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锋
(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福建 厦门 361000)
20 世纪90 年代中期日本佐藤学教授提出“学校的改革范式——学习的共同体”的教育理念走向了虚拟世界。基于学习共同体构建的语文课堂也在网络浪潮的冲击下,从课内走向课外,从现实走向虚拟。在新的时代浪潮下,面对目前语文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学习现状,创建语文网络学习共同体迫切需要达成一个学习者共同默认的构建原则,以提高学习共同体的组织效率,达到网络学习共同体的预期效益。
网络时代,新媒体语境下的语文网络学习共同体呈现出多元化和碎片化合一的特征。其多元化特征主要体现在:一是学科内部以及跨学科的多元整合,语文教学不再是单一的听、说、读、写,而是语言艺术、政治经济、人文历史等多角度多领域的综合教学;二是交流与评价的多元互动,评价方式趋向多元与互动,评价语言趋向个性与活泼,评价思维趋向批判与思辨。其碎片化特征主要体现在:一是网络时代庞大的信息量和高速的浏览方式养成了学生对文本扫描式阅读的不良习惯;二是网络学习共同体在时空上的便利造成了文本阅读和表达交流的碎片和随意,浅阅读和浅互动成为常态。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知识是自己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学习过程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它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语文网络学习共同体利用了社交平台的软硬件特点,由学生自主创造情境、激发兴趣、组织交流、调整角色、深化情感,使学生成为“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将其内化成一种行为习惯和心理需要,学生的主体性得到空前的增强。但主体性实践往往使我们走向另一个误区——“主体性神话”,网络学习共同体将呈现一种“失序”或“静默”的状态——“脱域性”,严重损害了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有效性。
基于社交平台的语文网络学习共同体是以个人价值的实现为枢纽,实现共同体成员自组织与分散控制。成员的个性化程度越高,共同体的实现价值也就越高。在互动交流时,个性化的言语表达、不同思想的激烈碰撞以及批判性的思辨让语文网络共同体呈现出与现实语境中截然不同的独特魅力。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某些话题的讨论或意义的建构在主持者的引导下,往往成为某些个性突出或表现较好学生的“秀场”,而最终话题的结论走向了趋同。如此这般,网络学习共同体的专属特性非但没有凸显,反而成为现实语境中课堂教学的翻版。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是其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为显著的特征,是语文学科的“本色”。因此,我们在构建语文网络学习共同体时:首先,在构建目标上,应呈现培养学生语感、情感、美感的人文素养目标,以此为基础确立的学习目标、任务、学习方案等也应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次,在学习方式上,应落实到诵读、表达、体验、反思、升华等方面,不能只是“好玩”“有趣”;再次,在评价方式上,应摆脱功利性评价指向的桎梏,在获得语言积累、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增长的同时,应达成更为丰厚饱满的人文意义的建构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实践性则是工具性、人文性得以生长的土壤。语文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工具性主要体现在其开放性的社会交往功能和更广泛、普及的学习训练途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创造性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网络学习共同体正是符合这样的需要,它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体现在个体言语生命的多元对话中,这种对话不仅包括了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的对话等这类非现场性对话,更重要的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现场性对话可以超越时空限制,更加自由,切合基于知识情境性的“参与隐喻”,从而在丰富多元对话实践中获得个体言语生命的成长。
在语文网络学习共同体中,所有的阅读感受、表达交流、反思批判都是基于一个真实的任务情境,在这个情境中,教师是一个“解构者”,利用新媒体平台的多媒体、超时空等优势,对文本、对不同知识基础和生活阅历的知识系统、对话语权、对传播结构进行去中心化、去情境化的解构与重塑,在解构的过程中,以一个同样是学习者的身份,共同参与全新的、带有批判性的知识文化的建构。这样的解构与建构最终内化、生成,形成语文网络学习共同体中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特征。
以建构主义的理念为指导的语文网络学习共同体,其解构与建构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解构和建构是很艰难的,但这却正是网络学习共同体存在的意义,只有通过艰难成长、内化生成,才能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习者之间的情感与思想的交流,进而生成丰富的情感体验、生活体会和生命体悟,教师的身份可能是缺席的,以避免与“权威者”冲突而带来不适;三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学习共同体必须形成情感意义上的建构,一方面,完成文本的情感涵育,充分发挥作品特有的情感熏陶价值,另一方面,通过“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完成共同体中认同感、归属感和自我效能感的建构。
多数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理论,倾向于关注人是如何获取知识,以及如何在知识的获取中找寻促进认知发展的方法。因此,有效的教与学、交互活动中信息的获取、交流碰撞中智慧火花的闪现、批判反思等思维品质的形成是网络学习共同体在认知方面的呈现重点,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共同体中每个成员不是简单走在一起的,而是以特定的身份或角色,怀着共同的学习愿景、归属感参与共同体的学习生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在语文网络学习共同体中,情感比认知更值得我们关注。
情感认同与认知激励的统一是一个成功的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标志。情感意义的建构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天然地要求我们,无论何种形式的语文学习,必须运用情感的语言和艺术,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之感受到强烈的艺术魅力。其次,网络学习共同体深度互动的显著标志是成员间平等交流,形成社区归属感。只有个体拥有被集体所接纳的动机,集体的环境才有可能对个体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同时才能发挥集体的激励功能和认知功能。第三,网络共同体中存在的帮助与及时反馈机制对情感的构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成员在长期互动中逐步形成的整体氛围和规则意识,对学习者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第四,在情感建构的过程中,灵魂人物的产生,将进一步增强学习共同体的归属感和影响力。
附 注
本文为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 年度立项课题(课题名称:新媒体语境下构建语文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FJJKXB19-45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