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传统诗词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2020-01-10 00:04:37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22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格诗词

(中山开放大学 广东·中山 528402)

什么是人文精神?它是人类的普遍的自我关怀,体现在维护人的尊严,追求人的价值,关注人的命运,重视人的精神遗产,以及理想的人格全面发展。培养人文精神的目的在于启发人类智慧、深化生命价值体现,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最终形成健全、完整的人格,并培养学生稳健的个性以及高尚的情操。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物质生产日益丰富,人们在对物的创造与追求之中,逐渐变成物的奴隶,放纵情欲、及时行乐、贪污盗窃,见利忘义之事比比皆是,人类的诚实,羞耻,同情,血腥,正义以及良心等,已经拥有了一种全新的衡量秩序。“另类”、“新新人类”等词汇的出现用新异怪诞解释着平庸,这种持续强化的功利主义思想正在侵蚀着年轻一代,传统的人文精神教育遭遇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其实,人类在利用自然与科学技术创造物质财富,除此之外,还满足人类精神方面的需要,与物质财富相比,精神上的满足亦是人类不可或缺的,人类只有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同时丰富时,才能得以平衡发展。现阶段,人文精神的缺失已是不争的事实,在大学校园里不断出现的各种不良事件,引起教育者的思考。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让人文精神回到大学校园,成为教育者的共识。

文学和艺术是人类精神家园的建设者,特别是中国的传统诗词,以内涵更为宽厚深刻的人文情怀,对人的价值、命运永远给以热忱的关注,是人文精神的重要承载者,也是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包含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拯救世界的责任感,真诚友好的情感体验,以及对生活核心的终极关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不断完善人格,追求人生价值。在语文教学中,教育者要努力营造学习诗词的环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吟诵诗词,让传统诗词蕴涵的精神不断内化为学生的人格品质,从而在诗词教学过程完成人文精神的培养。

“文章华国,诗礼传家”,中国的诗文化很早就已经得以发展、流传,中国的传统诗词较多,有:诗经、楚辞、汉魏六朝古诗、乐府诗、唐诗、宋词以及元曲等,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它涵盖着对人的生存价值、人类痛苦与解脱的思考与探索,对人类未来和命运的终极关怀。它以完美的形式和不朽的艺术审美价值体现了崇高理想的人的人性之美;它反映了生动的形象和流畅优美的音节以及真挚深刻的情感,它滋养人的性情、陶冶人的灵魂。?在传统诗词的教学中,注重挖掘传统诗词中人文教育的内容,培养人文精神,成为语文教育者追求的终极目标。下面从五方面论述传统诗词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1)感悟诗词的美,激发对真善美的追求。元人郝经说:“诗,文之至精者也。”诗文学是一切文学美的集中表现形式,在每一个时代,诗歌的人文精神都体现在对善、美、纯真的追求上。

第一,艺术风格美。唐人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把诗歌的艺术风格和意境分为二十四品类,分别是:流动、清奇、雄浑、纤秾、实境、沉着、典雅、劲健、绮丽、含蓄、豪放、缜密、疏野、洗炼、精神、高古、超诣、委曲、飘逸、旷达、冲淡、悲慨、自然、形容,道出了传统诗词美妙,实在是不可尽言的。宋人严羽的《沧浪诗话·诗辨》也有一句论诗名言:“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说出了诗的最高境界,就是诗能够使慢慢欣赏它的人感到滋味无穷,听到它的人心中感动,即是诗具有“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神奇艺术效果。

第二,节奏美。古典诗词讲究格律,有较为严格的对仗、押韵要求,同时也尤为讲究意境与气势,在多种手法的灵活运用下,如比喻、夸张等,构成了诗歌的艺术美,这种美富有音乐性,依据诗人的情感变化表现为不同的节奏,例如,李清照《声声慢》的诗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系列重叠的词,轻而重,起起落落,从温柔、缓慢到更紧迫、深沉,如抽泣,读来只觉温柔、深情,寥寥几词,诗人的孤独、空虚、悲伤、凄凉,以优美的节奏和旋律,得到了恰当而充分的表达。

第三,意境美。所谓的意境,表示的是一种境界,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无法具体把握的一种美。明朱承爵《存馀堂诗话》“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有云:“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例如,王维《使至塞上》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传诵出北方旷远荒凉、静寂、苍茫的壮阔,“直”“圆”两字正好点染了这种境界。

第四,真情美。诗歌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真实体验和感受。钟嵘《诗品序》有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一曲生命的哀歌,“春花秋月”,这样一个温暖而诗意的季节,但诗人无心留恋美景,“何时了”,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之所以被如此悲观和绝望所笼罩,是因为南唐灭亡了,诗人不再是南唐君主,而成了别人的阶下囚。“雕栏玉砌”虽在,却已物是人非,在这一诗句中,诗人进行了多重对比,如,往昔与今日、景物与事物、美景与悲情等,将心中最真实的情感表达出来,最终创作出了流传至今的绝美诗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诗词评论家王国维曾说:“后主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后世许多人喜爱李后主的这首词,正是被词中的这种深沉且真挚的情感所打动。

诗词的美使人陶醉、激动、震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就是寻找美、发现美、感受美并拥有审美体验的过程。当我们读到那些影响深远的作品时,整个心灵沉浸在想像的世界中,审美的经验被唤起,作品的神韵、境界、人性、艺术的美涤荡灵魂,洗礼生命,使人自然而然的摒弃丑恶,追求至真、至善、至美。

(2)感悟诗词中的爱国精神,培养使命感和责任感。人文精神中,爱国主义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古今著名诗人常常书写的一个重要主题。自传统诗词发展之初,就已经将爱国主义因素融入其中。如,现存最早的爱国诗篇出自于《鄘风》的《载驰》篇以及《诗经·秦风》的《无衣》篇。到了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也创作出了较多经典的爱国之作,如《离骚》、《国殇》等等。在此之后,爱国诗篇逐渐增多:李贺的诗句中写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豪迈;林则徐写出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爱国情怀;戴叔伦则写出了“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这一为国献身的精神;徐锡麟写出了“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等等。

对于爱国诗篇来说,其种类也较为丰富,并不都是描写从军报国的场景,宋代时期的爱国诗篇,存在较多的激越至此,如,岳飞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陆游的“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等等。金朝的诗人元好问本是鲜卑族后裔,他留下的千余首诗作之中亦多爱国的篇章,“精卫有冕填瀚海,包胥无泪哭秦庭”等名句比之汉人诗作是并不逊色多少的。其中不乏女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如,清末时期的女诗人秋瑾,写出“漫云女子不英雄,万里乘风独向东”的爱国诗句。

古典诗词所表现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所张扬的生命的激情,它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催人向上、使人奋发。这种爱国主义的主旋律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利于构建学生健康的人格,形成高尚的品质;将个人自我和国家自我结合起来,把对社会的贡献视为自我价值的最终实现,将个人情感意志的自由发展与国家的未来和命运统一起来。

(3)感悟诗词中的美妙情感,体现出人的美好情怀。诗歌作为一种抒情艺术,纵观流传至今的诗歌作品,其中无不蕴含着诗人深刻而有真实的情感,这也是著名诗人取得伟大创作成就不可或缺的一项因素。

第一,拳拳思乡情。“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有情知望乡,谁能鬓不变”,“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白下有山皆绕郭,清盟无客不思家”,这些渗透着强烈乡愁的诗句,已然成为了乡愁流派,表达着诗人思乡心切的真实情感。

第二,纯洁的友情。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写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示纯洁友谊的同时,诗人高远的志趣跃然纸上。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和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都显示了友谊的深厚,襟怀的旷达。李白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寄托自己的一往情深。苏轼的《南乡子·送述古》,下阕中写送走了朋友,感受到“秋雨晴时泪不晴”,朋友离开后,听着窗边下着的秋雨,难以控制自己不舍的情绪,恐怕是雨停了,泪水也不会停。

第三,真诚的爱情。在古诗词中,不乏对真挚爱情的描述,有美好的爱情、琴瑟相和的爱情、忠贞不渝的爱情、真挚深切的爱情等等。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情思的执着深挚;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恩爱相依,同心相连;柳永《蝶恋花》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恋情的忠贞不移,一往情深。李清照的《一剪梅》中写出“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描写出相思之苦,“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表现的是一种清高的意趣,一种淡远的情怀,一种幽长、哀怨的音乐美,给人以深邃的情感震撼。

第四,深沉的亲情。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中“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表达出诗人思念家乡的真实情感。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每逢佳节倍思亲”依然是脍炙人口的诗句。苏轼的悼亡妻的一首词《江城子》,尤显感人。“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表达生与死之间的隔离,怀念难忘的感情,揭示死者阴郁的痛苦,生活世界的辛酸,真诚的感情。

情感不仅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也是人类的内在需求。因此,人类应该提倡高尚的情感和情怀。中国古典诗词中,充盈和洋溢着的浓浓的乡情、友情、爱情、亲情,就像酒精酿造一样,它让人一代又一代的陶醉和芬芳。

(4)感悟诗词中的人格精神魅力,塑造美好的人格。古代诗人热心现实,积极用世,他们追求政治理想的实现,但他们永远不会为了自己的目的诉诸任何手段。孔子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它培养了古代诗人的高尚品质,他们鄙视功德、名利,珍视个人尊严。包含于古代诗词中的高尚人格有蔑视权贵的自由人格、出淤泥而不染的清白人格,还有豁达乐观的情怀等,下文分别做出阐述:

第一,蔑视权贵的自由人格。李白一生都以一颗赤子之心来歌颂理想的生活,把拯救世界的理想和无约束的个人自由统一起来,以达到理想中完美的人生。

所以才有了《南陵别儿童入京》中“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样豪放的诗句,而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一句中,也体现出了李白蔑视权贵的自由人格。

第二,出淤泥而不染的清白人格。官场的挫折,田园的悠闲和迷人,两者之间的强烈对比使得较多诗人选择回归田园,放弃官职,在田园隐居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保持着心中一直坚守的良知与品格。“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诗人在摆脱世俗烦扰后的感受,经历过官场后悠然自在的田园生活,通过“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一诗句,也形象的体现出诗人告别官场、回归自然过上洁净生活的快乐。

第三,豁达乐观的情怀。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著名的词人苏轼,其生性放达、为人率真,在文学方面有较高的成就,但官场失意,屡屡被贬,一腔抱负无处施展。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莫听穿林打叶声”莫听两字,表现出作者从容淡定的心境,而“何妨吟啸且徐行”中的何妨以及词中的“谁怕?”,更进一步的体现出作者的豁达与坦荡。得意时把握、珍惜机会,以进取的精神体现人生价值。当你失意、抑郁不得志之时,不要气馁、放弃,将其当做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调整并成为更好的自己,这种洁身自好、豁达乐观的情怀,值得青年学生学习,更是其急需培养、完善的一种精神境界。

(5)感悟诗词中的大自然,培育对宇宙自然的关爱,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爱自然,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许多古代诗词表现的主题。大量歌颂自然、抒发闲适、祥和生活的古典诗歌,能给学生有益的启迪,让宁静、和谐、美好的心境寄托在学生的心灵深处。陶渊明的田园诗,谢灵运的山水诗,还有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使山水田园成为古代诗人回归的净土。他们写景吟咏物,抒发心声,正如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所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苏轼对着海棠说: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陆游对着梅花痴想:此生化作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杜甫的“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

在诗词中,诗人注入了自身对自然事物的真实情感,将自然看为人,也将生命视为自然的一部分,达到了人与自然的良好结合,自然山水成为生命的精神支柱和心灵的温暖家园。当学生进入古诗词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时,我们可以从花草树木的繁茂中看到青春生活的美好,从花草树木的枯萎中看到自我生活的衰败,从四季的无尽流逝中看到自我生活的消耗,这样他们才能真正怜惜、珍惜和热爱自己,进而才能推己及人,真正的做到与他人、社会乃至自然和谐相处。

中国传统诗词是思想升华的产物,是智慧灵动的结晶,有着超时空的神奇魅力。孔子曾经这样教导过孔鲤:孔子叫住孔鲤问:“学《诗》乎?”孔鲤回答:“未也”,孔子教导他:“不学《诗》,无以言”,孔鲤退而学《诗》。又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而立也与。”孔子的话是意味深长的。

教育的根本理想是精神的培养,进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亚理士多德认为,教育真正的目标不应该只是完成职业训练,更应该是提升人的操守与德行,帮助人改变自身存在的不良习性,实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现代文学先驱洪堡曾提出这样的观点,大概意思为:人的真正目的,是整合自身全部力量,最终次鞥成最和谐、最崇高的一个整体。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诗词的人文精神内涵,让古典诗词的人文精神沉浸滋润青年学子,让他们健康成长为一代人格健全的新型公民。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人格诗词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学生天地(2020年15期)2020-08-25 09:21:38
关注诗词
中华诗词(2019年5期)2019-10-15 09:06:04
关注诗词
中华诗词(2019年12期)2019-09-21 08:53:16
关注诗词
中华诗词(2019年1期)2019-08-23 08:24:18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新闻传播(2018年9期)2018-08-01 06:37:14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学习月刊(2016年20期)2016-07-11 02:00:14
诗词之页
中国诗歌(2015年1期)2015-06-26 11:57:16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