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小阳
(四川省阆中市凉水镇护山中心学校 四川南充 637471)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新媒体应用在教学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运用新媒体手段进行课堂内容的讲授,小学课堂面对的学生的年龄大多是在6-12岁,这一年龄段的孩子的主要特点是好奇心较强、好动、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小学语文课堂中,利用声音、色彩、光线的搭配对授课内容进行展示,能够生动课堂所描述的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好的锻炼思维,还能让学生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完成对学习重点难点部分的理解和掌握,可提高课堂的质量,有利于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构建出高效课堂。
一个优秀的教师在进行正式授课之前都会提前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提前在网络上查询与课堂内容有关的资料,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查询的过程中扩大知识储备量,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所学内容的背景知识,加深自身感悟,同时做好预习工作。教师应提前制定好合理的问题安排,给予学生正确的研究方向,做到教学围绕学生展开,师生之间相互合作,形成高效有秩序的课堂。
例如,学习白居易《草》这首古诗时,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古诗学习一般比较乏味,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了解比较薄弱,教师在正式讲课之前可以先让学生在课下查找白居易的人物背景资料,让学生对古诗的作者和写作背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提前了解学习内容,做好课下的预习工作、提升课堂效率,还可以让学生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仍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完全把握课堂,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是一味灌输,忽略学生的个性发展,导致小学语文课堂沉闷,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1]。信息技术是多媒体的一种整合,包括图片、音乐、视频等多种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进行展示,教师通过较短的教学时间,将教学情境生动化,利用动态的形式表现出静态死板的文字,教师只需要使用鼠标,就可以让学生看到精美的图片,听到悦耳的音乐和教师的讲解,将静态的课本内容与动态的多媒体相结合,动静结合,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完成对课堂内容的学习。
例如,《彩色的非洲》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作者对非洲的介绍。教师在讲授时,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段关于非洲景色的小视频,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之后将文章中的内容和展示非洲景色的图片相结合,做到文图并茂,这样不仅能丰富教师的授课方法,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达到高效课堂的标准。
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语文课堂中,可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内容,现在的教学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学习。教师可以将重点内容录制成微课,让学生根据重难点进行自主学习。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语文课堂中,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和语文阅读的结合就是将先进的教学软件与科学方法和语文的阅读相结合,结合学生自身的个性特点,以达到因材施教的教学效果。正如刘红所说:“培养学生的思维必须贯穿于语言练习之中。但小学生的思维以感性熟悉为基础,没有外界媒体的刺激、启迪,他们在思考问题时,经常出现思维障碍,有时还会出现思维不完整的现象。使用多媒体的刺激引导,会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收到豁然开朗的效果[2]。”
例如,学习《日月潭》这篇课文时,有些同学可能并没有去过日月潭,教师可在课上留下关于日月潭的几个不同方面的问题,比如“日月潭形成的原因”“日月潭的名称的由来”等,再安排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问题,在课后上网查取资料。学生在后续的查找过程中,会对网上所找到的资料进行阅读选择,从中找到可以回答教师问题并且可以体现自身观点的内容。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语文课堂中,可以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综上所述,语文本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它的知识结构复杂、知识面较广、内容贯通古今中外。学生对于这一学科是又好奇又担心,他们好奇课堂的内容,担心自己不能跟上教师讲课的节奏,不能很好的完成对知识点的理解把握。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活动,利用它图、文、声并茂的特点,从学生和教材出发,设计多媒体课件,让信息技术真正和课堂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