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国松
(平舆县动物监督所,河南 平舆463400)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主要传染雏鸡和青年鸡,主要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属于高度接触性和急性的传染疾病,具有传播迅速,发病突然等特点,在2~3 d内波及整个鸡群。目前在夏秋季节,该病呈现出地方性流行特点,鸡群感染后出现严重免疫抑制问题,从而给养殖户带来较大损失。笔者针对1 例青年鸡患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治过程展开了分析,对疾病临床症状、临床诊断情况、实验室诊断方法等进行了探究,提出了疾病的防治措施,为该病的诊治提供参考。
2019 年3 月,河南省驻马店市平舆县某养鸡场出现100 日龄散养鸡突然发病,发病第1天共死亡20只,第2天死亡数量急剧增长,提高至213只,养殖户采用抗病毒药、抗生素等药物治疗并未取得显著效果。在笔者的指导下,经过有针对性的连续用药3 d,有效控制了病情,治疗第4天基本停止死亡,经过2 w观察后未发生新的疫情。
从临床症状上来看,鸡群突然发病,疾病潜伏期在2~3 d内,迅速波及全群。
病鸡会出现啄食泄殖腔的典型症状,泄殖腔附近羽毛沾有粪污,粪便成水样或米汤样。患病初期,病鸡出现精神沉郁、食欲下降、羽毛竖起、身体颤抖等症状,长时间蹲立或伏地不动。部分鸡出现翅下垂、闭眼、羽毛无光泽现象。患病后期,出现机体衰竭、脱水等现象,随后死亡。
剖检病死鸡10 只,从病理解剖情况来看,病死鸡胸肌、腿肌等位置呈条纹状出血,腺胃与肌胃交界位置存在血带,皮肤干燥,眼下陷。对病死鸡法氏囊进行解剖发现,多数病死鸡法氏囊呈黄色胶胨样水肿,大小为正常的2~3 倍,囊壁厚增加3~4 倍,从外部看呈圆形,质地较硬,黏膜上存在奶油样纤维性渗出物。部分病死鸡出现法氏囊黏膜发炎、坏死、出血等病变,法氏囊呈紫葡萄状。部分病死鸡法氏囊呈干酪样物,肾脏带有花斑。病程稍长病死鸡法氏囊重仅为正常的1/3,存在坏死灶,呈灰色。病死鸡腺胃浆膜、心肌、脾脏等位置出血,腺胃与食道交界位置出现血带。病死鸡肾脏肿大,存在尿酸盐沉积,部分鸡肾脏苍白。结合临床诊断结果,初步判定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但考虑到该病与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马立克氏病等疾病的剖检结果存在相似性,需要进一步进行实验室诊断,以加强疾病鉴别。
将该养鸡场病鸡送检后,进行IBDV 抗原快速检测和PCR鉴定。
根据发病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以及经过实验室检验结果,最终确诊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在临床治疗上,病鸡需要肌肉注射2 ml高免血清,健康鸡需要注射1 ml高免血清。与此同时,饲喂抗生素,连用3 d,以免鸡群继发感染细菌性疾病。在疾病治疗期间,需要遵循“消肿解毒,增强免疫力”的原则,用清水浸泡败酱草和板蓝根各50 g,双花和茵陈各30 g,黄芩20 g,连翘和生甘草各10 g,半小时后用温火煎熬2次,将药液混合浓缩为1 L后晾凉,按照每千克体质量5 ml量进行灌服,每天2次,连用2~3 d。用药前,应停止饮水2 h。在疾病防治方面,需要对病鸡进行及时隔离,并在饮水池中添加0.1%盐或5%糖,适当降低饲料中蛋白质水平。此外,需要加强卫生管理,通过喷洒0.2%过氧乙酸或2%氯化钠进行消毒,每天1次,并采用10%石灰乳对病死鸡污染的场所和用具进行彻底消毒。病鸡恢复7 d后,需要实施疫苗饮水免疫。
经过及时有效的临床诊断和实验室分析鉴定,此次治疗取得了明显效果,在第1 天后鸡群明显恢复,死亡率递减,用药72 h 后鸡群死亡停止,采食量得到了明显改善。由此可见,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防治方面,需要加强疾病诊断分析,以便及时提出有效治疗方案,使疾病得到有效防控,为鸡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