津液皆衰,运用大量盘龙灸恐耗液伤津。此时应根据病人病情,合理施灸以固护肾阳,同时配合固本培元的强壮要穴,如关元、气海及足三里。
患者,男,54岁,2017年9月2日初诊。主诉上肢无力13个月,饮水呛咳9个月。患者于1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手拇指力弱,无力逐渐向前臂发展,伴右手大鱼际肌肉萎缩,9个月前自觉左侧肢体亦出现无力,病情加重,双侧手部大鱼际均见萎缩,双上肢上举乏力,持物不能,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肌电图见:双侧拇指短肌,双小指展肌,右第一骨间肌呈神经源性损害,余所检肌肉未见明显特征性改变。脊髓延髓肌萎缩症基因动态突变检测:AR基因重复次数为25次。肺功能:用力肺活量(FVC)69.5%,诊断其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刻下症:上肢无力,乏力怕冷,纳少,饮水呛咳,夜间时有憋醒,偶有白痰。头困重,小便可,大便溏,每日约3次,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查体,神清,构音障碍,舌肌萎缩,舌肌纤颤,下颌反射(+),双手大鱼际肌萎缩。双上肢近端肌力III+级,远端III级,双下肢肌力V-级,四肢腱反射活跃(+++),双侧Babinski征(+),中医诊断为痿病,脾胃虚弱证。治疗以盘龙灸为主,每次施灸1 h,每周2次,先灸而后针,针刺选用内关、公孙、中脘、水分及胃俞穴,诸穴行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20 min,上述治法每周2次,12次为1疗程。3次治疗后患者乏力症状明显改善,双上肢肌近端肌力IV级,远端肌力IV级,食量增多,大便每日2次且略成形,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治疗方案不变,嘱患者继续每周治疗2次,2017年11月4日就诊双上肢肌近端肌力V-级,远端肌力IV+级,右手可持较轻重物,双手大鱼际处肌肉较前丰满,纳多,大便正常,每日1次,舌质淡、苔薄白、脉弦,FVC 83.5%,随访3个月,患者病情未反复。
按:患者脾失健运则纳少,湿邪不化则便溏、苔白腻;脾胃虚弱,中焦运化不足则水谷精微生化乏源,四肢肌肉不得充养,日久而肉萎;患者白痰,伴舌苔白腻则是水湿困阻的标象。该患者属运动神经元病中期,为本虚标实证,以脾胃虚弱为本,故采用健运脾胃为治疗原则,宜大量施用盘龙灸,使脾胃得复。脾胃气机升降正常则四肢充,脏腑健,故肌力及肌萎缩的状态能得到改善,可见盘龙灸在运动神经元病的转归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患者兼有水湿困于中焦的标象,可配合针刺以健脾利湿。内关调理脾胃,升阳举陷,公孙宽胸理气,调理血海。内关专注于上焦,通于阴维,公孙善行下焦,达于冲脉,一上一下,气机得复,配合胃经的募穴中脘,可统治胃、心、胸腹的一切病症,中脘与其背俞穴胃俞相配,可调节胃的受纳腐熟能力,水分,内与小肠相应,可分清化浊。盘龙灸联合针刺疗法使病人脾胃升降功能得复,故病人经3次治疗则收效显著。
韩碧英教授认为盘龙灸法可治疗痼疾,如运动神经元病、强直性脊柱炎等病。韩师应用盘龙灸结合针刺治疗运动神经元病采用的是针对病因病机分期辨证治疗的方法,具有施治安全、功效显著以及费用低廉等多种优势,同时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并延缓其症状进展,综上所述盘龙灸结合针刺治疗运动神经元病的方法可大规模推广应用于临床治疗,造福广大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