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世芸治疗周围神经病之麻木经验浅析*

2020-01-10 17:20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20203秦保锋姚洁敏
中医文献杂志 2020年6期
关键词:筋脉严师麻木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20203) 秦保锋 严 骅 徐 燕 姚洁敏

周围神经病是指由于感染、中毒、营养障碍、自身免疫、遗传等各种因素导致的周围神经病变,临床上主要以神经支配区的运动、感觉、植物神经功能受损为表现,主要临床症状为麻木、疼痛等,是神经系统常见的疾病之一,任何年龄均可发病[1]。西医治疗以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等对症治疗,临床疗效并不满意,尤其是麻木的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及方法。中医药治疗周围神经病具有多靶点、作用机制丰富、疗效显著、无副作用等优势[2]。严世芸教授系首届全国名中医,第一届上海市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博士生导师;出生于中医世家,在秉承其父严苍山先生经验的基础上,又师从张伯臾及裘沛然等多名现代中医名家;常年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工作,潜心中医古籍和临床研究,对心脑血管系统等疑难疾病的诊治颇有心得。严师对于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也有独特的见解,他提出“无风不作麻”“无痰不作麻”“无虚不作麻”“无瘀不作麻”的发病理论,临床上杂合而治,往往能收到起沉疴、疗痼疾的作用,疗效显著。

无风不作麻

风为百病之长,风多挟寒挟湿等邪,乘人体卫表空虚入侵,客于肌表经脉,使气血运行受阻,而为麻木。如《诸病源候论》云:“风不仁者……风寒入于肌肉,使血气行不宣流。”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云:“寒气在分肉间,痛上下者,痹不仁。”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曰:“风寒湿邪,客留肌体,手足缓弱,麻痹不仁。”风为阳邪,其性升散,善行数变,最易耗伤人体气血。湿邪重浊黏滞缠绵,易于影响气血的流通,常有风湿相合,故有“风麻湿木”之说。风寒湿邪留连不解,久则气血失运,筋脉不畅,失于濡养,出现肢体麻木。另外,脏腑功能失调,则虚风内生,临床上以麻木不仁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另外,《素问·太阴阳明论》载“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因此,临床上风邪导致的麻木多见于头面部,且具有善行数变、游走不定的特点。严师常采用祛风药物治疗肢体麻木症状,如他将治疗疼痛顽麻的川乌头汤用于周围神经损伤之麻木的治疗,尤其是面神经炎、肿瘤化疗后出现的肢体麻木[3]。严师临床常用白附子、白芥子和藤类药物以及虫类药物全蝎、蜈蚣、乌梢蛇、僵蚕等以息风止痉,祛风通络,且引药直达病所[4]。

无痰不作麻

痰既属于常见病理产物,又是常见致病因素。“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脾为生痰之源,由于饮食不节,五味偏嗜,或嗜饮茶酒五辛,或过食油腻,或恣食生冷,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司,湿从内生,聚而成痰。或复因久居湿地,水湿浸渍,使内外之邪相合,痰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凝于肌肤之中,营卫气血不能畅达而发麻木。《医学心悟》载:“肩背痛,古人主以茯苓丸,谓痰饮为患也……痰饮随风走入经络而肩背肿痛……治无不效。”痰邪导致的麻木是由于痰阻气机,经脉不畅而致,多伴有肢体酸胀、沉重等感觉,临床常用指迷茯苓丸化痰通络以止麻木疼痛[5]。严师临床上多用化痰通络之品,比如制南星等,合并全蝎、蜈蚣等虫类药物,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麻。

无虚不作麻

“至虚之处,必是留邪之所”。久病正气不足,气血不能濡养筋脉肌肉及各脏腑,且邪滞经络,筋脉失于濡养;或先天禀赋不足,营卫气血亏虚,脏腑组织功能减退,筋脉失于濡养;或饮食劳倦,思虑过度,损伤中气;或素体血虚,或病后产后,气血亏虚,肌肤经脉空虚,皮毛肌肉失养;或气血不足,卫外失固,易致邪侵。《素问·痹论》载“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痛,皮肤不营,故为不仁”,《证治汇补》云“麻木,荣血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不用不仁即麻木之类”,《丹溪心法》云“手足麻者属气虚”,《张氏医通》说“盖气虚则麻,血虚则木”,均明确指出麻木与气血不足有关系。阳气有温煦、推动气血的功能,气血周流全身,发挥濡养作用。气虚则血行无力,瘀血阻络。气虚不能生血,气血两虚,甚则阴阳俱虚,肌肉、筋脉失于濡养,以致肢体麻木。《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治》篇中写道“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黄芪桂枝五物汤、补阳还五汤等是临床常用的补气活血通络方[6- 7]。临床上因虚导致的麻木,多伴有疲倦乏力、面色白、失眠多梦等气血不足的表现。严师常以黄芪为主药,补益三焦之气。黄芪具有补气生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黄芪多糖以及黄酮类物质可以促进周围神经的修复,具有保护线粒体、抗衰老等活性[8]。

无瘀不作麻

“瘀”在中医理论中既是一种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或外伤致瘀,或阴虚内热而致阴血耗伤,或阳虚寒盛而致血行凝涩,或气机不畅而致血行不利,都可导致血络不通,血瘀内阻,气血运行不畅。《临证指南医案》中多次提到瘀证:“经年宿病,病必在络;久痛必入络;气血不行;络脉瘀闭,不通则痛。”瘀血阻滞经络,表现出经络不通、阻滞部位的筋骨皮肉失于濡养的症状,如疼痛、麻木。《素问·血气形志篇》说:“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医学入门》说“周身掣痛麻木者……乃肝气不行也” “常木为瘀血碍气,间木为湿痰,总皆经络凝滞,血脉不贯,谓之不仁”。临床上瘀导致的麻木多伴有疼痛、部位固定不移、夜间加重等特点。严师临床常用川芎、银杏叶、牛膝等活血化瘀的药物治疗,现代药理研究提示,它们具有抗氧化应激,抑制细胞凋亡,保护并促进周围神经修复的作用[9- 11]。

典型病例

患者金某,女性, 64岁,2018年4月30日就诊。患者双下肢麻木、疼痛、水肿,脚冷,腰背痛,右胁部痛,活动后加重,偶有头痛,脑鸣,纳可,二便利,舌淡苔薄,脉细。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断:痹症(阳气亏虚,痰瘀阻络)。治以补肾通督,化痰通络。处方: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30g,桃仁15g,川芎12g,三棱15g,莪术15g,制乳香12g,制没药12g,生蒲黄15g(包),地龙12g,葛根15g,仙灵脾20g,骨碎补15g,熟地黄20g,山茱萸20g,鹿角片9g,桂枝12g,杜仲20g,续断15g,狗脊15g,牛膝15g,白附子15g,白芥子15g,乌梢蛇12g,僵蚕15g,生牡蛎40g,夏枯草15g,威灵仙20g,车前子20g(包),全蝎粉4g(吞),蜈蚣粉4g(吞)。

按:上方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化瘀、除痰、散寒、通络、利水之功。该方切中病机,标本兼顾,以通为用,使得气血流通,营卫调和,筋脉得养。随症加减治疗1月,患者肢体麻木、疼痛缓解,水肿消退,余症均减。

讨 论

周围神经病之麻木归属于中医学的“不仁”“筋伤”“痿证”“痹症”等范畴,主要病机为体虚受风,气血运行失调,痰瘀阻滞经脉,导致筋脉失于濡养。治疗目的主要是促进神经损伤修复。神经损伤修复过程是一个多因素、多环节的复杂过程[12],单纯的神经营养、改善微循环等治疗,往往难以达到神经结构、功能的理想修复效果。传统中药作为多种成分的混合物,因其作用靶点多,正好契合神经修复过程中多因素联合作用的生物特点。故中药治疗周围神经损伤,尤其是治疗周围神经损伤导致的麻木等感觉障碍,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严世芸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麻木与风、痰、虚、瘀有关系。《丹溪治法心要》曾经记载“麻是气虚,木是痰湿死血”,《杂病源流犀烛》载“麻,气虚是本,风痰是标;木,死血凝滞于内,而外挟风痰,阳气虚败,不能运动”。该病本身属于气血不足,外邪侵袭,痰瘀阻滞,筋脉失于濡养。病机核心属于本虚标实,气血不足为本,风痰瘀阻为标,气虚为本病的关键。气不能行血,血行瘀滞,气虚津液运化敷布失常则内生痰浊,痰瘀互结,阻滞经络,气血不能荣养筋脉,而痰瘀这一病理产物又影响疾病的发展。临床治疗以补气祛风、活血通脉、化痰通络,杂合而治。疾病早期,正气未衰,邪气方盛,治疗以化痰活血通络驱邪为主;疾病后期,正气不足,邪气阻滞,治疗以扶正为主兼以驱邪。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间者并行,甚者独行,故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猜你喜欢
筋脉严师麻木
麻木
基于“肝主筋脉,调畅情志”中医辨治帕金森病抑郁的思路和方法
知足常乐
不做政治麻木、办事糊涂的昏官
本期话题:你还敢当严师吗?
浮生一记
小数字大生活
无题(2)
一统天下(龙首)
我的神奇药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