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阳益胃”针法的构建与临床应用*

2020-01-10 23:54梁谊深张丹璇
中医外治杂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升阳素问针法

梁谊深,杨 薇,张丹璇,陈 峭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中医医院 治未病中心,广西 柳州 545001)

中医针灸源远流长,流派众多,或遵循传统,或独树一帜,各具特点。“升阳益胃”针法的提出与应用,受《黄帝内经》“神机”“气立”“调神”理论的启发以及金元四大医家之一的李东垣之《脾胃论》、清代名医黄元御《四圣心源》所阐脾胃相关理论的影响,遵循中医的气机升降理论。笔者将此针法运用于中医内科临床,取得满意效果。

1 “升阳益胃”针法构建的理法源流

《素问·五常政大论》:“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1]《素问·六微旨大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1]以上《黄帝内经》的论述指出了“神机”与“气立”对于人的安身立命甚为关键,可以理解为人的生命在内依于“中”、以“神机”为主导,在外须赖“气立”才能运行。换句话说,就是气机的升降出入与人的生命活动及健康密切相关,而“中”的深意则蕴含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及其后的《素问·太阴阳明论》篇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养生、养长、养收、养藏之道”的调神思想,《素问·太阴阳明论》中论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由此可见,脾胃的功能健运对养长“肝、心、肺、肾”四脏以调“神机”之“生、长、壮、老、已”甚为重要,脾胃的气机升降出入对维系“气立”之四时四脏的气机升降“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发挥关键的作用。

李东垣将脾胃气机升降的理论加以发展,更遵从于《黄帝内经》“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之理论,《素问·平人气象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据此,东垣极为重视脾胃功能,将其对《内经》的认识和理解加以提升与发挥,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著名医论。李东垣认为脾胃属土居中,是阴阳升降的枢纽,升则归于肺,降则输于肾,故有肺之脾胃虚、肾之脾胃虚,与其他四脏关系密切,脾胃受伤,上可累及肺、下可伤及肾;而不论哪脏受邪或劳损内伤,亦会伤及脾胃。同时,各脏腑的疾病也都可以通过脾胃来调和濡养、协调治疗。

清代著名医家黄元御对枢机的认识:脾胃为阴阳气机升降之枢轴。其著《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阴阳变化》中提到:“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清则浮升,浊则沉降,自然之性也……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2]《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藏府生成》:“中者,土也。土分戊己,中气左旋,则为己土;中气右转,则为戊土。戊土为胃,己土为脾。己土上行,阴升而化阳,阳升于左,则为肝,升于上,则为心;戊土下行,阳降而化阴,阴降于右,则为肺,降于下,则为肾。”[2]由此可见,脾胃中土对于四脏生理功能的影响与调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不愧为后天之本。

笔者秉《内经》所论要旨、遵李东垣《脾胃论》及黄元御《四圣心源》所述中医理法,借李东垣所创“升阳益胃汤”[3]之名,有感而发并运用于针法实践中,总结并创建了“升阳益胃”针法。“升阳”者,即升脾阳,脾以升为健;“益胃”者,即降胃气,胃以通降为益。此针法突出脾胃后天之本、“脾升胃降”气机枢纽的重要作用,以“脾胃”土之运行带动“肝、心、肺、肾”四脏“木、火、金、水”四行的运行,以达“生、长、壮、老、已”之神机与“生、长、化、收、藏”之气立的运行正常,在临床中治疗以虚证为主的脾胃病及其他脏腑疾病,取得较好的疗效。其对脾胃病常见的如:慢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腹痛、功能性便秘,以及其他内科常见的慢性疾病如:慢性肝病、失眠、情志疾病、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前列腺炎、慢性肾炎等脾系、肝系、心系、肺系、肾系常见慢性疾病具有明显的效果。

2 “升阳益胃”针法取穴

第一组:中脘、天枢、关元。

第二组:“神门、足三里”为一组穴,与八脉交会穴之“内关、公孙”为另一组交互配用。

第三组:足厥阴肝经“输穴、原穴”太冲,或手厥阴心包经“输穴、原穴”大陵,或足太阴脾经“输穴、原穴”太白穴,或手太阴肺经“输穴、原穴”太渊,或足少阴肾经“输穴、原穴”太溪。

3 “升阳益胃”针法取穴释义

第一组配穴:中脘、天枢、关元。中脘、关元为任脉经穴,为单穴,天枢为胃经经穴、左右各一的双穴。此三穴,取象为意,可称为“天地人平衡针法”。中脘为胃经的“募穴”,八会穴中的“腑会”穴,是具有健运脾胃、调理腑气作用的重要穴位;关元为小肠经“募穴”,足三阴与任脉之会,为培元固本、调治肠腑之要穴;天枢为胃经经穴、大肠经“募穴”。三穴位于肚脐(神阙穴)的上、下、左、右,与神阙穴在空间上相交感。中脘穴在上,象“天”,关元穴在下,象“地”,天枢穴左右各一,旁开正中“神阙”穴二寸,与神阙穴共居“中”,其象天地之间的“人”。四穴之中的神阙穴,释其名,《说文》:阙,门观也。神阙,为神气的重要门户,其穴对冲背后督脉之命门穴,具有调神养命之功,宜灸而禁针刺。中脘、天枢、关元与所处空间正中的“神阙”穴交感以调神,对调节人体的阴阳气机升降出入,即调节人体的“神机”与“气立”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三穴的特定穴作用与脾胃、大肠、小肠紧密相关,其位置位于脘腹的上下正中,正是中焦脾胃所处,因此对后天之本的“脾胃”有极其重要的调治作用。

第二组:“神门、足三里”为一组穴,与八脉交会穴之“内关、公孙”为另一组交互配用。神门为心经原穴、输土穴,心为阳中之阳,五行属火,五行相生“火生土”,神门穴寓“以火补土”之义;足三里为胃的下合穴、胃经合土穴,有健脾胃、调中焦之功,胃主和降,心火欲入中土,必由胃经引心火下行而入脾土,因此神门与足三里相配,可达引火补土、健运脾胃之作用。“内关、公孙”为八脉交会穴,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公孙为脾经络穴,心包经代心行令,具火之特性,公孙络胃经,因此二穴相配也具“神门、足三里”之效,同时内关、公孙穴为灵龟八法开穴的八脉交会对穴之一,在开此二穴的时辰用之更能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若临床治疗之时,灵龟八法开穴适逢开内关、公孙二穴,则加取此组八脉交会穴,若非开此二穴的时候,则只取“神门、足三里”一组穴。

第三组:肝经“输穴、原穴”太冲,或心包经“输穴、原穴”大陵,或脾经“输穴、原穴”太白穴,或肺经“输穴、原穴”太渊,或肾经“输穴、原穴”太溪。在“井、荥、输、经、合”的五腧穴中,五脏阴经的“输穴”五行属性为“土”,而具有调理脾胃后天之本的功能。同时阴经又以“输穴”为“原穴”[4],《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原穴,是脏腑元气经过及留止的部位,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针刺原穴能使元气通达,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有调节所属脏腑经络虚实各证的功能[4]。通过临床辨证分析,辨别为某脏或相关五脏所属阴阳气血、气机、经络发生病变,取其脏所属的输土穴(原穴)进行治疗,具有调治“所病之脏”及“后天脾胃”的双重作用,同时又与第二组穴的胃经“合土穴”足三里相配合,使脾升胃降的人体中轴枢机得以健运,共奏“升阳益胃”之功。

4 “升阳益胃”针法配穴举例

①脾胃虚弱:身倦乏力,精神不济,纳食少,大便溏烂,面色不华。舌淡红,苔薄白,脉浮而弱或沉取无力。

选穴:第一组穴、第二组穴+第三组穴中的脾经太白穴。

②肝胃不和证: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因情志不畅诱发或加重,嗳气呃逆,嘈杂吞酸,烦躁易怒,舌淡或舌红,苔薄黄或见薄白,脉弦或带数。

选穴:第一组穴、第二组穴+第三组穴中的肝经太冲穴、心包经大陵穴。

③脾肾阳虚:神疲倦怠,形寒肢冷,身体浮肿,大便溏泻,完谷不化,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舌淡苔白,脉细弱。

选穴: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穴中的脾经太白穴、肾经太溪穴。

④心肾不交:失眠,心悸不安,头晕耳鸣,健忘,腰酸遗精,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舌红,脉细数。

选穴:第一组穴、第二组穴+第三组穴中的心包经大陵穴、肾经太溪穴。

⑤心脾两虚: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眩晕健忘,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神倦乏力,妇女月经量少色淡或淋漓不尽,舌质淡,脉细弱。

选穴:第一组穴、第二组穴+第三组穴中的心包经大陵穴、脾经太白穴。

⑥脾肺两虚:久咳不止,气短而喘,疲倦乏力,声低懒言,食欲不振,腹胀便溏,面色少华,舌淡苔白,脉细弱。

选穴:第一组穴、第二组穴+第三组穴中的脾经太白穴、肺经太渊穴。

5 小 结

“升阳益胃”针法以调神、补虚、调节气机为主要特点。一则取象调神,调节人体的“神机”与“气立”;二则以脾胃为本,兼以调补“肝、心、肺、肾”四脏;三则以脾升胃降之枢机调动肝肺左升右降之枢机、心肾上下相交之枢机,从而调节人体阴阳气机的升降出入。笔者在长期针灸临床中,以此“升阳益胃”针法为主治疗脾胃病、五脏内科疾病以及治未病亚健康保健,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猜你喜欢
升阳素问针法
Ancient and modern medication laws of aromatic Chinese medicines in treating angina pectoris based on data mining
董氏奇穴动气针法治疗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肿胀的疗效观察
揿针穴位埋针法在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便秘中的干预价值
手指飞舞 编出玲珑花边
升阳益胃汤肺系疾病应用与药理学研究进展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湘绣针法的英译方法探析
《内经》足六经理论比较研究
升阳通降法治疗胃下垂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