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雪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内蒙古 包头 014030)
发热是由外源性致热源或内源性致热源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体温调定点升高,导致体温升高。其中有很多不明原因的低热,体温在37.5 ℃~38.0 ℃之间,实验室检查很难找到病因,治疗困难,易反复发作。不明原因低热当属中医学“内伤发热”的范畴。此类患者具有以下特点[1]:①血常规大致正常;②排除肺部感染及其消化道感染;③排除肿瘤、风湿性疾病、结核等易导致发热的内科疾病;④抗菌治疗1周以上热未退。因为此类发热病因不明,诊断不清,西医针对此无有效的治疗手段,中医中药针对发热不同证型采用中药汤剂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临床中受中药汤剂给药方式的限制。笔者在临床工作中采用针灸刺络放血疗法治疗不明原因低热可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退热疗效肯定,作用迅速,而且操作简便,无任何毒副作用。笔者在临床中采用大椎刺络放血结合膀胱经挑刺治疗不明原因低热案1例,现报道如下。
王×,男,18岁,2018年9月1日以“持续性发热40 d余”就诊。病史:患者7月1日感颈部淋巴结肿大,于私人诊所输液3 d(具体用药不详)后出现发热,最高达38.5 ℃,随后周身广泛出现点状红丘疹,未予处理,4 d后疹退烧未退。遂于7月16日就诊于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查血常规示:白细胞3.69×109/L,中性粒细胞1.66×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45 %,单核细胞0.46×109/L,单核细胞百分比12.5 %↑,CRP10.02 mg/L↑,余未见明显异常;生化检测示:K 3.0 mmol/L↓,LDH 409 U/L↑,HDL 0.72 mmol/L↓,LDL-C 2.26 cmol/L↓,APOA 10.71 mmol/L↓,APOB 0.59 mmol/L↓,Lp(a)97.20 mmol/L↑,HBDH 305↑,PA177.1↓;血沉17 mm/h;IL-6 30.9 pg/mL↑;PCT 0.1μg/L↑;巨细胞IgG 0.98、IgM 0.23;九项呼吸道感染病原体IgM抗体检测示:(-);PPD试验:48 h(-);胸片示未见明显异常。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检测:阳性。肝胆胰脾彩超示:脾大。一附院诊断:EB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结核不能确定。给予抗病毒、退热、保护胃黏膜等对症治疗。治疗期间又出现全身淋巴结肿大,体温37.8 ℃。遂于7月19日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查血常规、肝功肾功示:未见明显异常;hsCRP 5.67 mg/L↑;血沉14 mm/h;肝胆胰脾彩超示:脾大;颈部彩超示:双侧颈部及锁骨上窝淋巴结增大,最大达3.8 cm×1.1 cm,首先考虑反应性;胸CT平扫(含上腹):双肺间质纹理增多,双侧腋窝多发淋巴结,部分饱满,脾脏增大;肥达外斐反应、巨细胞病毒抗原血症、巨细胞病毒IgG、IgM抗体均示:(-);巨细胞病毒DNA<500 copies/mL,EB病毒DNA<500 copies/mL。协和医院诊断:病毒感染,给予抗病毒治疗,退热后7月27日出院。8月初再次持续发热,体温波动在37.5 ℃~38.0 ℃,遂就诊于一附院查淋巴结微创活检(-)。继予抗病毒治疗,月底出院。现症:低热,以午后及夜间重,达37.5 ℃,晨起36.9 ℃左右,无口干,纳可,寐差,二便可。查体:舌质红苔薄白,脉洪。面部可见多发红色痤疮,皮肤未见红疹,未触及肿大淋巴结。
中医诊断:内伤发热(阳气内盛);西医诊断:不明原因低热。治疗采用大椎刺络放血结合膀胱经挑刺阳性反应点。操作:大椎刺络放血:患者取俯伏坐位,大椎穴局部常规消毒后,右手持三棱针在大椎穴上及其周围散在的点刺数针,用闪火法拔罐,留罐时间15 min,出血约10 mL,用消毒干棉球擦去血迹即可;膀胱经阳性反应点挑刺:患者取俯卧位,暴露背部,用酒精棉球沿膀胱经及大椎穴常规消毒,之后在脊柱旁双侧竖脊肌涂抹润滑油,右手持罐沿双侧膀胱经自上而下走罐2遍~3遍,可见数个深紫色阳性反应点,先用三棱针划破反应点皮肤,继续向深部挑刺,挑刺可见白色坚韧纤维丝,将其挑断,挑后消毒,无菌纱布固定即可,不需换药。每次挑1个~2个阳性反应点。隔日治疗1次。患者治疗1次当晚体温即达36.7 ℃,次日午后体温37.3 ℃。隔日治疗共3次,患者体温即恢复正常(36.1 ℃~36.5 ℃),电话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
不明原因低热属于中医内伤发热的范畴,阳有余发于体表故见发热。刺血疗法是一种中医针灸的传统方法,又称刺络放血疗法,是用三棱针、毫针或其他工具刺破人体某些俞穴、病灶处、病理反应点或浅表小静脉,放出少量血液而治病的方法。
《内经》已有较全面的论述,《素问·离合真邪论》认为刺血疗法是猛烈的攻邪疗法,对于邪盛者,可“疾出以去盛血,而复其真气”;对于新犯的还没有侵犯于特定部位的邪气,“刺其出血,其病立已”。挑治疗法又名“截根法”,属于刺络的范畴。大椎穴出自《素问·气府论》,在人体后背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属于督脉经穴。督脉为阳脉之海,具有统摄全身阳气的作用。同时大椎穴又是督脉与诸阳经相交会处,阳气有余可见发热,《玉龙歌》言大椎能泻胸中之热及诸热气。因而在大椎穴处刺络拔罐放血可以使腠理开,发散泻热,为治疗一切发热的要穴。现代医学认为[2],针刺大椎穴通过神经的传导通路到达大脑皮层,促使大脑皮层和下丘脑的神经元活动加强,反射性调节中枢神经系统,使体温调节中枢的应激性增强,体温调定点下移,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挑治疗法是用特制针具,通过挑、拉、摇、提等动作将穴位相应的皮下筋膜纤维挑拨出来,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刺激疗法。足太阳膀胱经是十二正经之一,为阳中之阳、阳中之首。《阴阳十一脉灸经》称之为“巨阳脉”。遵循《灵枢·经脉》所述,足太阳膀胱经在神庭、百会、脑户、大椎、陶道穴处与督脉相交会,并在背部依傍督脉下抵腰部。《类经·疾病类》曰:“太阳之脉,色荣颧骨,热病也。”有人指出[3]足太阳所主之疾主要偏重于实证,阳热病为多,尤其对一些急证、高热证的临床应用尤为明显。因此,在足太阳膀胱经处采用挑刺阳性反应点的方法可以达到泻热降温的目的。
大椎刺络放血结合足太阳膀胱经挑刺阳性反应点治疗不明原因发热,能在短时间内泻热降温,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