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飞跃治疗冻结肩经验拾萃*

2020-01-10 17:20上海市黄浦区香山中医医院上海200020刘光明李飞跃
中医文献杂志 2020年6期
关键词:魏氏伤科外展

上海市黄浦区香山中医医院(上海,200020) 刘光明 指 导 李飞跃

李飞跃(1958—),男,上海市名中医,第四、五、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魏氏伤科疗法代表性传承人,魏氏伤科第三代传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伤科主任医师,从事中医骨伤科临床工作三十余年。

李飞跃临证经验丰富,善用魏氏伤科理伤方药综合诊治骨伤科疾病,疗效颇著。笔者有幸成为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继承人,跟随李飞跃老师学习魏氏伤科理伤经验。

冻结肩又称黏连性肩关节炎、五十肩,由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变性引起,表现为肩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好发于40岁以上病人,女性多于男性(约3∶1)。一般分为3期:凝结期(早期)、冻结期(中期)、解冻期(晚期)。本病特征为疼痛和功能障碍逐渐加重,经数月或更长时间疼痛逐渐消退,功能慢慢恢复,最后自愈。

李老师在本病治疗中,突出魏氏伤科手法与药物、导引结合的治疗特点。兹不揣浅陋,试将老师诊治冻结肩的经验予以阐析。

中医病机

冻结肩,中医将该病纳入“肩痹”范畴。《针灸资生经·第五》首次提出了“肩痹”之名,其载:“肩外俞治肩痹。”一般认为该病的发生常与体虚、劳损及风寒侵袭肩部等因素有关[1]。大多数患者因睡眠时肩部受凉而引起,又称为“露肩风”或“漏肩风”。《素问·痹论》认为:“饮食居处,为其病本。”《素问·逆调论》说:“营虚则不仁,卫虚则不用。”李老师据此进一步明确指出,肩痹的发病之本在于肝肾亏虚、气血不足而致筋脉骨骼失养,发病之标在于外伤劳损和感风寒或湿热之邪,经脉受阻,气血运行不畅,并将冻结肩的病因病机分为三种情况。

1.风、寒、湿、热邪侵袭

《素问·痹论》中提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湿邪重浊黏滞,长期滞留关节,使气血运行迟滞,导致关节运动功能障碍。风寒之邪,侵袭人体,淫溢关节,阻滞经络,筋失濡养日久,则关节屈伸不利。临床上,有患者因夜晚受风寒致病,亦有夏日空调直吹、寒气入侵致病。随着外邪侵袭,风寒湿邪留滞,筋骨经脉经气不利,气血滞留不通,不通则痛,从而出现肩部板滞疼痛。临床尚有一部分病人,如林佩琴《类证治裁·肩背手臂痛论治》中所言:“肺受风热,而肩背痛,伤湿而肩背重痛。”此类病邪致病临床相对较少。总体来说,李老师认为患者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易致肩部经络闭阻,感而发病,风寒湿致病较多,热邪致病相对较少。对这四种淫邪致病,李老师亦就其特点予以阐述。

风邪致病 《素问·风论篇第四十二》云:“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说明风邪之发病,能够造成肩部肌肉卫气凝滞。李老师遵《内经》旨,指出肩痹发病,风邪是主要和首要的因素。同时风邪可入里化寒或化热,或兼寒、热之邪。也就是说,肩痹病的发生,风邪可以是单独的致病因素,也可以是兼夹其他邪气共同致病。

寒邪致病 李老师认为寒邪凝滞与肩痹病的凝结、冻结具有相关性,除了风邪化寒,单独的寒邪也能够引起肩痹病。《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云:“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肩痹病出现疼痛、黏连,多由寒邪所致,此时患者阳气少,阴气多,多有畏寒畏风肢冷之表现。

湿邪致病 魏氏伤科多重湿邪,认为湿性黏滞,疾病缠绵不愈。肩痹病肌肉反复黏连、患肢抬举受限,与湿邪侵袭相关。李老师认为,湿邪致病,有外湿、内湿之别,而外湿、内湿常常相互影响。太阴脾土运化功能失常,脾虚容易生湿,而湿重常常影响脾土。湿邪往往夹杂其他邪气共同致病,湿热、寒湿、风湿之邪互为影响,从而增加疾病的复杂性。

热邪致病 《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云:“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热邪侵袭,有内热、外热之分,因肩部为手三阳经循行,阳气本盛,一般热邪不单独发病。李老师指出,肩痹发病,热邪直中者较少,多合并湿邪而成湿热之邪致病。如《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所云:“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2.气滞血瘀

此类患者往往由于肩膀部位过度负重、猝然外伤闪挫以及长期劳损等原因,导致肩部筋骨经脉受损,经脉气血被阻,停滞不通,从而出现肩骱筋缩不伸,板滞疼痛。《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云“带伤筋骨,肩背疼痛”,说明了其与外伤有确定的联系。李老师认为,有相当部分患者因长期持续某种工作或保持固定的姿势,加之运动又少,易导致局部气血不畅、久滞血瘀而肌筋损伤,日久发展为肩周疼痛,活动受限。人体疾病发生时,多有气血阴阳不和。《素问·调经论》云:“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因此,在肩痹病的治疗中,李老师主张行气活血以治痹痛。

3.肝肾亏虚、气血不足、肩臂失养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李老师指出,冻结肩患者发病多在50岁后,30岁前的患者少见,可见该病与肝肾衰退、气血不足有较强的相关性。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亏虚则筋骨失其滋养,不荣则疼;气血不足,血脉周流运行迟缓,不能涵养筋骨,肩部经脉空虚,血虚生痛;筋脉失养,拘急不用,甚至久病者肩部筋缩,进而痿痹。李老师认为肝肾亏虚、气血不足均可致肩臂失养,且肝肾亏虚与气血不足两者可相互影响,进而肝肾、气血均虚而致肩痹。

辨证分型

李老师结合病机及临证经验,将肩痹病辨证分为3型。

1.风寒湿热痹型

该型可见肩部疼痛,遇风寒痛增,得温痛缓,畏风恶寒,或肩部有沉重感。舌质淡,苔薄白或腻,脉弦滑或弦紧。或见肩部肿痛,甚者可见灼热,皮肤色红,关节活动受限,舌红、苔黄腻、脉数。

2.气滞血瘀型

该型可见肩部肿胀,疼痛拒按,以夜间为甚。舌质暗或有瘀斑,舌苔白或薄黄,脉弦或细涩。

3.肝肾亏虚,气血不足型

该型可见肩部酸痛,劳累后疼痛加重,伴头晕目眩,气短懒言,心悸失眠,四肢乏力。舌质淡,苔少或白,脉细弱或沉。

辨证施治

李老师诊治冻结肩,以内治中药辨证加外治手法为主,外洗方为辅。

1.内治

李老师临证中,依据肩痹病3型择证治之。

风寒湿热痹型 治以祛风除湿、温经止痛为主,药用羌活、防风、桂枝、熟附片、威灵仙、川草乌、海风藤、青风藤、当归、川芎、丹参。如证见湿热痹阻,多用温胆汤、四妙丸加豨莶草、露蜂房、肿节风等药。

气滞血瘀型 治拟舒筋活血、通络止痛安神。药物多用伸筋草、秦艽、桑枝、白芍、丹参、当归、川芎、生地、片姜黄、威灵仙、防风、葛根、延胡索、合欢皮等。

肝肾亏虚,气血不足型 此型患者多表现为痹凝骨节,兼夹虚证。治拟补肝肾、益气血、祛风湿、止痹痛,常用三痹汤。药物多取续断、杜仲、防风、桂心、细辛、人参、白茯苓、当归、白芍、黄芪、牛膝、秦艽、地黄、川芎、独活、干姜等,虚证明显的患者酌加石楠叶、千年健。

2.手法治疗

魏氏伤科擅长手法,奠基人魏指薪先生认为手法“能摸触其外,测知其内;能拨乱反正,正骨入穴;能使经筋归复常度;能开气窍引血归经”。临证时,李老师依据分期情况选择应用手法。通常冻结肩分为冻结前期、冻结期及解冻期3期。各期的区分与临床症状、体征表现特点相关,同时也与发病时间有密切关系。李老师手法介入时间通常在第二期冻结期。手法为冻结肩八步手法,具体如下[2]。

平抬外展 医生一手压住患侧肩部,勿使其肩部耸起,一手握住患侧手部,徐徐将患肢外展抬高,当抬高到一定高度时,保持抬高的位置将上臂向前来回活动约6次。

环转肩部 一手固定肩关节,一手握住患侧腕部,使病人前后轮转,向前后各轮转3~5次。

旋后推肩 患侧手臂旋向身后,肘部屈曲,逐步使病人手臂从身后向上抬举到适当高度,并处于紧张牵拉状态,然后医生用食指点揉病人肩前部位各个疼痛点,再用掌根自肩前侧至外侧,由上而下推5~10次。

上举扳肩 一手固定病人肩部,一手握住病人前臂,使病人上臂保持一紧一松的用力状态,逐渐使患肢抬高到最大限度。

内收揉肩 将患侧手放在对侧肩部,医生一手托住病人肘部,缓缓用力向健侧牵拉,并点揉肩前和肩后的疼痛点。

拉肩摇膀 使病人手臂伸直、外展,医生一手固定病人肩部,一手握住病人之手,慢慢拔伸使外展角度增大,并同时向前、后两个方向摇转5~10次,再用拇指和掌根点揉肩部与上臂疼痛点。

侧卧转肩 病人侧卧,医生一手握住病人肘部,一手固定肩部,使病人肩部沿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各轮转10次左右,力量由轻到重、范围从小到大,同时再用手指点揉肩部疼痛点,最后将患臂伸直,在卧位上做上举活动5~10次。

揉拨肩前 用拇指按压肩前组织,包括肱二头肌腱、喙肱韧带、胸大肌等,并重点对喙肱韧带行弹拨按揉。

以上八步手法作为一节,连做三节为一次手法。

3.外用药治疗

魏氏伤科外用药疗效颇著。在冻结肩的诊治中,李老师根据证候不同而选用。风寒湿型及肝肾、气血亏虚型选择痹通洗方或外用蒸敷方(魏氏验方)局部热敷;气滞血瘀型选择外贴敷三七巴布膏(魏氏验方);湿热痹阻型选用外敷消肿散(魏氏验方)。

痹通洗方 组成:伸筋草、落得打、透骨草、老鹳草、海桐皮、五加皮等。功效:逐痹,舒筋通络,活血止痛。主要用于风寒湿型肩痹病。临床使用时常加减运用:寒湿偏盛加乳香、没药活血镇痛;瘀滞明显加刘寄奴破血通经止痛;疼痛明显者,加接骨木、紫荆皮活血通络消肿止痛。

蒸敷方 魏氏伤科自制外用敷药,由当归、独活、虎杖、香加皮、络石藤、羌活、威灵仙、红花、桂枝等组成,研细末,装入布袋使用。

三七巴布膏 全称为三七断骨巴布膏,由原断骨丹演变而成[3],主要药物有续断、自然铜、地鳖虫、参三七、乳香、没药、肉桂、大黄、茜草、积雪草、蒲公英等18味药,主要用于治疗气滞血瘀型肩痹病。

消肿散 该外用药为魏氏伤科自制膏药,主要用于湿热内阻型肩痹病患者。主药芙蓉叶,即为木芙蓉叶,性味甘,微辛平,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之功用。另加用甘酸偏凉之赤小豆,其性善下行,取其利湿消肿、行血止痛之用。全方数味药用以清热、消肿、行血、止痛,多有良效。对急性软组织损伤,该方可快速有效地消除局部受损组织的渗出,抑制炎症反应,促使患部损伤修复,改善循环而达到治疗作用[4]。

4.导引

魏氏伤科擅长导引。在冻结肩的诊治中,导引锻炼十分重要。李老师主要在冻结期的中后期进行导引介入。魏氏伤科常用的肩关节导引操主要分为4步:上举、划圈、平抬、反扯,有利于患者关节功能恢复和肩袖损伤修复。

典型病例

姚某,男,55岁。初诊日期:2017年10月31日。患者在无外伤情况下出现右肩背痛3月。右肩MRI示:右冈上肌腱改变。体格检查,右肩上举30°,外展80°,拇指后伸L5水平。舌淡,苔薄,脉偏细。西医诊断:冻结肩、冈上肌腱损伤;中医诊断:肩痹病(气血亏虚证)。治则:益气养血,舒筋通络。方药:黄芪15g,党参12g,白术12g,茯苓12g,川芎9g,当归9g,丹参9g,桑枝9g,片姜黄6g,鸡血藤15g,秦艽6g,延胡索9g,伸筋草15g,白芍12g,甘草3g,合欢皮12g。7帖。二诊:用药后右肩痛好转。舌红,苔薄腻,脉细。予2017年10月31日方加广陈皮6g,米仁15g,防己9g,地鳖虫6g,14帖,蒸敷方7帖。三诊:右肩仍有疼痛,右肩上举110°,外展90°,拇指背伸至L1水平。舌红,苔薄腻,脉细。再拟祛风活血利湿,通络止痛。方药:羌活9g,秦艽6g,川芎9g,当归9g,丹参9g,三七6g,落得打15g,地鳖虫9g,延胡索9g,没药12g,桑枝9g,海风藤12g,白芍12g,甘草3g。7帖。予魏氏伤科八步手法调治。四诊:右肩仍有不适,疼痛较前减轻,右肩上举130°,外展90°,拇指背伸至T10水平,舌红,苔薄,脉细,舌边齿印。拟益气养血,舒筋通络止痛。方药:黄芪30g,党参15g,川芎6g,当归9g,炙甘草6g,桑枝9g,伸筋草15g,地鳖虫6g,片姜黄9g,白芍12g,络石藤18g,路路通9g,丹参9g,14帖。三七巴布膏2盒。予魏氏伤科八步手法调治。五诊:右肩疼痛不明显,右肩上举150°,外展90°,拇指背伸T8棘上。舌红,苔薄,脉细小弦,拟祛风活血,通络止痛。方药:羌活9g,防风9g,秦艽6g,独活9g,桑枝9g,片姜黄9g,川芎6g,伸筋草15g,络石藤18g,海风藤12g,丹参9g,甘草3g。7帖。内服加外敷。三七巴布膏2盒。予魏氏伤科八步手法调治。

按:此例患者为冈上肌腱改变逐渐出现的中后期肩关节黏连,病程缠绵。初诊时患者右肩上举30°,外展80°,拇指后伸L5水平,辨为气血亏虚证,予圣愈汤加减。方中黄芪、党参、白术、茯苓补益脾气,川芎、当归、丹参活血通络,桑枝、片姜黄、鸡血藤、秦艽、延胡索散寒止痛,伸筋草、白芍、甘草缓急止痛,合欢皮宁心安神。二诊时已是2个月后,患者上次用药后右肩痛好转,效不更方,予一诊方加广陈皮、米仁、防己、地鳖虫,加强化湿通络之功。三诊时右肩仍有疼痛,活动范围增大,右肩上举110°,外展90°,拇指背伸至L1水平,外展、上举活动改善,后伸仍有受限。李老师考虑疼痛仍有,予八步手法调治,并结合苔脉,予祛风通络调治。方中羌活、秦艽祛风通络,川芎、当归、丹参、三七、落得打、没药活血化瘀,地鳖虫、延胡索、海风藤舒筋通络,白芍、甘草缓急止痛。四诊时患者肩关节背伸有改善,李老师继续予益气活血通络调治。五诊时患者外展、上举、后伸均有改善,再次加强祛风通络之功。总之,李老师对于此例顽固性冻结肩患者,以中药内服、外敷为主调治,临证不拘泥于一方,起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魏氏伤科外展
外展悬吊式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治疗重度OSAHS的疗效分析
论津沽珍本《正骨秘法》挖掘整理对后世津沽伤科推拿的贡献*
邵氏“芒针心法”伤科临证撷萃
魏氏膏药
肱骨外展动作中肩袖生物力学的有限元分析
魏氏膏药
湖南桂阳县魏氏宗祠舞台题记考述
外展项目的运营和管理初探
石氏伤科:正骨传奇
魏氏组织对Q245R焊缝材质状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