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的地方语言初探

2020-01-10 14:57李文君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河西现代汉语形容

李文君

(甘肃省高台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甘肃 张掖 734300)

甘肃西部是一个欠发达的区域,自汉、唐至今,史书中的河西是指甘肃、青海两省黄河以西那一段狭长的河西走廊地区。这里地貌壮观,林茂物丰,是中原通往西部的咽喉要道。千百年来,勤劳朴实的河西人民踏着远古开拓者的足迹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出了古朴醇厚的河西文化。

“一方水土一方人”,同样“一方水土”也孕育了一方语言。地方语言的产生,丰富了语言的多样性,但不同区域间语言的隔阂也给社会经济带来了诸多不便[1]。河西走廊境内,由于受地域环境影响,各地语言复杂多样,这与我国政治经济一体化发展极不协调,严重影响了西部的商贸旅游和社会发展。所以,分析、研究河西地方语言的结构特点及其文化内涵,对促进西部经济、文化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河西地方语言中四字成语的结构特点

地方语言承载着一方区域的文化走向,反映着一方人民的价值取向。由于河西走廊历史沿革久远,广袤人稀的地理特征和多民族并存的区域差异,使河西各地的语言具有复杂性和区域性。河西地区地方语言中四字词语特别多,这些都源于中国最早的四言古诗《诗经》。这些四字词语是河西地方语言中最具旺盛生命力的语言部分,代表着河西古朴自然的地域文化。具体来说,河西地区四字成语有如下特点。

(一)四字成语表意形象逼真

河西地区特殊的人文环境与频繁的民族融合丰富了当地的人文文化和地方语言,如“圆里骨碌”(形容物品外部滚圆的特点)、“浮皮潦草”(形容做事敷衍了事,马马虎虎)、“比鸡骂狗”(与“指桑骂槐”含义相同)、“白胖流性”(形容外形白白胖胖)、“戳墙捣地”(形容小孩走路不稳,到处碰撞)、“二流达垮”(形容年轻人言行举止不端庄)、“灯篓火把”(形容外形身体特别消瘦的人),等等。这些词语形象、贴切,带有鲜明的西北地方色彩和塞外地域风情,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四字成语,是河西地方语言的重要语言精髓。

(二)四字成语呈现多种词性

河西地区的四字成语不仅表义丰富,还具有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多种词性。表示动作的如“翻墙揭瓦”(一天都闲不住,尽干坏事)、“打锤嚷仗”(吵架打架)、“手扎脚扎”(形容说话时绘声绘色,手舞足蹈);表示性质状态的,如“黄皮寡瘦”(形容人营养不良,精神萎靡不振)、“重三倒四”(说话不利索,反反复复);表示副词性的,如“一里带海”(全部都牵扯了,形容打击面很广):等等。它们大多使用了比喻、夸张、对偶、拟声拟物等多种修辞用法,形象贴切,寓意深远。

(三)四字成语构词形式多样

河西地区是古丝绸之道,地方语言丰富,其构词特点饱含着浓郁的西北大漠风情。第一,重叠式,如“利利索索”(利索干练)、“勺勺戏戏”(傻乎乎的)、“淋淋拉拉”(指液体撒落不断)。第二,嵌入式,如“花里胡哨”(指颜色不协调)、“绿里吧唧”(指单一的绿色)、“丑里八怪”(指外表丑陋)。第三,词尾达拉式,如“瘦里达拉”(特别瘦)、“脏里达拉”(很脏)、“长尺达拉”(形容很长,看着不协调)。第四,不拉及式,如“黏不拉及”(很黏)、“红不拉及”(特别红)、“勺不拉及”(很傻),这里的“拉及”其实就是河西语言中常用的一个凑音节的词缀,无实义。这些特殊的四字词语都是描述动态特征或者形态特征的,使用中大多蕴含贬义。像“吧唧”“达拉”“拉及”等语素或多或少还保留着不同民族的人种在河西地区的生存印记[2]74-81。

二、合成词地方特色鲜明

在现代汉语中,如果前后词素次序颠倒,它们的词性和意义是截然不同的。比如:女儿和儿女(前者单指女儿,后者指所有儿子和女儿),孙子和子孙(前者指孙子或孙女,后者则指所有子女和子女的后代),再如白雪和雪白、刷牙和牙刷,含义和用法均不一样。河西地区民风淳朴,人们习惯用地方口语词汇表情达意。研究中发现,河西地区的一些口语词词素的次序排列往往和现代汉语相反,但表达的意思完全一样,如“逗引”(指用诱惑性语言或举动吸引对方,即引逗)、“菜蔬”(指现代汉语中各类绿色蔬菜)、“笼蒸”(指蒸食物的器具,即蒸笼)、“面情”(指人与人之间的情分和面子,即情面)、“捣鼓”(指反反复复地摆弄,即鼓捣)、“利麻”(指动作迅速敏捷,即麻利)、“搅打”(指打扰别人,即打搅),这些词语表意直观、形象,都是河西当地居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经验中约定俗成的口语词。

三、特殊句后缀表意独特

第一,句尾习惯用语气词“卡”“哈”,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一下”,如:

等拿工资了我好好请卡你(等我发工资了,我好好酬谢一下你)

时间到了把小明叫卡(上学时间到了,叫一下小明)

家里出了个事,你赶紧来哈(家里出事了,你马上来一下)

第二,选择疑问句句尾用“啊吧”“也不”,或者在句子动词中嵌入一个“得”,如:

你今年国庆节来啊吧?(今年国庆节你来,还是不来?)明天下雪也不?(明天下雪还是不下雪?)今天的作业写得完?(今天的作业能写完还是写不完?)

第三,句末用动词或形容词+了个+特殊补语“咋”(意思即“很”)表示强调,如:

今天摔了个咋(今天摔了一跤,摔得特别严重)和他吵了个咋(我和他吵架吵得很厉害)肚子疼了个咋(肚子特别疼,疼了好久)

四、强调句重视宾语前置

现代汉语中,句子成分间排序是按照主语、谓语、宾语排列的,而在河西地方语言中,动词之后的宾语放在动词之前,甚至放主语之前,有强调意味。第一,宾语直接用于动词前或者主语之前,句尾用“呢”强调语气,如“他家车库有呢”或“车库他家有呢”,意即“他家有车库”。第二,动词后同时有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时,用“把”字加重叠动词表达。普通话中的“你给他两本书”在河西语言中一般有几种表达形式,“你给他给给两本书”或“你把两本书给他给给”或 “你把两本书给给他”。

五、融汇民间俗语、谚语、歇后语

宋元以后出现了许多白话文学作品,勤劳的河西人民在实践生活中总结出了自己的生活经验,以生动的俗语、谚语、歇后语等形式展现了河西独特的语言风格。

(一)沿用宋元作品中的白话词语和俗语

例如,王实甫《西厢记》“你索款款轻轻,灯下交鸳颈”一句,这里的“款款”表示动作轻缓。河西地方语言中也使用这一词语,表示小心翼翼、慢慢地,如“饭碗舀得太满了,款款端过来”。

《儒林外史》第52 回:“他该我几两银子,我要向他取讨。”这里的“该”就是欠钱的意思,而河西语言中欠别人钱物便称为“该”。

《红楼梦》第16 回:“你要爱他,不值什么,我拿平儿换了他来好不好?那薛老大也是‘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元关汉卿《关大王单刀会》杂剧第3 折:“那穿红的想道:‘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3]以上作品中的“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指贪心不足)、“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遇事要果断)等俗语如今在河西乃至各地已被普遍沿用。

(二)独具地方民俗风情的生活谚语与农谚

河西地区,人们在生活中总结出了很多充满生活情趣的谚语,如“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嫁给秀才当娘子,跟上屠户翻肠子”“从小逗游儿,长大偷牛儿”“千里路上吃嘴,不如家里喝水”“娃娃娃娃不要嚎,给你找个勤大嫂”“活着的时候给个糖,强如死了献上个羊”,充满了河西先民们的智慧。再如“超花子搁不住隔夜食”(即穷人不懂得储藏)、“咸吃萝卜淡操心”(指瞎操心)、“一个吹箫,一个捏眼”(干活总是依靠人)、“人狂没好事,狗狂挨石头”(不要得意忘形了),这些谚语或幽默或逗乐,无不形象生动,有着浓郁的生活底蕴,千百年来家喻户晓。

(三)部分歇后语蕴含着深邃的生活哲理

河西民间地方语言中还有一部分歇后语,读来幽默风趣,如“贼娃子打官司——场场输”“烟囱里招手——黑路上指人”“兔子的尾巴——长(chang)不了”“老鼠钻到风箱里——两头受气”“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麻袋上绣花——底子差”,这些歇后语都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反映了河西古老民族的风俗传统和地方文化。

结语

甘肃河西特有的地貌形态和寒冷干燥的气候条件,使河西形成了特殊的农牧生态环境,又造就了今天河西古老醇厚的地方文化。淳朴的河西地方语言将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演进,后人在探究语言的同时,应尽量趋于规范化,自觉摒弃区域语言误区[4]25-26。在保留民俗风情语貌的同时消除交流隔阂,使河西语言逐渐向现代汉语靠拢、融合,以促进西部经济文化及旅游事业的发展和全社会的共同进步。

猜你喜欢
河西现代汉语形容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最后的铁血军团:盛唐已去,河西仍在
你会形容吗
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南京翠贝卡河西旗舰店
别无长物
一干二净
Walk on Eg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