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宏伟 陈志辉
物理实验教学法是研究物理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教师要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实验素质,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部分,是一门研究物质、能量和它们相互作用的学科,它既包含对物质世界普遍而基本的规律的探索,又对其他自然科学以及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强大的推动作用。物理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与其他自然科学有密切的联系,如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化学等。学习物理不仅是为了认识客观世界,更重要是利用物理知识改造世界,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跟物理学分不开。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物理实验教学法帮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将物理和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可以带学生亲身体验、感受物理就在我们身边。例如,坐电梯时的超重与失重、鸡蛋碰石头的不自量力以及停车时身体不自主地向前倾倒等,这些都是物理现象的客观存在[1]。
物理是一门需要学生动手实践的课程,运用物理实验能够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物理最大的动力,物理教师要与时俱进,敢于打破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采用新型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物理实验的热情。例如,学习北师大版初中物理教材中的“走进物理世界”,教学目标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初步了解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有所理解,了解、确立学习物理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物理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时可以“就地取材”,利用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作为学生入门的“小实验”,如摩擦生电、热胀冷缩等,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以及出现这些现象时周围的环境和产生的条件有哪些,这就是一门很好的物理入门课。
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物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主要是记忆过程并带有社会强制性,导致学习效率不高。教师应认真审视这一问题,并采取有效策略改善这一问题,如采取实验教学法,提高物理教学效率。例如,在“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掌握测量结果是由数值和单位组成的,经过实践明白测量有误差,需要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通过物理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科学素养[2]。
教师在物理实验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认知规律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结合演示实验,抓住教学中的导入与其他环节之间的过渡与衔接,并结合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等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积极探究和自主创新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在北师大版初中物理教材“机械运动”的学习中,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这种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明白参照物的含义,在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择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师可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有利的心理基础和环境氛围,在搞好实验教学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努力学好物理,也会发现物理是很好学的一门课程,并能从中获得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