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阿惠 何剑琴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保健部 浙江 310000)
我国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及时启动联防联控,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本文主要从传染病疫情报告体系变革和存在的问题做一个简要的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对策与建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先后经历血吸虫病、鼠疫、麻疹、疟疾等传染病危害。从1950年开始,我国拉开了传染疫情报告的序幕。1950年到1985年,以县为单位通过邮局邮寄报表的方式进行月报;1986年到2003年,改用电子文档方式进行月报;2004年1月1日起,由之前的逐级上报汇总数据,转变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直报个案信息,共覆盖39种传染病。2008年建立起的国家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对多种法定报告传染病异常情况的自动探测和预警响应,三级指挥决策系统初步形成[1-2]。
通过相关文献调查与整理,对我国传染病疫情报告体系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提及频次较高的前几位有:“公众传染病健康素养总体水平较低”“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质量低,存在漏报、错报和重报等问题”“防控人员配备不足且业务素质不高”,以及“传染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公众的防治需求较高”等[3],公众传染病健康素养总体水平较低[4]。《2016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报告》显示,居民健康素养总体水平为11.58%,传染病防治健康素养仅为16.38%。传染病防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不足,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源紧缺,尤其是严重缺乏具备专业技能的传染病防控人员,无法应对紧急的传染病事件。同时,我国传染病防控人员业务素质偏低,专业知识不足,不能对传染病做出准确诊断,容易出现误诊和漏诊。
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疾病预防控制人才,让专业的人才干专业的事,避免传染病疫情报告受到过多的行政干预,杜绝工作人员对疫情的认识不足而导致的迟报、漏报。同时,人才队伍建设应向基层倾斜,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网络中,基层无疑是较为薄弱的一环。应把应急管理相关培训纳入基层疾病防控人才的日常工作中,提高相应实验诊断与应急能力,确保基层防控机构能在疫情发生后迅速做好流行病学调查、疫情监测报告、社区防控、科普宣教等工作,做好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
如新发传染病病例标本直接送往国家疾控中心,同时由国家第一时间发布信息;或者政府决策权下放,首例报告可否直接由地市级疾控机构复核确认,不再通过国家、省疾控或者国家卫生疫情应对处置小组下设的诊断组评估后再复核。目的是为了优化疫情报告流程,尤其是对于新发传染病、甲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按甲类管理等的突发传染病,时间就是生命,早期发出疫情报警信号,意义重大。
通过传染病监测能够在早期发现并识别传染病,从而及时防止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无论是从社会公共卫生健康还是传染病的科学防控、预警工作均有重要意义[5]。
2003年,由于“非典”不是“法定的传染病”,让我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相关法律条文需要进一步科学完善。修订的2004版《传染病防治法》才对“非典”做出了补充。现行的2013年修订版《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了39种必须报告的法定传染病,按照防范程度从高到低,分成甲乙丙三类。此次的新冠肺炎需通过国务院批准,采取甲类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而是否把新发传染病纳入甲类传染病应是我们重视的问题[4]。
其次,《传染病防治法》应当规定,流行病学人员、医生、实验室人员等在发现国家监控的传染性疾病,或者符合法律规定的新发传染病疑似病例时,应当及时向疾病控制中心报告。此时,既可向属地疾病控制中心或者医院报告,也可以向上级疾病中心报告,直到这个报告有了明确回复,将责任传递到一个责任人。要规定,不提供报告,或者一报了之不关注反馈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同时,医院需要从医学角度说明疾病的起因、死亡的原因等,并将死亡证明提交给疾病控制中心,这也是疾病控制中心发现流行传染病的一个途径。医院不据实报告或者隐瞒病患死因,将承担法律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促进大会上强调“大健康理念,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而“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就要“全面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因此,预防为主的理念应贯穿在我国传染病疫情报告体系中。随着我国传染病防控体系的完善,未来我国对传染病应对能力将大大增强,对传染病疫情能够及时做出预警和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