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宇 唐拥军* 陈 超 禹怀亮
(塔里木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 新疆·阿拉尔 843300)
中外建筑史是城乡规划、建筑学专业的一门基础学科。它为学生提高修养、丰富建筑知识、激发创作灵感、了解建筑技术与艺术等起到了积极作用。该课程作为城乡规划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一般设置在一年级下半学期,共48学时。
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中外建筑史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凸显着自身全新的特点。课程内容涉及面宽,知识度广,所以教学中存在系统性、丰富性的要求和特点。同时,作为从历史中学习建筑的文脉、语言,需要让学生对建筑文化、功能、形式等产生更深层次的认识,所以中外建筑史课程又具备基础性、普适性的特点。
中外建筑史课程通常开设相关专业的低年级,但其本身所具有的特色与教学需求与以低年级为主的教学对象存在一定的现实教学问题。
(1)教学内容与实际学时不匹配。中外建筑史包括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三大部分,涉及的内容非常庞大。不同时间节点、不同背景会产生不同的建筑形式和流派,课程中主要讲述发展水平较高的建筑成就,使得授课内容有很大的跳跃性和差异性。由于学时有限,只要求学生对中外建筑史有基本的认识而没有对建造活动与社会背景因素等展开深入的分析。这就导致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习过程中提不起兴趣,课后不能及时复习,最终考核结果不理想,也难以将课程内容运用到设计中去。
(2)理论课偏重,实践性不够。在高校教学实践中,这门课程一直以一门理论课程的形式而存在。目前依然是以教师讲、学生听这种灌输性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深化认知,或者引导学生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进行强行记忆。课堂互动较少,学生容易产生疲劳。同时,在建筑史的授课过程中还缺少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引导方面的培养。
(3)考核形式单一。由于该课程的理论性较强,我校目前采用的仍然是学期末试卷考试的结果性考核方式。学生在考试前集中突击复习,即使通过考试,也对今后的学习没有任何帮助。
(4)学生缺少主动性和积极性。作为中外建筑史学习主体的学生,在该课程的学习实践中缺乏主动性,也缺乏积极性。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引导,被动进行认知记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浅层次的认知程度上,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该课程的整体教学成效,也影响着该课程的整体利用率。
(5)学生对古建筑构件缺乏直观的认识。建筑史中存在诸多较为复杂的建筑构件,如中国古建筑构件斗拱、罗马的拱券结构、帆拱结构等,这些知识点的讲解只依靠二维图片,是很难让学生理解,也达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应根据院系自身情况,作出相应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提高修养、丰富建筑知识、激发创作灵感是城乡规划本科教育的立足点。建筑学学习的过程是“欣赏—模仿—实践”的认知过程,因此,建筑类课程的教学安排应尊重这一学习规律,充分考虑理论学习、案例设计学习和实践学习三者的关系。由此教学目标应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历史的解读。学习中外由古至今的建筑发展史、建造活动、建筑思潮等,理解产生不同建筑文化差异的社会、历史、宗教、技术等因素。
(2)建筑的认知。熟练的掌握不同历史时期建筑的营建特征,更深层次的认识功能、空间、材料等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
(3)建立成熟的史观。建立关于建筑历史与传统文化关系的基本概念,学习历史的目的是学习过去的营建文化,为的是今后能够更好的继承、发扬与创新。
3.2.1 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教学专业性
在当今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培养模式下,中外建筑史课程需要具备强烈的专业性。该课程需要强大的历史社会背景的支撑,这就需要授课老师在原有建筑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还需要将建筑产生的历史背景、人文思想、建筑思潮相结合,通过自身的理解和语言的加工,输出给学生。
在课程讲授中可以采用类比法,同一时期的建筑在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之间进行比较,找出建筑构件异同与产生背景的异同。比如在讲古罗马帝国时期大量公共性建筑,可与同时期的汉代宫殿性建筑进行对比。地处不同区域的两个国家建筑类型、建筑材料、营建方式有何不同?为何会产生这种差异?这种引导式的知识点串讲,可以强化学生记忆,激发学习热情。
3.2.2 增加实践性教学的比重
(1)增加案例剖析与互动教学。根据所授课程的内容分配,引入建筑实例剖析,增加视频的观看,结合视频讲解,比二维图片直观性更强。根据地域情况,可增加实地参观调研,如我校所处南疆地区,可在民居的讲授过程中加重地域性建筑的部分,选取一些有特色的民居,结合认识实习带学生参观学习。
(2)增加实践考察与感受教学。感受的教育方法就是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感受的过程中无意的去学习,靠平时的日积月累的经验使得学生的记忆更加的深刻。我校城乡规划专业开设了古建筑测绘实习,但课程的设置与中外建筑史是割裂开来的,开设的学期也相隔较远。在后续的教学改革中,可以将古建筑测绘实习与中外建筑史课程同学期开设,学完理论知识,再选取几处具有特色的民居,带学生实地测绘,来加深学生的印象。实践出真知,测绘完毕后,布置学生使用相应的绘图软件,将测绘的古建筑电脑复原。此类实践性教学不仅考查学生在测绘过程中对数据的准确把握,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3)增加模型制作与过程教学。可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分组制作模型。如中建史中古建筑构架里面的斗拱,在传统的教学中,这一部分是较难理解的,可以选取简单的小型斗拱,让学生在学习构件的同时掌握斗拱的生成方式,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又如外国近现代史中有诸多建筑大师,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建筑及建筑大师,分组制作模型,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可以更好的掌握建筑的功能分布,空间组成。
(4)增加虚拟现实VR技术应用与体验教学。可根据院系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引入虚拟现实技术。它可以营造“自主学习”的环境,由传统的“以教促学”的学习方式代之为学习者通过自身与信息环境的相互作用来得到知识,让学生能不出校门就感受到所学知识的空间感,建立更好的建筑感知。
(5)改变考核方式,增加过程评价。降低的期末闭卷考试的成绩比重,增加过程评价。过程评价的方法有如下几个:①在授课的过程中随着教学内容的推进,可以结合重点学习内容给学生布置抄绘作业。如:佛光寺大殿的平、立、剖面图,古希腊柱式,著名建筑的大师的建筑作品平、立、剖面图等。②布置读书报告。课堂有限的学习时间是不足以全面的讲述本门课程,可以与课程相关的重要论著布置给学生,最终以读书报告的形式来考查该部分的成果。③案例分析或调研报告。结合当地城市特色,可以将课上讲述的实例中的一个或几个布置给学生,做实地调研。或学生上网查询相关的资料,进行案例分析,最终以PPT的形式进行汇报。
最终的成绩是由考勤、抄绘图纸、读书报告、案例分析与最终的闭卷考试的成绩综合打分,做到从“教”到“学”到“考核”一起改革。
中外建筑史课程对实践性教学和专业后续的设计课程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要以“历史的解读——建筑的认知——建立成熟的建筑史观”为目标,明确教学重点,增加湿陷性教学的比重,合理安排相关课程的协同关系,来达到城乡规划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