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朱熹教育思想中的家国情怀

2020-01-10 14:57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朱熹家训家国

马 昕

(河南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家国情怀”是传统中国个体对其所生活的家庭、家族以及邦国共同体的认同、维护,表现为情感和理智上热爱共同体,并自觉承担共同体责任[1]。家国同构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特点,人们生活的共同体可以从家、国推广开来,直至天下。中国人在这样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和情感认知的状态下形成了中国传统的家国情怀,简单来说就是修齐治平,“修”即修身,“齐”即齐家,“治”即治国,“平”即平天下。宋代教育家朱熹在其教育思想中,强调个人正心养性,重视家风传承,主张教育立国,体现出强烈的家国情怀。

一、家国情怀的价值内涵

从夏商起,古老的中国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固的氏族血缘宗法制度,即以血亲关系为纽带,利用家族关系的亲疏来决定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继承和分配。所谓的邦和国实际上就是由以血缘宗法为基础的氏族—部落—部族国家构成,在这种“由家而国”的真实社会进程中慢慢形成了“家国同构”这一我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特征。所谓“家国同构”是指家与国在组织结构上的共通性:父为家之君,君为民之父,君父同伦与家国同构相辅相成[1]。在这种“家国同构”的理念下,家与国的治理被我们的先辈看作是同一回事,同样重要。

《大学》中的“八条目”对此说得最为清楚:“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2]一个人若想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而要想报效和治理国家,就必须整顿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而维护好自己的家庭,则应从自身修养出发,在格物致知和诚意正心等方面下功夫。

萌发于商周的家国情怀,建立在人的天然感情之上,从个人的正心养性到家庭范围内的父慈子孝、兄弟和睦再到胸怀天下、以身报国,这种从明德到新民再到救国济世,为天下开太平的责任意识,对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心理产生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尤其在两宋这个知识分子自我意识高涨的时代,当时的士阶层大部分出身贫寒,对社会的参与感极强,对国家政治亦是勇于担当。而朱熹所处的南宋王朝偏安一隅,不仅财弊官冗、内忧连连,更是强敌压境、外患不断。在这样的国家形势下,朱熹始终以天下为己任。朱熹的家庭背景也是促使他忧国忧民的直接原因。他自小失怙,与寡母寄人篱下,多年来备尝生活之艰辛,因而,对于底层人民的生存环境,他比其他人有着更加深刻的体会,在他看来,南宋王朝在政治上的软弱是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根本原因。与朱熹感情甚笃的好友中,张拭、刘琪等人都是名门将帅之后,这也是朱熹形成家国情怀的一种推力。在对政治做过多次尝试而失败后,他不得不退而求其次,走上教育救国的道路。教育与政治其实是有着紧密联系的,在一些方面,教育所取得的效果往往比政治更加深远持久。朱熹的教育思想集理学教育思想之大成,代表了我国封建社会教育思想的最高成就,他强调个人正心养性、家风传承和教育立国,体现出强烈的家国情怀。

二、朱熹教育思想中家国情怀的三重解

朱熹的教育思想中始终贯穿着其政治诉求,体现出强烈的家国情怀,本文试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来阐释。

(一)个人层面:正心养性

“修齐治平”是家国情怀的具体表现,其中修身是起始性环节,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在儒家文化始终占据统治地位的中国封建社会,能够正心养性是广大知识分子必备的基本素养。朱嘉从他的天理论和人性论出发,十分重视个人自我修养的作用。他的教育培养目标具有浓厚的“内圣型”色彩。他认为,教育所塑造的人都应“明人伦”,即明封建道德伦理规范和宗法等级制度,这也是朱熹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3],他称之为“定本”并以此教化人民,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朱熹看来,道德比知识更重要;教化学生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客观事物的真理,更是为了使他们掌握人伦纲常,并且躬身实践,将伦理道德内化为自己的品性。朱熹以明人伦为教育目的,也提出了许多“修己”的方法,如立志、涵养、主敬和省察等[4]83。

在朱熹看来,不管是为学还是做人,首先都必须确立远大的志向[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立志永远都是成功的第一步,且立志当高远,不仅在自身修己方面要树立明确的目标,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也应该胸怀远大的抱负。涵养是儒家所提倡的一种道德修养方法,主要目的是使人存心养性,扩充善端,调和为学与做人,使二者交相并进。朱熹认为,主敬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修养方法,主敬即对知识和真理始终保持敬畏之心,使自己始终处于警醒和专心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克服自己的私欲,做到持身中正。论语有言“吾日三省吾身”,朱熹也非常注重省察对于修己的作用,要时刻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反省和检查,以期达到自我修养的最高境界。在修己方面,朱熹的这些思想和方法即使是放在当今社会,仍然有丰富的营养可以汲取。

(二)社会层面:家风传承

先有家而后有国,家是国的基础,家和才能国兴。而家训,历来都是“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时俗之谬,以训子孙”[6]442。朱熹在家教方面的建树颇丰,主要体现在其有关著述中,如《家训》《家礼》《小学》《童蒙须知》和《古今家祭礼》等。其中,《家训》是朱熹晚年写给族内同人的一篇短文,他在其中阐述了自己家国同理、和谐为本及读书治家的思想。

1.家国同理

朱熹认为,家庭和睦首先要以忠孝为先,强调忠孝一体才能长治久安。《家训》的开篇就从国家之理、家族之道、个人行为阐述了家庭角色的扮演,“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7]。《家训》中蕴含着中国古代治家治国的准则和宝贵经验:只要大家都能够做好自己所承担的工作,在人际交往中谨记以和为贵,就能够实现家国同治。

2.和谐为本

朱熹强调诚信友善,敬天爱人。在他看来,只有家庭关系融洽、人际和谐,社会秩序才能够得到更好的维持。《家训》特别重视维护和保持家族中的不同关系,如“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7]。另外,《家训》还规定了处理不同关系的准则,如“见老者,敬之”[7],即对于长辈要以礼相待;“见幼者,爱之”[7],即对于晚辈要亲之爱之。同时,《家训》并不是只简单地规定了家庭间的人际准则和纲常秩序,而是更加强调和睦与友爱在实际的人际关系中的作用。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应该从自身做起,努力维护家庭关系和谐。

3.读书治家

朱熹重视读书明理,他总结的读书方法集古代读书法之大成,泽被后世。《家训》中特别指出了读书的重要性,“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7]。朱熹认为,提高个体修养首先必须饱读诗书进而通情达理;对家族而言,要想维持家族的兴旺而又不失家风就必须注重读书传家。同时,朱熹也十分强调躬行实践。《家训》中既强调读古文典籍,博览群书,也强调要用情用心,多教育多体恤。通览全篇,《家训》不仅写出了朱熹对子孙后世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还蕴含着许多治家治国的道理。

(三)国家层面:教育立国

从中国历史来看,儒家“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影响深远,儒者一贯希望能够通过从政来直接参与国家治理,他们认为从政是济世救民最有效的方式。朱熹作为大儒亦是如此,他不仅是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更是一个主张经世致用的践行者,他始终以天下为己任,讲求格物致知,修己治人,强调以教育救国,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

朱熹最终选择以教育救国,其中更多的是不得已。早年屡屡碰壁的仕途经历,让他终于看清官场的黑暗,中年以后,朱熹开始潜心学问,学术影响力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学者慕名而来,通过书院中特有的讲会制度,学者们不断交流与争辩,使朱熹的理学教育思想进一步发展繁荣,在各个地区越来越广泛地传播。朱熹也进一步认识到教育的深远意义,在塑造人才、移风易俗方面教育的作用是远远优于政治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只有教育才能奠定政治的清明。教育始终具有政治所不具备的优势,为人启智,为人立心,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因此,强烈的政治诉求始终贯穿在朱熹的教育思想中,他教育立国的思想和活动就是最好的证明。

在朱熹看来,人才是治理国家的根本,任何良法美意只有通过良才才能得到落实和进一步推行。同样,若是人才匮乏,人心不古,国家必将陷入混乱局面。招揽贤才永远都是保证政治清明的基础,而为政者更应该起到带头和表率作用。历朝历代,教育始终肩负着为国家培育贤才的重任,上可整饬吏治,下可移风易俗,教化乡里。在历时不长的政治生涯中,朱熹从民间着手,希望通过举办一些民间的教育活动来培育人才、教化民心,从而改变吏治,还政治以清明。他积极开展书院讲习,修复了岳鹿书院、白鹿洞书院,编撰教材、教授门徒,通过书院讲会制度等使理学教育思想传播得更加深远广泛,使百姓知学之所向。他在任地方官员期间,通过订立礼仪乡规、建立乡贤宗祠,表彰理学人士等方式移风易俗,言传身教鼓励学子,讲学授徒,培育人才,教化一方。“今日无事可为,只有收拾后生,磨磁成就,是着得力处。”[8]

三、朱熹教育思想中家国情怀的时代价值

朱熹教育思想中的家国情怀尽管在价值取向上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对于当今社会提高公民个人素质、重视家风家教、培养家国命运共同体意识等,也有许多可以借鉴之处。

当今社会公民的个人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等,其中又以思想道德素质为首要。朱熹强调修己,公民提高个人素质也必须从修己做起,首先要做到的是正心,我们每个人必须摆正自己的心态,不被外界的喧嚣所左右,坚定自己的志向,正心诚意,持敬守一,时时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反省与审查,从而始终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人生选择。正心养性是培育当代家国情怀的首要途径,个人只有以此为基础,才能成为当代社会具有家国情怀的合格公民。

在朱熹看来,从个人的修身养性、子女的教育问题、家庭的和睦美满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都离不开良好的家训家风。朱熹的这一思想在当今社会同样适用,父母是孩子的老师,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良好家训家风的塑造仍然需要我们加以重视。朱熹所撰《家训》中的许多思想在今天仍然熠熠生辉,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学习。

满怀着家国命运共同体的热忱,朱熹主张以教育救国。没有国就没有家,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民族精神,“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从古至今,爱国主义始终流淌在我们民族的血液中。当代社会,爱国首先要从个人做起,从小家到大家,逐步树立家国命运共同体意识,使每个人可以健康自信地成长,使每个家庭能够幸福美满,使我们民族能够傲然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总之,朱熹作为宋代儒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孔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在个人正心养性上提出了许多道德修养的方法,如立志、涵养、主敬、省察等;在其所撰家训中,强调家国同理、和谐为本、读书治家;在治国方面,试图以教育救国、化民成俗。以修齐治平为表现的家国情怀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始终散发着璀璨的光辉。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家国情怀在提高公民自身修养,促进家庭和睦,增强民族自信心,培养爱国精神等方面仍将发挥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朱熹家训家国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传统家训里的廉政观
诗人心底的家国情怀
筑梦家国的最美姿态
三坊七巷 名人家风家训馆
YAU’S UNIFORMIZATION CONJECTURE FOR MANIFOLDS WITH NON-MAXIMAL VOLUME GROWTH∗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家训伴我成长
“朱子深衣”与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