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亚 琼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社会无缘化是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际关系出现严重疏离的现象.这种问题在日本最为严重,中国近年来也出现了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单身化等社会现象,这不仅预示着中国人口数量将减少,也预示着社会正在向无缘化发展.在中国,“社会无缘化”的现象已经逐渐浮现.
国内关于无缘社会的研究很少,所研究的内容大多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关于无缘社会与城市改造的研究较零散,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在国外,20世纪90年代,新城市主义者从社会学角度出发,倡导无论在内城还是郊区,都要修建鼓励人们进行交往和彼此关注的公共空间,加强社会关系的亲密性.
城市改造影响着人们生活,城市改造的最终目标是为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它不仅要强调物质形体空间的设计,还要加入社会学的视角,缓解社会出现的种种问题.
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了一系列城市建设,新城市不断涌现,老城市普遍得到改造,20世纪50~70年代,单位大院在计划经济时代一度盛行.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间,城市化主要在农村展开,大量农村转变为城镇.改革开放是城市进入转型期的开始,我国各项政策和制度发生了很大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转变,新的邻里关系产生,人与人之间沟通模式多样化.进入21世纪至今,城市越发向致密化的方向发展,电梯房大量取代原有建筑.
公共空间的减少会促使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减少,人的活动从室外转向室内,社缘关系弱化.城市人口的大量集聚,使城市用地变得紧张.住宅的商品化以及房地产机构的推波助澜使得“电梯房”应时代潮流而生并且迅速普及,逐渐普及的“电梯房”满足了城市对于人口安置的需要,但是公共交流空间面积小,社区共有的活动交往场所少,室外公共交往设施减少使人与人之间交流减少.
居住环境的变迁淡化了邻里交往,邻里亲情降温[1].随着居住环境变得越来越封闭,在保证了高度的私密性的同时,也减少了人们的对外交流.在现代社会中邻居见面互不相识的情况已十分常见.
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生活方式趋向多样化,社会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包容性加强,独居者增多直接导致人的孤独感增强,同时居住环境随着独居者的增多变得更加单元化,由此循环往复,独居群体越来越庞大.淘宝发布的《中国空巢青年图鉴》显示,中国城市独居者人数逐年上涨,90后成为“空巢青年”群体的主体.人们每天都在因工作生活等原因和大量人员互动,交往范围广而程度浅,成为了“陌生人的社会”[2]
现代城市面貌给人带来机械化的感觉,老一套的建筑理论应用于城市建设速度较快的城市,出现了大批公式化的建筑,城市面貌趋同.城市大规模建设的过程中忽略了城市本身的特色,旧城改造对于传统街区的破坏性不言而喻.在城市中“电梯房”占有很大比例,也使得城市面貌千篇一律,城市特色的减少给人一种机械化的感觉.批量复制建筑的结果是“冷漠”的建筑越来越多,城市与人最直接的亲密感消失.
血缘关系等同于家庭关系.
农村血缘关系弱化,主要原因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引发大量人口流动,造成亲属分离.农村家庭结构简单,人数的减少很容易造成“空心村”的现象出现.城市中的人由于工作和生活的多方面原因,家庭成员分布于世界各个角落,与家庭成员的长期分居导致彼此之间关系减弱.城市人口众多,社会关系复杂,独居老人、独居青年的增多使得小户型住宅在城市中风靡,原有的大户型住宅变为合租房.
不论在城市还是乡村,独具老人和单身青年的人数越来越多.预计到2020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至2.55亿左右,独居和空巢老人将增加至1.18亿,占老年人口46.27%.
我国城市化大多通过老城改造来实现,城市改造过大地改变了社区的传统,由此造成的“文化断层”很难修补,地缘关系也被破坏.城市改造的过程中,把个别成功案例当成了可以无限推广的成功案例的行为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例如以“拆旧建新”为主要做法的上海模式,被全国各地争相效仿.大批文物众多、文物保护任务极大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效仿上海大拆大建[3],其结果是拆迁矛盾激化,历史风貌和城市特色消失,文物大量被破坏,城市面貌趋同.
现代社会改造后的城市,更多是在发挥经济上的效益,很多当地居民无力承担改造后的高昂房价而选择迁居,很多老字号搬迁,他们带走当地的非物质文化要素以及很多宝贵的地方特色.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结合不当,归乡的游子在返乡后感觉不到故乡的气息,怀念原来的家乡.地缘关系的断层使地缘关系弱化.
城市中的公共空间是人们进行室外交流的重要场所,除了公园广场等专门的场所外,城市中可供人们进行交流活动的地方,大多已经变为商业用房,例如公共运动场地、社区中的配套公建等.此外,一些面积狭小的室外空间没有被利用起来,反而演变为城市中的死角,很多公共空间存在环境破坏的问题.风貌较好的地段,建筑密度普遍较高,甚至已无外部环境可言.
公共空间的缺乏以及存在的问题使更多人不愿意走出房间,人们愿意在室内往来活动,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空间结构的变化,人们的室内交流也随之减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社会孤独群体越来越庞大.
居住建筑形式的变迁影响着邻里结构,也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关系,现代居住空间有较高私密性,这样封闭的空间会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减少,致使社缘关系减弱.因此,在居住建筑中每户之间加入可供人交流的灰空间,让更多人走出封闭的居室,增强邻里之间的交往,这对“社缘”的重构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住宅模式以合院式为主,居民观念以大家庭为主,重视邻里社区结构,人与人之间交往密切.但是一味追求邻里之间的交流活动而扩大灰空间的面积,在现代城市用地紧张的情况下显然是不可行的.当代城市独居者增加,这样的社会空间结构下,小户型住宅更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城市中住宅建筑的部分户型面积可适当减小,并将户型数量增加以满足城市的需求.居住建筑中每层每单元由多户型形成一个组团,即“组团式的带庭院小户型”住宅模式可加强邻里关系的亲密性,即加强社缘关系,缓解城市居民的孤独感.
城市的快速建设和发展,难免会减弱地域的特征,“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地域特征在现代社会已无法维持.[4]而原有的这些地域特征在根本上是由当地特有的自然资源所决定,保护原有特色自然资源,保留历史遗存,使城市中的公共空间保留一些“非城市化的元素”,对城市的改善是十分明显的.
城市改造需要多角度考虑,其中在社会学角度需要研究社区传统和邻里关系的变动和承接.旧城旧物可以将过去与现在联系起来,旧城对于当地人而言,在心理上的眷恋和文化上的认同感之强烈,恰恰是旧城的核心价值所在[5].政府工作者在旧城改造探访过程中发现,某些地区在改造过后,有居民从安置的新居所搬回老房子的情况.城市公共空间的改造需要保留原有历史遗存的基础上,再进行有情感的改造和设计,不论是长居于此的居民,还是在外多年后回归的人们,依然能看到故乡的影子,这对于地缘关系的重构具有重要意义.
“口袋”空间是指城市中较为狭小的公共空间,最早在美国提出.“口袋”空间容易发展成为死角,例如演变为垃圾堆、废弃物堆放处等,呈斑状或点状分布于城市的各个角落.[6]人与人的活动和交流更趋向于小空间来保证私密性和安全感,因此可以利用这些“口袋”空间狭小的特点,经过精心的设计,加入自然植物、景观小品、公共服务设施等,包装成为小而精致的公共空间,既可以供人休息交流,也可改善城市环境.
人与人的交流更多是在室外进行的,丰富室外环境让城市中的居民能够驻足停留,是增添城市生机活力、加强人与人之间交流发展的关键.公共空间的改造要充分利用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让公共空间焕发生机活力.
社会无缘化是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城市建设和改造不仅要关注室内空间,还需要创造良好的室外空间环境.在公共空间的改造上,要关注和保护城市本身的资源,适当地在居住环境中增加公共空间,并充分利用室外环境,让人们走出封闭的房间,是缓解社会走向无缘化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