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斋 公爱琴 梅兴霞 张建隆 赵新峰
[内容提要]在烟草种植收益增加乏力、烟农种植积极性下降的背景下,各地积极探讨现代烟叶种植的路径,创新出各种种植模式。本文以传统烟草种植区山东省沂南县为例,阐述了其发展现代烟叶种植的“沂南模式”,包括模式的发展背景、内涵特点、具体运作办法等,总结了该模式面临的困难,提出了后续改进推广的建议,以期为沂南县乃至其他地区现代烟叶种植增收提供参考。
烟叶作为我国主要经济作物之一,烟叶种植对烟农增收、扶贫减贫意义重大。但是受其他作物挤压、传统烟农年龄老化、种烟技术落后等因素影响,当前许多传统烟区存在“无地种烟、无人种烟、无技种烟”的现实问题,问题的根源在于烟叶种植比较收益的下降。为此,寻找现代烟叶种植的有效模式是保持传统烟地、稳定烟农队伍、夯实烟叶发展基础的迫切需要,也是当前烟草行业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与此同时,各级烟草局(公司)近年来大力重视烟草的可持续发展,推出了一系列支持烟草发展的措施。2005年国家烟草局制定印发《中国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规划纲要》,确立了基本烟田制度;2007年正式启动现代烟草农业建设;2010年提出原料保障上水平发展战略,确立了原料供应基地化、烟叶品质特色化和生产方式现代化深度融合的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道路。2016年提出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行业。山东省烟草局(公司)2018年提出严格落实轮作制度,优化轮作作物,三年以上连作烟田轮作换茬比例必须达到100%。2018年沂南县局(分公司)以种好烟叶为目的,试点进行了现代烟叶农场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效,得到了上级局(公司)的充分肯定和认可。
沂南县位于山东省中南部,是山东省重要的烤烟产区,烟叶种植曾经大大促进了沂南县农业增效、农村增绿、烟农增收,但是现阶段沂南县“烟地难寻、烟农难找、烟田难种”的现实问题日渐突出。由此,以沂南县为例探讨现代烟叶种植模式具有更好的代表性。本文立足于沂南县烟叶种植发展现状,分析了“沂南模式”提出的背景、模式的内涵与特点、主要运作办法,并探明了该模式面临的困难,以期为沂南乃至其他地区烟叶种植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调查发现(表1),2016-2017年沂南县烟地种植面积不断下降,由13233亩下降到11131.5亩,下降了2101.5亩,且连片烟地较少。其主要原因:一是原有烟地损失严重。受历史及现实条件制约,沂南县部分烟区没有合理安排轮作换茬,基本烟田保护不力,掠夺性开发严重,过多地使用化学肥料、农药,致使土壤结构退化、营养比例失衡等问题突出,同时,大量经过配套改造后的烟地,种烟持续性不强,随着烟草种植比较收益降低,很容易改种其他作物。数据显示,沂南县连续种植三年以上的烟地比例由2016年的35.2%下降到了2018年的34.5%,传统烟地流失明显。二是新开辟烟地难度大。随着大量高值农作物或经济作物的开辟,烟叶从比较收益相对较高的经济作物转化为比较收益不明显的作物,现有土地种烟积极性不高,开辟新烟地的难度增加。三是优质烟地难以成规模。拥有适宜烟叶种植的区域,土地在众多散户手中,由于农民种植意愿不同,无法统一规划规模片区进行集中统一经营。调查发现,沂南县50亩以上连片烟地比例仅占总烟地的三分之一,且该比例并没有上升趋势。在上述因素影响下沂南县优质烟地难寻,烟叶质量的差异性和波动性较大,严重影响卷烟品质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迫切需要新的土地流转、租赁途径来保证日益缩减的烟地。
表1 沂南县烟地种植情况调查表
烟叶种植与其他作物相比,具有劳作更辛苦、劳动投入量更大、比较收益更低的特点,一些农民不愿意从事烟叶种植,职业烟农难找,统计发现(表2),用工难问题凸显,沂南县烟叶种植过程中集中用工时期劳动力短缺率不断上升,由2016年的8%上升到2018年的13%,特别是在采收、分级、编烟等用工较多的环节,劳动短缺率更为明显。一方面,传统烟农年龄老化。当前沂南县烟草种植队伍中70岁以上的传统烟农约占70%,随着年龄老化,体力和精力不断下降,未来传统烟农种烟的可能下降,烟草行业后继无人的状态愈发明显。另一方面,新型烟农难以职业化。受人均土地面积小、农业劳作效率提高、农业整体比较收益低等外部环境因素影响,职业务农队伍在不断缩减。2016-2018年沂南县专业种烟户由333户下降到306户,50岁以下烟农占比不断下降,由2016年的45.1%下降到2018年的38.4%,可见年轻人员进入烟农队伍比例在下降。与此相反,沂南县烟草系统里存在大量富余职工,如何充分利用富余职工服务烟草自身行业一直是沂南县面临的一个难题。由此,沂南县如何充分利用系统内部的富余员工解决职业烟农缺乏的问题,迫切需要创新。
表2 沂南县烟农现状调查表
调查发现(表3),2016-2018年期间,沂南县亩均烟叶产量由300公斤下降到263公斤,平均下降37公斤,亩均毛收入由5014.3元下降到3379.9元,但与此同时亩均种植成本上升了350元,在收入和成本的双重挤压下,烟地亩均纯收入下降了1984.4元。具体从毛收入来看,沂南县现有烟田大多数沿用传统种植技术和方式,一年一熟的种植模式很难被打破,整体劳作效率低,烟叶产量逐年下降,受烟叶产量影响,烟叶收入逐年下降,年均下降711元,与此同时,烟叶种植激励机制缺乏,烟地补贴性收入也在减少,平均每年减少74.75元,由此导致了烟地亩均毛收入处于下降状态。从成本来看,影响烟地种植的农用物资成本、燃料动力成本、人工成本等都处于上升状态,其中,烟叶种植作为劳动密集型作物,人工成本占到总成本的1/2以上,但3年间其涨幅最大,亩均成本上升155元,紧随其后的农用物资成本上升了67元。由此可见,烟叶种植的收益不容乐观。
表3 沂南县烟叶种植成本效益调查表
“沂南模式”是沂南县烟草分公司围绕山东临沂烟草有限公司行业“卷烟上水平”发展战略和山东省烟草局(公司)“主攻中棵烟、实现均质化”重大专项,以种好烟叶为目的,以综合服务烟农专业合作社为主体,通过土地经营权的流转,集中1000亩左右的土地作为烤烟生产的“自留地”、“示范田”、“调节池”、“中转站”,即现代烟叶农场,通过优化人员、资源、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由烟农合作社统一管理、自主经营,实现对基本烟田面积和作物茬口的全程管控,以促进现代烟叶种植、烟农增收节支的有益探索。
1.主体责任分工具体
一是农场分区划片。合作社掌握土地经营权,根据地形、地势、区域因素,按照50亩左右的标准将农场划分成20个左右的片区,合作社根据市场需求对种植面积、轮作面积、种植品种、生产技术等进行安排生产。二是技术员分工包片。由合作社按照一定标准合理确定包片人员,每人负责管理1个片区,按照标准化生产要求组织各项措施落实,采烤分售环节由合作社统一组织运行的方式进行。三是用工费用包干。包片人员负责从整地、起垄施肥、移栽、大田管理到烟叶采烤环节的生产组织、技术落实、用工管理、费用控制等工作。本环节土地租赁、肥料、地膜费用由合作社承担,其它生产费用包干到相应包片技术员,节余归己,超支自负。雇工自主,可以自己干,也可以找亲属一起干,还可以承包给他人干。
2.奖罚办法清晰明确
一是目标考核。首先,根据各片区所在区域、土壤状况、水浇条件、基础设施配套等合理确定各片区收入目标和生产成本。然后,按照收入目标减去生产成本进行效益核算,确定效益目标,明确到各片区。最后,年终核算时,完成效益目标的,超出效益目标部分合作社与包片技术员实行阶梯分成制;未完成效益目标的,差额部分由包片技术员承担,从绩效工资扣除。二是过程考核。县烟草局(分公司)分环节对合作社进行考核,作为兑现合作社人员绩效工资的依据。合作社负责对各片区进行生产环节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兑现各包片技术员绩效工资的依据。
3.“社”“农”互补互助
在烟叶种植方面,当烟农自身种植积极性较高的情况下,合作社退出,只负责种植指标控制,让烟农优先种植,剩余的土地由合作社组织种植,以保障烟农的种植收益;当烟农种烟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下,烟草合作社统一接管种植,有效稳定基本烟田面积,避免整体植烟面积大起大落。在种植收益分配方面,在一些没有补贴的环节,合作社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服务烟农,降低烟农投入成本。在人员利用问题上,当劳动烟农不足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合作社“调节池”、“中转站”的作用,充分利用烟草系统内机构改革带来的富余人员。
沂南县以烟叶种植全过程“降低成本,增加收益”为主线,围绕土地流转与配套整理、统一指导与过程管控、多种经营与多产融合、精益收购与商业运营等采取了针对性的运作办法,详见图1。
图1 “沂南模式”具体措施图
从土地流转措施来看,合作社按照生态良好、适宜种烟、成方连片、便于机械化作业、便于管理的原则统一进行土地流转,由综合服务烟农专业合作社协调乡镇、村进行土地流转,按照1000亩左右的面积进行规划流转,流转期限一般为3~5年,优化种植布局。沂南县2018年综合服务烟农专业合作社流转828亩,进行集中经营。
从土地配套整理来看,一是流转土地整理。烟地一般为山区丘陵地形,具有“不规则不平整、地块小而分散”的特点,按照“土壤有机化、设施集成化、灌溉精准化、种植农场化、技术精益化、指导网格化、服务专业化、管理规范化”等“八化”要求,通过平整土地、加厚土层,建设水池、沟渠、管网、机耕路等项目,统一对流转出的烟田进行土地整理,确保田成块、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进一步优化烟田环境,确保在烟叶种植计划缩减的情况下,将烟叶种在最适宜区。二是配套设施完善。沂南县烟草局(分公司)积极争取省、市局(公司)出资为农场区域配备必要的水、田、路、管网等基础设施和综合配套,改善生产条件,降低生产成本,方便生产管理。2016-2018年沂南县烟草局(分公司)共投入约150万元进行土地配套整理,且配套整理费用不断增加。
首先,从统一指导来看,合作社烟叶种植严格根据烟草公司要求,对集中移栽、减氮增密、水肥一体、精准烘烤、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环节进行统一指导。在统一指导过程中,大大提高了烟叶品质,沂南县上等烟占比由2016年的33.8%上升到2018年的44.2%。同时,节水灌溉面积覆盖率由2016年的9.2%上升到2018年的30.4%。其他轮作作物按照合作社“四统一”的操作规程进行种植生产,即统一良种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品质量、统一包装销售。
其次,从合作社对烟地的过程管控来看,一是专业化服务。合作社按照精益生产理念,依托烟草行业专业服务队严格落实各项生产技术,坚持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对生产过程统一组织冬耕、起垄、施肥、育苗、植保等专业化服务。调查发现(表4),除采收、编烟两环节之外,合作社对沂南县的烟叶生产各环节均进行了专业化服务,其中育苗环节、分级环节更是做到了100%服务,合作社服务增收218.42万元,且育苗和分级环节增收占到87.82%。二是严格操作规程。合作社对管辖内的家庭农场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要求各片区农场对农产品生产—采收—加工—存储—销售全过程进行实时记录登记,形成烟叶及所有产品的可追溯制度。
统计发现(表5),2016-2018年3年间,沂南县烟地多种作物轮作面积增加了511亩,注册了“健蒙”品牌,多种经营收入逐年攀升,3年间增加了9倍,多种经营收入占年收入比重由2016年的10.9%增加到2018年的57.49%,增加了46.59%。可见,随着多种经营的开展,沂南县烟叶种植效益在不断补充主业收入。
表4 2018年沂南县烟草合作社服务烟叶生产各环节调查表
表5 沂南县烟地多种经营状况调查表
从多种经营来讲,坚持烟草主业,围绕农林牧渔多业态发展,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烟田种植效益。一是多种作物轮作经营。种植区域优化完成后,在保证烟叶种植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建立以烟为主、其他作物为辅的耕作制度,优化轮作作物,进一步提高烟田的复种指数和产出效益。严格实行烤烟—红薯—花生—烤烟、烤烟—小米—红薯—烤烟等适宜的轮作方式,确保三年以上连作烟田换茬比例达到100%。如2017年沂南县综合服务烟农专业合作社引导烟农利用轮作烟田种植有机小米400亩,实现增收192万元;种植绿色红薯300亩,通过育苗工场农产品恒温库储存销售,实现增收105万元。二是一年两熟深度探索。在发展烟叶种植的主产下,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探索烟草——芥菜一年两熟,增加烟田的立体经济,提高烟田地力和烟草品质,提升烟田整体收益。
从多产业融合来讲,构建以烟为主,烟叶与多元产业互相支撑、协同发展的新模式,利用多元经营取得的盈利反过来填补烟农专业化服务的亏损,实现“主辅结合,以辅补主”,稳步促进烟农增收。一是促进烟叶种植与第二产业融合。鼓励合作社充分利用烟草种烤设施及辅助作物发展第二产业,提高农副产品深加工能力,延长农副产品产业链,如开展适宜的农产品加工(花生榨油、红薯干加工储存、小米加工等)、太阳能光伏发电等,提升产业层次。二是促进烟叶种植与第三产业融合。利用烟田适度发展烟田休闲旅游,利用烟草系统高效的物流系统进行物流配送等。三是加强生态保护。大力推广冬耕晒垡、增施有机肥、生物防治病虫害等措施,加强土壤保育,切实让耕地休养生息,确保烟地用养结合,推进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
在烟叶收购中,落实精益收购原则。一是严格落实“分段限时收购”。按炉次组织精准预约,做到随烤、随分、随收,烟农家中不存烟。同时,限定各部位收购时间,严格按照下部烟叶15天、中部20天、上部15天的要求进行收购,加快收购进度,杜绝烟叶混部现象。二是严格执行精益收购流程。严格落实19个节点的烟叶均质化精益收购流程,坚持以纯度为中心,重点抓好安全检验、纯度检验、排列装箱三个关键节点,做到专岗、专人、专管,有效保障等级纯度和等级质量。三是严格遵守收购纪律。认真落实“七项要求、五条纪律”,正确执行收购标准,坚决杜绝劣杂品种、外地烟进站交售。
在其他产品运营中,坚持商业化运营原则。一是积极开展品牌创建活动,统一合作社农产品品牌,在主品牌下面开辟各类子品牌,将农产品变成商品。二是重视农产品绿色认证。坚持高端定位,积极对烟地种植的优质农产品进行质量认证,提升产品的品质与层次,增加销售的砝码。三是加大产品的加工与包装。在加大农产品的深加工、延长产品产业链的同时,为烟草合作社种植加工的农产品印制统一的标志和包装,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辨识度。四是创新销售途径。借助烟草高效、无死角的配送系统,依托烟草行业优异的形象,有效定位目标客户,充分利用烟草系统全国50多万、全省3万多职工的内部消化优势,不断拓宽销售群体,提高产品销量。
由于原有烟田项目建成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维护,部分原有烟田设施荒废严重,而现代烟叶流转地都是新开发的片区,道路、烤房、水源等烟叶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给烟叶生产带来一定的不便。调查发现,沂南县仍有超过30%的烟地道路、水利等配套不完善,而亩均烟地整理费为300-400元,远远高于其他作物耕地的整理成本。一是配套道路不完善。烟叶适宜种植的地区一般为低山丘陵,往往是村级道路难以到达的地区,导致烟地耕作、烟草种植、烟叶收获便利度不高。二是水利设施不完善。沂南县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春季烟草种植及生长期容易发生干旱,但是目前烟区大多数传统水利设施(机井、水库、水渠)废弃,灌溉水源主要依靠机械抽水。三是烤房设施不完善。沂南县新流转烟区烤房以传统烤房为主,烘烤效率相对低下,烟地流转后,新型烤房因投入建设成本较高,现代化烤房配置率相对较低。
一是烟地单位流转费用高。近年来,烟地流转费用呈现出逐年攀升的态势,5年来烟地流转费用每亩上升大约100-200元。二是烟地流转比较成本高。与其他类型流转土地相比,特别是与大农业种植相比,烟叶种植土地的流转成本要高出30%-50%。三是烟地流转整理费用高。烟地对水源、土壤、地形、地块的要求远远高于其他类型土地,流转后的烟地往往需要投入更多的土地整理费用。四是烟地统一流转成本高。以烟农合作社为主体流转土地,一般要求成方连片,部分连片种植区个别农户坐地起价,规模流转协调难度大,投入多,成本高,社会流转价格300-400元/亩,合作社集中流转600-700元/亩。
一是劳动力缺乏。烟地集中流转后,承包农户无后顾之忧,大多选择外出务工,留守当地的劳动力减少,烟叶种植过程中集中用工时段,难以有效雇佣到劳动力。调查发现,沂南县烟叶种植过程中集中用工时期劳动力短缺率由2016年的8%上升到2018年的13%,用工难度不断上升。二是劳动力费用不断上升。烟地种植雇佣费用逐年上升,受二三产业工资提高影响,第一产业雇工费用也呈现上升趋势,2016-2018年雇工费用由日60~70元上升到日90-100元。三是劳动力素质不高。随着传统烟农年龄老化,逐渐退出烟草种植行业,新雇佣的劳动力中专业化烟农较少,种植经验缺乏。另外,受烟叶种植以家庭农场的形式雇佣劳动力影响,大多数临时雇工的劳动力也不愿意花费太多心思提升自身烟草种植技能。
一是争取烟草基础建设项目向现代烟叶农场倾斜。将烟草系统每年的基建项目(如突破水的制约、推进全程机械化和实施标准化生产“三大工程”)尽量向流转后的烟地倾斜。二是创新基础设施配套方式。尝试与政府其他扶贫基建项目结合,联合投资,增加基础设施投资乘数效应。三是不断完善现代烤房设施。逐步淘汰标准低、容量小、性能差、煤耗高的普通烤房,依照相关参数开展节能环保新能源烤房建设,提升烘烤能力,实现专业化节能减排烘烤模式。同时,探讨多地区现代化烤房共建共用,提高烤房利用率,同时增强烤房基地的多功能化用途,减少烤房闲置期。
一是积极争取上级土地流转补贴。向上级烟草公司反映土地流转费用不断高涨的现实,依托市局、省局(公司)的奖补资金等,争取一定的土地流转补贴。二是尽量做到长期流转。借助镇政府、村集体的力量,在选好流转区以后尽量延长流转期限,减少亩流转的交易成本和土地整理费用。三是科学做好烟田流转规划。综合考虑土壤、水源、烟基设施配套等因素,把烟叶种植地区逐步向流转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区转移。四是创新流转方式,积极利用闲置土地交易、土地流转平台和市场,增加第三方烟地流转的比例,提高交易的公平度。
一是探讨建立烟叶互助管理平台。协调乡镇党委政府,把全镇各村的剩余劳动力、土地资源等信息纳入平台管理,向现代烟叶农场及种植户提供相应信息,解决烟叶种植用工难、土地流转难等问题。二是探讨梯级工资制。根据在烟地劳动年限、时间长短等实行梯级工资制,增加长期在烟地服务的劳动力工资,在烟地务工时间越长工资越高,留住老烟农,提高务工人员长期从事烟草种植的积极性。三是积极培育职业化烟农队伍。通过做实烟农互助小组、烟叶互助管理平台,进一步提高烟农种烟积极性和技术落实水平,提高烟叶生产关键技术的掌控能力,培育一批讲诚信、懂技术、会管理、综合素质高的新生代职业化烟农队伍。四是提高烟地机械化水平。推广适宜烟地及烟叶管护的农机具,减少劳动力使用量,大幅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用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