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提升路径探析

2020-01-10 08:35刘青锋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工匠思政

刘青锋

(贵州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2019 年3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1]。这是从教育教学规律的高度,明确了思政课教师在高校思政课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而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的提升是巩固地位、发挥作用的前置性条件。随着时代的发展,“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已经超越了传统匠人职业的范畴,适用于各行业从业者对职业精神的追求。经过历史的演变和时代的发展,“工匠精神”具有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用户至上、德艺双馨、追求卓越等表征[2]。在“工匠精神”视域下检视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问题,折射出部分教师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缺失、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匮乏、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不够、德艺双馨的师道精神不足、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不强等。因此,充分发挥“工匠精神”的资源优势,对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逻辑起点:“工匠精神”与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提升的内在关联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素养提升为弘扬“工匠精神”提供了有效载体

“工匠精神”体现了从业者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对从业者素质的提升具有激励和引领作用。弘扬“工匠精神”需要借助具体的职业对象。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教师职业中具有铸魂育人功能的特殊群体,可谓是“三尺讲台系国运,一生秉烛铸民魂”,不但需要政治素养过硬,还需要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等。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素养,需要从职业角度汲取“工匠精神”的丰富养分,促使其树立高度的职业精神和执着的事业追求,在此意义上,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素养为弘扬“工匠精神”提供了有效的载体和宽广的舞台。

(二)“工匠精神”为高校思政课教师素养提升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进入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既是顺应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内在要求,也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现实需要。弘扬“工匠精神”不仅需要在物质生产领域进行强化,而且需要在精神价值层面进行拓展。从广义上讲,“工匠精神”属于中国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它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完全一致的”[3]。“工匠精神”的弘扬对于职业精神的培育和职业素养的提升具有目标引领、精神激励和价值导向作用,为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提升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二、现实省思:“工匠精神”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问题透视

(一)部分教师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缺失

爱岗敬业是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和重要特征,也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从总体上看,高校思政课教师勤奋敬业、甘于奉献、奋发有为,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存在部分教师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缺失现象。比如:部分教师政治意识淡漠、理想信念动摇、岗位职责意识不强、敬业奉献精神不足、家国情怀匮乏,归结起来就是信仰和职业精神的缺失。

(二)部分教师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匮乏

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内容。工匠在制造产品时注重细节、专心雕琢、打造精品、追求完美,不仅体现了对产品品质的不懈追求,而且体现了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笃行务实的工作作风、勇于创新的工作方法。与工匠用情于产品相对应,思政课教师应专注于课程,满足学生需要。当前,部分思政课教师缺乏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他们视课程为单向灌输的通道,视教学为个人谋生的手段,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对待工作态度不端正、工作不严谨、作风漂浮、敷衍了事;对待教学不用心用情、理论远离实际、内容脱离学生;对待课程创新意识不强,存在“差不多”思想和“将就”行为,与以“高端品质、精实工作、尖端技术”为特征的高精尖水平的思政“金课”建设还有很大差距[4]。

(三)部分教师德艺双馨的师道精神不足

德艺双馨的师道精神是“工匠”精神的崇高追求。“德”是工匠精神的灵魂和根本,“艺”是工匠精神的前提和基础。德艺双馨的师道精神内在地包含了人的价值取向和职业态度。思政课教师承担着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和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光荣使命,既要学有专长,态度严谨,又要德行高尚,足为楷模;既要成为经师,更要成为人师。然而,当前部分教师德艺双馨的师道精神不足,主要表现为自律不严、作风不实、人格不正,知行不合一、表里不如一、课上课下网上网下不一致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思政课教师必须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自己的渊博知识和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引导学生,才能培养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四)部分教师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不够

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是“工匠精神”的价值旨归和目标指向。工匠用心、用情、用技于产品,旨在通过打造高质量产品,满足用户的需要。工匠的价值凝结在产品中,体现为满足客户需求。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教师的价值渗透在课程和课堂中,体现为满足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要与期待。它要求教师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意识,通过抓好课堂主渠道、守牢主阵地来实现服务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然而,当前部分教师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不够,突出表现在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课内轻课外、重管理轻服务等,归结起来就是服务学生的精神不够。“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1]从某种程度上讲,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意识不足是导致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不强的重要原因。

(五)部分教师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不强

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是“工匠”精神的内在基因。工匠精神强调执着、坚持、专注和继承,但不等同于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其中包含着追求卓越、突破革新的创新内蕴。这意味着,工匠既要敬畏职业、德行高尚、注重品质,又要富有追求卓越、突破革新的创新活力。当前,部分教师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不强。首先创新动力不足。与传统工匠受制于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创新是维持生存获得发展的内生性动力不同的是,高校缺乏淘汰机制,部分教师将工作视为一劳永逸的保障,这种外部有益竞争的缺失导致内部创新动力不足。其次创新能力不强。创新能力源自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创新驱动归根到底是人才驱动。强大的人才队伍是创新的本源和后盾。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总体上得到了明显提升,但依然存在数量不足、结构不优、质量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是创新能力不强的“阿喀琉斯之踵”。只有在继承基础上创新,在原有基础上突破,才能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满足学生学习需要,推动社会发展。

三、践履路径:“工匠精神”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提升的对策

(一)坚持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提升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

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精神的根本要求。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而言,从岗位职责来看,思政课教师要站好岗守好业,就必须坚持政治要强、情怀要深的职业要求,坚守对党和国家忠诚热爱、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虔诚笃信;从从业内容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和理论性于一体的具有鲜明意识形态属性的特殊课程,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有爱国情怀的人讲爱国。这就决定了思政课教师必须树立科学信仰,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坚持政治要强、情怀要深,努力提升自身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充分发挥对国家繁荣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的培根固元和示范引导作用。

(二)坚持思维要新、视野要广,提升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

思政课教师的舞台主要在课堂、剧本关键在课程。打造“思政金课”,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需要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着力打造精品课程和高效课堂。由于时代的发展,高校课堂和课程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当今世界呈现出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价值多元化的显著特点。在这一背景下,教育引导学生在多元中坚守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理念,迫切需要思政课教师摒弃“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坚持思维要新、视野要广,不断提升品质精神、提高精品意识。具体来说,思政课教师要深刻把握世情、国情、党情,深入了解教学对象,精心设计课程内容,精心构思教学环节,精心打磨教学形式和课堂用语,力图打造“有政治高度、有理论深度、有视野宽度、有情感温度”的高品质思政“金课”。

(三)坚持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提升德艺双馨的师道精神

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师道精神的重要内容。思政课教师的高尚人格加上扎实的学识,是实现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保证。“亲其师,才能信其道。”首先,思政课教师要严于律己。具体表现为,生活上要严肃认真,不可放纵自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教学上要严格要求,不可敷衍了事,要精心备课、用心上课、用情育人;学术上要严谨务实,不可弄虚作假,要静得下心来、坐得住板凳、耐得住寂寞。其次,思政课教师人格要正,通过不断汲取道德榜样和模范人物的人格特质,增强自身人格魅力,运用积极向上的人格力量引导学生健康成长。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思政课是育人的课程,学生不仅会听教师讲得对不对,而且会关注教师做得好不好。因此,思政课教师要用模范的行为影响学生、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用深厚的理论影响学生,自觉做“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楷模。

(四)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提升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是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教育领域的生动实践。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服务学生健康成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是服务工作。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发扬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素养提升的重要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着力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自觉把党和国家对人才的需要与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结合起来,把学生放在心上,把心放在学生身上,切实做到“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要紧紧围绕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廓清思想理论上的迷雾,矫正认识行为上的偏差,用社会主导价值浸润学生心田,把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符合社会发展和自身健康成长的正确要求上来;要密切关照学生的现实需要和切身利益,把解决学生思想、心理问题同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思想境界;要致力于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通过理论灌输、思想引领、价值引导、行为养成等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五)坚持以高精尖为方向,提升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高校思政课教师只有坚持以高精尖为方向,发扬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才能使思政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金课”。高精尖不是理工科的专利,思政课也需要追求高精尖。2015 年,北京市依托中国人民大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群方面的综合优势,坚持以“高端品质、精实工作、尖端技术”为特征,着力搭建北京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为推进全国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提供了资讯平台、文献支撑平台、资源共享平台、数字化教学平台、质量评估平台和大学生思想动态调查分析平台[4]。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利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的优质资源,注重创新策略,通过革新教育理念、突出问题意识、创新话语表达、构建协同育人体系等,实现思政课在理论上、内容上和手段上的创新,不断满足学生对思政课的新需要和新期待,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工匠思政
90后大工匠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工匠风采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工匠神形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工匠赞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