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校 江苏·苏州 215155)
童话是儿童教育中的一种手段,《格林童话》中有着无数能够研究探讨的地方,本文是研究《格林童话》中狐狸意象,对于构建学校微课程是否有着一些独特的地方。
《格林童话》中共有7篇与狐狸相关的故事,首先每次课让孩子读一篇故事,接着引导孩子们得出这一篇故事中的狐狸有什么性格,接着给这7只狐狸分类。大致可以非为三类:(1)狡猾;(2)高傲;(3)有同情心。这三类狐狸在表现性格时采用的方式都有所不同,通过教师提点、步步引导让孩子们自己得出每一类狐狸的表现手法。
以第一类狐狸为例,在《狼和狐》这篇故事中写的是贪心的狼和谨慎的狐狸作对比。故事中有三次狐狸和狼的对比情节,每一次描写狐狸都抓住了细节。第一次是路过村庄时,狼让狐狸去捉羊,狐狸捉得很顺利,但是轮到狼去捉时由于动作非常不娴熟被母羊发现了,从这一次对比中可以看出,狐狸天生对于偷羊有着敏锐的判断力。第二次对比发生在狼再次让狐狸去找点东西吃的时候,狐狸静悄悄地在周围侦查了很久,看得出来狐狸性子里比较谨慎,换句话说他比较狡猾,他会选择有利自己的时间再去偷葱油饼。而那只贪心的狼根本没去考虑如何才能不发出动静,如何才能不被发现,他大摇大摆地就走进了主人家里,最关键的一点是他还打碎了盘子,这么大的声响,怎么可能不惊动主人呢?结局可想而知,他被主人打了。最后一次狼和狐狸的对比仍旧由狼想吃东西引起,这一次狐狸将狼带到了一个地窖。狼自作聪明地说要与狐狸一道进地窖,好让狐狸帮助自己逃脱,但是他吃了太多的肉想逃跑时被洞口卡住了。狐狸与他最大的不同点是:狐狸虽然也吃得很多,但是狐狸反复几次进出洞口以免自己吃太多没办法逃走。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用问题的方式:“文中有没有直接描写狐狸有多狡猾有多谨慎?”孩子们一定会大声地回答你“没有。”这时候教师引导孩子们观察狼和狐狸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聪明的孩子一下子就能够找出狼自作聪明,狐狸狡猾老道。通过狼和狐狸两者的对比,使得狐狸形象不再平面化,而是更加立体,更加鲜活。这里用了对比的手法之后,每当回忆这篇故事孩子们脑海中就会想起情节、想起狼的贪心、想起狼与狐狸的对比,在脑海中不再是白茫茫的一片,而是有着鲜活的狐狸形象,好像就出现在眼前似的。
每一篇狐狸童话在表现狐狸性格时都会抓住最重要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描写,经过教师细细讲解后孩子们一定能够沉迷于童话故事的有趣中,未来对于这一方面的微课程开发有极大的兴趣。
尽管狐狸意象各有不同,根据特点归为三类狐狸,但是狐狸仍旧是故事中的狐狸,故事肯定会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如何借助狐狸体现呢?
第二类狐狸中的《狐和猫》这个故事与其他几个故事都不同,有明显自己的风格,在结尾处阐述启示。结尾处猫的话点题说到:“唉,狐狸,你有一百项本领,结果还是失败。如果你能够像我一样爬上来,就不至于丧失你的命了。”这句话就是整篇文章的主旨所在,有无数点子却比不上一项保命技能,主旨完全可以让孩子读完后细细体会,但是本篇采用点题的方式直接揭示。作者直接点明中心的优点是主旨明确,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生活阅历不够丰富,作者直接告诉孩子这篇故事的主旨,有助于孩子理解故事内容。对于孩子来说最感兴趣的就是故事情节,故事里的人物都发生了什么事、有什么结局,对于故事究竟讲什么,似乎他们不太在意,在故事最后一句话能够减少孩子的思维负担,教师可以采取一些动作或者请学生上来演一演的方式,最后点出这个道理。
同样是第二类狐狸中的一个意象,但是这篇选择的方式与《狐和猫》截然不同。在《狐狸和鹅》的故事中,整个叙事过程比较完整,狐狸想吃鹅,鹅想办法自救的事件过程就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故事的开端是狐狸饿了正好看到一群鹅;紧接着是狐狸想要吃掉鹅,这儿是故事的发展部分;高潮部分正是鹅群害怕有一只勇敢的鹅想出办法拖延时间;从而得出故事的结局。这个故事中结局没有明确表达,用的是“直到现在,它们还在祈祷呢。”从中表明结局狐狸没有吃掉鹅。期间对于狐狸和鹅的刻画充满了传神的细节描写和故事的波澜起伏。这种细节和故事的起伏将狐狸和鹅的形象描绘地生动而又灵活,作者将自己想象的情景尽情地描绘出来,但是低年级孩子可能并不能理解,教师在讲解时可以多一些配乐朗读,更投入地给孩子们讲这个故事。由此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在《狐狸和鹅》故事的描绘中,好像隐约看到了草地上的狐狸和那一群鹅,耳边隐隐地传来了“嘎嘎”的叫声。正是这种细致入微、情节完整的刻画,将童话故事所要表现的中心在整篇文章中铺散开来,读完整篇故事,会心一笑“哦,原来是这样的道理”。故事把中心藏在整个故事中,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它。读完《狐狸和鹅》很明显地就能感受到,作者是要孩子们能像那只勇敢的鹅一样,遇到危险要镇静,调动自己的智慧来反抗。
故事中心的表现手法不外乎就这两种,一种是直接点明中心,阐释主旨;另一种是将中心混杂在整篇故事中,需要思考理解才能得出。童话故事的启示符合儿童的想象特点和精神需求,满足了孩子们对于幻象的要求,将难懂复杂的道理或者直接点明或者穿插在故事之间,便于孩子们理解吸收。通过说理的方法给出道理,或者是塑造形象表达感情,最终都能熏陶孩子们的心灵世界。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对于这个时期的教育需要慎重选择,毕竟这是影响人一生的决定。一个人日后的成就往往就在这一时期的教育后奠定基础,而之后的前途、品格往往都受到这个时期教育的影响。儿童童话故事,尤其是传播范围很广的《格林童话》对于这一时期的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童话不仅仅是儿童的,也可以是成人的,它们为成人指向未来。儿童时期通过对童话的想象,构建属于自己认知世界的观点,奠定日后世界观的形成。童话中告诉孩子们的乐观、积极的道理,是直接告诉人要尽力思考,或者是通过起伏的情节和有趣的语言直接点出要沉着应对困难。
童话由于展现真善美的本质属性,对于儿童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是:一,能够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二,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我认为《格林童话》中狐狸意象也有这方面的作用。
首先,能够促进幼儿认知发展。儿童时期的孩子对于整个世界的认识还不深,而他们认识世界的方法就是故事。只要是故事,总能够增长孩子的认知。孩子们的认知首先是刚出生时对于一切都是好奇的,后来慢慢的认识了事物,《格林童话》中的这几类狐狸意象让孩子们认识了狐狸,认识了狼,认识了鹅等,了解了他们的形象特点,因此说童话起着构建孩子认知世界的作用。
然后,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格林童话》中往往都会有强烈的情感色彩,《狐和猫》中的狐狸由于自己高傲自满反而被猎狗咬死,这儿明显是一种讽刺意味,但是孩子们并不懂什么是讽刺,他们只会觉得狐狸明明有很多点子却没办法自救,这也是一种情感的表达;《狐狸和鹅》中很明显是赞扬鹅的,那么孩子们对于故事中的鹅肯定会抱以一种崇拜的感情,认为它很厉害,相反对于狐狸,则认为它很笨,这样同样是情感的表露。
童话,也有学者叫品德童话,强调童话的教化功能。《狐狸和干妈》和《狐狸和鹅》讲述的时候可以特别注意语言描写的句子,如前者中的“啊,亲爱的干妈,我非常倒霉!农民向我突击了,把我的四肢都打碎了;如果你不要我躺在这里饿死,就请你把我背走。”这一句在朗读时可以读出狐狸当时装出可怜的语气,可让小朋友想想:狐狸为什么要对狼说那么多话?这样孩子们认真思考动用思维,才会理解文字描写的感受;后者语言描写较多,以“我来得真巧,你们好好地坐在一块儿,我可以一只一只地吃你们。”为例,这句话之前有个定语笑着说,所以在朗读时可以注意读出一丝笑的含义。如果在朗读中注意到这些语音语调的变化,相信这个时期的孩子们很乐意聚精会神地听讲故事。
小朋友由于年龄的限制,会比较活泼好动,喜欢游戏。他们经常把椅子当成马,用筷子敲击碗口,他们从来不会考虑真实性,只是觉得好玩。正是由于这样的特点,在儿童教育中可以尝试角色扮演,要求孩子们来还原表演故事情节。童话故事从开头到结尾,文中的细节之处都比较着重描写,角色扮演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第一类狐狸可能没有第二类狐狸的描写细致,但是文中也有一些在表演中才能使孩子更好理解的要点。《狼和狐狸》中描写狐狸偷东西时往往会跟上细节描写,提醒小朋友们把这些细节演出来,他们就能体会到狐狸的内心。文中的细节如“静悄悄地侦查”、“向四周张望”等,如果孩子们自己能够演出这些感觉,肯定也能从中理解狐狸,感悟狐狸的内心世界。第二类狐狸的描写相比较而言,故事结构比较完整,《狐狸和鹅》中首先明确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就是故事中说的草地上,明确完时间地点,要把故事的主人公定下。采取自愿的原则,愿意扮演的举手,分配角色卡,将表演中所要注意的话必须读出自己思考的意味,特别强调孩子们要用自己的想象来表演这一段,可以加入一些自己的想法。相信通过这种角色扮演的方式,能够让孩子们爱上自己动脑自己动手。对于一些乐于开动脑筋的孩子可以加以鼓励,或者奖励一些小礼品,更大程度上调动孩子们自己思考的活跃性。
我们不能限制孩子们的思维,还是要把故事还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在想象中翱翔。每节课结束之后可以给孩子布置作业,回家讲故事将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猜一猜这个故事里的狐狸有什么特点,如果爸爸妈妈说错了,就请孩子做小老师帮助爸爸妈妈。在孩子们复述故事内容时,就锻炼了孩子说的能力以及记忆的能力。
由此可见,《格林童话》中狐狸意象研究微课程如果构建成功,对于第年段孩子的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并且孩子们能够课上学习归纳总结人物特点的方法、通过角色扮演深入人物内心贴近人物本身学会换位思考、课后给爸妈讲故事可以增强亲子关心锻炼说和记忆的能力……从这些方面来讲,狐狸意象研究微课程能狗够让孩子的总和素养得到全面提高,作为教师可以多多关注这类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