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石水”“窗笼”为例探析杨上善名物训诂*

2020-01-10 21:34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中医文献杂志 2020年1期
关键词:名物训诂内经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隋唐时期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以下简称《太素》)是现存最早的《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注本。杨上善将《素问》《灵枢》分门别类进行重新编纂,并将其根据内容划分为十九类,每一类又分为若干篇目,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内经》的原貌。《太素》名物训诂内容丰富,从该书注释内容来看,其注多以我国传统训诂学典籍如《说文解字》《尔雅》《广雅》《玉篇》等为依据,且尊汉儒注经之法[1]。训诂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是进行词义解释,中医古籍中探讨名物命名原因者,多使用声训之法,但多数解释有穿凿附会之嫌。《太素》广泛探讨腧穴、经脉、疾病命名之原因,并通过阐述其医理达到确切解释名物训诂之目的[2]。

杨氏名物训诂成就

名物训诂属于语源学范畴,目的在于解释名物意义,探求名物得名原因。探讨事物命名原因最为困难,这是由于事物的命名,主要来自于约定俗成,其表达的含义也在人们积年累月的重复和在不同语境下的运用中日臻完善并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演变。而对于众多的约定俗成的疾病、经络、腧穴等命名原因作出切合原意的解释则成为古往今来一大难题。在历代对于中医古籍的注释中,杨上善首先进行分类训诂,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就[3]。且《太素》探讨腧穴、经脉、疾病命名的原因,不使用声训的方法。腧穴、经脉、病名基本由两字,少数由三字构成,形成一个双音合成词或多音合成词。通过对词与词之间的限制或修饰的描述,从而准确地训释合成词中每个词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再完整地解释被释词的命名含义,即可达到确切解释名物训诂的目的。杨氏训释《内经》中腧穴、经络、疾病等命名含义,使用的就是这种方法[2]。杨上善解释词义,决不妄下结论、牵强附会,必以《尔雅》《说文解字》《广雅》及汉儒传注为依据。而能够做到这般言必有据,尤其是对训诂学专著《尔雅》《广雅》《说文解字》等有着深厚的素养,恰恰是衡量一个传注学家注释水平与成就的重要尺度[3]。

清代陆心源曾以“其语如汉人解经,疏通证明,训诂精确,为自来注医书者所未见”评论杨上善所著《太素》。杨上善注《太素》作为对《内经》进行全面分类注释第一家,其训诂成就突出表现在对病名、经络、腧穴的训诂上。而将古代命名结合其医理加以诠释,乃研究医学史料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杨上善精于经络、腧穴、疾病的名物训诂,在此基础上再完整地解释被释词的命名含义,这样既能够确切解释经络、腧穴的命名含义,挖掘其阐释的医理,又避免了穿凿附会。杨上善对经络、腧穴命名意义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古人对经络循行和腧穴部位的认识,对于经络、腧穴名称部位的理解记忆及对其功能的掌握也大有裨益。了解病名、经络和腧穴命名的根源,有助于进一步熟悉和阐释相关医理,掌握经络、腧穴的走行和定位及其对人体独特的治疗作用。

综考杨氏《太素》注之训诂特点,今特从病名、腧穴名物训诂两方面各取一例,选取“石水”“窗笼”二词进行浅析,以期略探究其释义方式,加深对《太素》学习的理解,更好地说明杨氏名物训诂的特点。

杨氏名物训诂方式探析

杨氏名物训诂在解释词义、分析句读、校正错讹的同时,还有不少具有阐释医理的作用。阐释医理的训诂的方式有很多,而对这些方式的认识和总结,有助于对古医籍旧注及所注原文的深入理解[4]。

“石水”一词在《太素》中共出现八处,其中《太素》引《内经》原文四处,杨上善所写注释处四处。“窗笼”一词在《太素》中共出现五处,其中《太素》引《内经》原文三处,杨上善所写注释处两处。现以“石水”“窗笼”为例介绍于下。

1.推溯命名医理

这类训诂并非单独对原句本身的句意或其中的字词进行解释,而是通过在某一语境下对原文前后的理解再加以推溯说明,从而达到阐释医理的目的[4]。例如。

《太素·卷第二十六·寒热》[5]载:“肾肝并沉,为石水。”杨上善注云:“肾肝虽为下部,肾脉沉,肝脉浮而强。今肝脉与肾脉并沉,是阴气盛,肾以主水,故为石水。”此条注文,先说明疾病的病机,阐明“石水”与肝肾之间的关系,然后从缘何名为“石水”进行分析。由此可见《内经》之旨,石水病变之脏为肝肾,病性为阳虚阴盛,病位则在下焦及肝脉所循过处[6]。此处“石水”意为水肿病甚。《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载:“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针灸甲乙经·病形脉诊第二》载:“肾脉……微大为石水,起脐下至小腹垂垂然,上至胃脘,死不治。”也都论述了石水证“脉沉”“腹满”等特点。

《素问·阴阳类论》载:“秋三月之病,三阳俱起,不治自已。阴阳交合者立,立不能坐,坐不得起。三阳独至,期在石水。”《黄帝内经太素·卷第十六·诊候之三》中:“三阳:太阳、阳明、少阳也。秋三月病,诊得三阳之脉同时而起,是阳向衰,少阴虽病,不疗自已。若阴阳交争,一上下,故立不能坐,坐不能起也。若三阳之脉,各别独至者,阳不胜阴,故至十月,水冻时死也。寒甚水冻如石,故曰石水。”有阳无阴,故称之为“独至”,由此则但有阳而无阴也。此处则突出“石水”下焦虚寒的特点,石水者,谓冬月水冰如石之时,故云石水也。火墓于戌,冬阳气微,故石水而死也。

《说文解字》中对于“石”字解释为:“石,山石也。”“水”字解释为:“凖也。北方之行。象众水并流,中有微阳之气也。”段注将其释为:“水,凖也。凖,平也。天下莫平于水……象众水并流,中有微阳之气也。火,外阳内阴。水,外阴内阳。中画象其阳。云微阳者,阳在内也。”而“石水”病机为肝脉与肾脉并沉,表现在外则为“腹满”,恰好论证了段注中“水,外阴内阳”的观点。

2.揭示命名原由

这类训诂常以音训的方法或通过说明引申义及其引申线索来揭示脏腑、经络、腧穴、疾病等的命名原由,其中腧穴又多根据其所处的位置进行解释,从而进一步达到阐释某一医理的目的。例如。

《灵枢·卫气》载:“足少阳之本,在窍阴之间,标在窗笼之前。窗笼者,耳也。”《太素·卷第十·经脉第三》释为:“足少阳脉为根在窍阴,其末上出天窗,……以耳为身窗舍,笼,音聋,故曰窗笼也。”此处“窗笼”意为“听宫穴”,将整个耳引申为“窗舍”,“笼”则与“聋”音同,与其所主治病证相一致。

《太素·卷第十一·输穴》载:“足少阳本在窍阴之间,标在窗笼,即本末也。”《灵枢·根结》载:“少阳根于窍阴,结于窗笼。窗笼者,耳中也。”《灵枢·卫气》载:“足少阳之本,在窍阴之间,标在窗笼之前。窗笼者,耳也。”马莳、张介宾等将其释为听宫穴[7]。清儒顾炎武云窗笼二字可切出“聪”音,“窗”古作“窻”,从穴囱声,以“窗笼”训“聪”,是谓反切。古人以耳为聪,因此正文中训作耳或耳中[8]。《说文解字》中对于“窗”字的解释亦为“窗,或从穴”。

3.引申相关含义

在历代古医籍原文中,常有通过运用某种修辞手法或运用特殊表达方式以使其语义较为隐晦。因此前人对此往往有专门点明其言外含义的训诂。例如。

《素问·大奇论篇第四十八》载:“肾肝并沉为石水。”《太素·卷第二十六·经脉厥》对其进行了解释:“石水,谓盛冬凝水,坚硬如石,名曰石水,言此水病之甚也。”运用比喻的修辞,将“石水”比作“盛冬凝水”,表明石水病一派小腹冷硬的特点[9]。《黄帝内经太素·卷第十六·诊候之三》载:“寒甚水冻如石,故曰石水也。”将病名引申为自然界某一现象,表现出石水一证的寒象、沉象。肾虚则气化失司而导致水气妄行,无法按照经络循行之常道而停聚于脐部,致使小腹肿大,坚硬如石,故称为石水[10]。

“石水”一词出现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肾脉……大甚为阴痿,微大为石水,起脐已下至少腹,腄腄然上至胃脘,死不治”。《类经》注“若其微大,肾阴亦虚,阴虚则不化,不化则气停水积而为石水。若至胃脘,则水邪盛极,反乘土脏,泛滥无制”,石水者,肾阴已虚,是一种难以医治的急危重病。从症状来看,石水表现为疾病后期出现大量腹水,应该是与肝性水肿合并且预后极差[11]。通过论证词语属性与相关脏腑及其症状表现解释“石水”一词的含义,“石水”一词在《太素》中释义多为“水肿病”含义。

“窗笼”在其他成书于晋唐时期的文献中亦有相关记载。《针灸甲乙经·卷三·诸穴·颈凡十七穴第十二》:“天窗,一名窗笼,……手太阳脉气所发”。《针灸甲乙经·卷二·十二经标本第四》载:“足少阳之本,……标在窗笼之前,窗笼者,耳也。”《千金要方》云:“窗笼者,耳前上下脉以手按之动者是也。”杨上善通过说明引申义及其引申线索等方法揭示了“窗笼”命名的由来,《太素》中“窗笼”多取“听宫穴”“耳中”意。

随着时代的变迁,后世对于古代文献中所涉及到的具有时代特色或在文中表达晦涩、含义不甚明显的词汇等较为生疏,甚至有可能由此对古籍原义的理解逐渐出现偏差。因而名物训诂也就成为古籍注释的主要方面之一。杨氏名物训诂从多个角度出发,通过推溯命名缘由、揭示命名由来、引申相关含义,阐释病名、经络、腧穴命名原因,这对后世医家进一步研究《内经》中的医理概念作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本文兹就该书“石水”“窗笼”词义训诂略例于此,希望能够窥杨注《太素》训诂成绩之一斑。杨上善所注《太素》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内经》的原貌,是对汉魏以来名物训诂的继承与发展[12],是后世医家研究《内经》的主要底本,并为后世准确理解病名、经络、腧穴的含义和进一步丰富名物训诂的原则与方法奠定了基础,对我国中医古籍名物训诂史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名物训诂内经
论字词训诂与文本阐释的互动关系
训诂与阐释——阐释学体系建构讨论
《内经》“脾(胃)-脑”神识系统的理论滥觞及内涵延伸
《说文》形义匹配思想与训诂价值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览百年《内经》 集研究大成
——读《黄帝内经百年研究大成》
《<诗经·国风>风物考》
浅谈“生病起于过用”与养生
腔内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治疗肾结石42例临床观察
训诂思维与编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