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洪梅
(重庆市第三十九中学 重庆 400060)
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课程教学的范围和内容,出现更为丰富的表现手法,真正与教育教学改革融合起来,适当地进行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引领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全方位开发教学内容,灵活地进行知识的提炼,真正为课堂教学的演变提供强大的支撑,有效地变革教学内容,以形象、直观的方式,让学生所接触的知识更为丰富,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勤于思考和探索,不断完善,建立健全课堂教学体系,适当地进行布置,优化教学结构,创新教学形式,改变落后的教学状况,汲取优质的内容,凝聚教学智慧,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效率的提高。具体实施策略和方法如下:
知识的学习和接受过程,本身就是繁琐的,如果没有什么精彩的课堂导入,就更无法引起学生的密切关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无法得到提高,学习效果也不是很明显。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有着很强的理论性,单纯地依靠课本进行知识的灌输,难以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可避免地产生枯燥乏味的状况,不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为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环节,精心研究课堂导入,充分体现导入的多元化,赋予课堂导入充满活力的内容和信息,适当地进行知识拓展,增添趣味性和灵动性,成功地打开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大门,为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做好铺垫。比如,教学《我与社会》时,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精心编排一个小游戏,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呈现与之相关的图片或者视频,图片中的内容大部分取自生活实际,然后在学生观看后,进行打对勾的方式,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在社会中,是社会的一员,体会到我们与生活间息息相关的联系,加深对生活的联系。通过这样的课堂导入,学生在课程一开始就会对本节课产生很大的期待,学习态度会非常积极,学习效果极佳[1]。
课堂教学的发展,离不开问题的设置,全面体现提问的针对性、目的性,能够学生的思考空间更为广阔。但是传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大部分教师要学生死记硬背,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学生对提出的问题基本上不感兴趣,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得不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受阻。为改变这一现象,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针对课程知识,通过不同的方法,精细化地设置和提出问题,注重与时政新闻的联系,参考资料的多样化,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与现实事件的结合程度,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度思考,最大化地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效率。比如,在《珍爱生命》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疫情期间白衣天使抗战一线的案例,通过视频加深学生对疫情的了解和认识,然后借此提出问题:生命的真谛何在?如何在实际生活中珍惜和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你打算如何与疫情作斗争?借此学生可以体会到生命的宝贵,体会到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并且能清晰地看到人类对命运的抗争,提升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理解,并能积极面对每一天[2]。
合作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拥有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更能及时发现所学知识的特点,认真进行总结和归纳,凝聚小组成员的力量,更深刻地解析出知识的本质,实现资源和成果的共享,以达到学生合作素养和能力的不断提高,让学生的合作思维和意识得以持续增强。小组合作是新课标下具有时代特色的教学形式之一,在探究新知、开发学生智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能够深刻地阐述出知识的内涵,有效凸显学生的主体化优势,从而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以课堂为切入点,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鼓励学生进行尝试,恰当地组织小组合作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准确、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从而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例如,在进行《全面依法治国》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活动,其中要先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基于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探究“如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一问题,最后展示每个小组的合作探究成果,评出最为优秀的一个小组,让学生自觉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3]。
总的说来,课堂教学随着教育的发展,在不断更新,课程的内容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结合以上教学策略,融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针对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出现的状况,有计划地进行改革和创新,优化和完善课堂教学,创造积极宽松的问题氛围,鼓足学生探究新知的勇气,积极改进,调动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精细化的内容,开发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实现知识的迁移、内化,从而保障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