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2020-01-10 12:41盛竞凌邱俊宁
科教导刊 2020年17期
关键词:师范生院校专业

盛竞凌 邱俊宁

([1]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湖南·吉首 416000;[2]芷江一中 湖南·芷江 418000)

1 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基本现状分析

自全面推行师范生资格认证工作以来,师范院校面临着严峻考验,师范生的教学胜任能力也不容乐观。这主要体现于创新能力的欠缺。首先,师范生的教学设计缺乏创新。部分师范生在备课环节中,仅对教材进行简单的摘抄,有些甚至对网上的优秀教案进行照搬,没有在其原有的内容上进行发散探寻、升华打造,因而受到视野的局限,使其产生的教学设计效果简洁单一,没有重点难点的体现,自然就没有打破平淡无奇的桎梏,缺少了设计创新的元素。其次,教学过程缺乏创新。教师的实践教学本身就是一次创新活动,它需要教师有着灵活变通的教学方式和高效创新的教学方法,但部分高校师范生却墨守成规,不敢求新、求变,仅以满堂灌的形式终结自己的教学课堂,没有达到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和自主创新能力的目标养成。

如果说师范生自身创新能力不足,没有形成自我的专业认识是导致教学实践能力不足的主要因子的话,那么,师范院校也是导致这一现状产生的外部因素。

面对师范生教学能力有限的状况,部分高等院校也可能处于困扰状态,因为全国所有的高等院校都是首次面对新的教师资格认证背景,在这样一种新的形势之下,很多学校并没有及时研讨出相关的解决方略和应对举措,没有意识到资格认证在专业发展领域的重要性,同时在思想上也没有发生转变,一直处于被动接受认证的状态,未能从被动转主动,因而不知道如何应对这一新的政策变化。

2 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问题原因分析

2.1 学校课程设置不均衡:重理论,轻实践

课程的安排和设置是师范生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重要途径,学校的安排课程直接决定了学生对相关专业知识的获取。目前,大部分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仅停留在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层面,而忽视了对学生教学技能的培育,忽略了知识的实际性作用。以笔者所在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大学文学院为例,从这里走出的师范类毕业生,大都走进了自己家乡所在地区的中小学从教,或进入培训机构上班,而只有些许同学选择继续深造读研。基于这种实际情况,学校或学院对师范生的课程安排就需紧紧围绕人才培养为重心,既要重视专业基础课程,也要重视教育及心理课程。

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加大师范生的实践能力,给予他们更多课外实践的机会和实习时间走进一线教学。学者刘晓红在她的相关文章中指出:英国的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时间一般不少于20周。德国规定任教者必须通过修业和见习两个阶段,修业阶段要完成学校见习和教育实习3次,共12周,时间在1年以上。而根据笔者所在的学校,师范生入职前的专业见习仅1周,专业实习时间不足10周,除去第一周的实习准备及最后一周的实习总结,那么,有效实习时间仅为7周,只占四年学习时间的4%左右。诚然,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的时间比例严重不均衡,和其他国家或地区比较起来,我们师范生的实践时间可谓少之又少。通过现在的实习可知,师范生大多以感受加模仿为主,没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反思行为,这都无不影响了师范生实践水平。

2.2 师范生压力大:重考证,轻素养

自我国2017年实施高等院校师范生专业资格认证工作以来,师范生教师资格证的取得,经历了由“发”到“考”的转变。随着这一政策性的变化,无疑给师范生增加了“考证”的压力。在大学本科的四年学习生活中国,师范生原本不必有“考证”之忧,可以花更多更长的时间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或人文素养。而如今,在新的专业认证背景下,师范生在大一和大二期间进行简单的专业基础性课程的学习,从大三开始就为考证而忙碌,甚至有部分学生把通过教师资格证的考试作为自己大学生涯中的唯一性任务和要求。在这样一种情形之下,学生忽视其他知识的学习和自身素质的提高成为了一种使然,而更多的是把时间花在“考证”过程中对相关知识,或有关考点的死记硬背之上。在这样一种应考的环境氛围之中,师范生对教育品格的形成,教育格局的扩展,教育视野的拓展都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尽管最终还是通过了教师资格证的考试,但还是舍本逐末,无济于事。

3 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提升路径

3.1 推出应用课程,促进师范生能力的全面性

现阶段,部分高等院校过多的强调教学理论,大三之前都以学习理论为重心,的确,理论是师范生走向教学讲台的助推器,是站稳讲台的利器。例如笔者所在的院校,产出的师范类毕业生主要是服务于地方性的中小学校和培训机构,基于这种情况,院校可以在大学期间设置一些突出学生应用能力的课程。同时,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可从理论、素养、技能三方面着手进行相关的课程设置。其一,设置专业基础课程,打造专业的师资团队,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功底和专业知识素养。其二,打造通识类课程。通识类课程主要是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眼界,主要以人文历史和艺术审美等领域为着眼点,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在学好专业课程之上能全面发展。其三,开设专业技能课程。准教育者,“三字一话”的练习是最基本的要求,学校开设相关课程,以此提高师范生的基本功,为毕业后正式走向讲台,打下牢不可破的基础。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各中小学校基本实现了网络教学的模式,诚然,多媒体教学能力的掌握也应该成为师范生在大学期间的必修课。

3.2 打造多种实践方式,提高教学实践的有效性

如果说学校的课程设置是师范生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基础,那么,教学实践应是提高教学能力的关键环节。的确,师范生在大学期间,实习或见习应该是必修课,但部分学生通过专业实习的训练,自己教学能力的提升效果还是收效甚微,笔者在前文也谈到了学生实习时间较短的问题存在,面对这种时间上的不足,院校也可以做出相关的调整。首先,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采取微格训练的形式提升学生的基本技能,将复杂的教学方法简单化。在微格训练中,还可以通过导师指导,小组探讨的方式提高师范生的说课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实际教学能力。因此,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微格训练这一突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教学形式,提升学生的教学水平。

此外,院校还可以延长学生在校外中小学教学实习的时间。在《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也这样明确指出:教育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一学期。学校集中组织教育实习,保证师范生实习期间的上课时数,并教育实践的时间不得低于18周。面对这种情况,院校可以让学生多样化实践,可分段实习,或不间断实习,这都有助于师范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运用到具体的实际教学之中,有助于专业能力和道德素质方面的培育,从而提高他们的教学实践效果,进而为地方、为民族输送更多、更优秀的专业教师人才。

3.3 增强师范生信心,提升对师范专业的认同性

在资格认证的新形势下,师范生拿到教师资格证,可以说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与以往比较而言,师范生在新的背景下,确实增加了很多压力。随着压力的加大,部分学生对自我的信心可能也就有所减弱,对专业认同性也会逐渐减弱,甚或有排斥及抵制情绪,学校针对师范生的这种心理情况,应该及时的求其进行心理辅导,使其转变思想,强化专业认同。此外,学校还应在专业认证的严峻形势下,合理的安排备考策略,让学生在资格认证过程中顺利过关,唯此,学生既能领取到该专业的教师资格证,也在备考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和实践锻炼,通过不遗余力地打磨自己的教学课堂,提升了专业认同感,同时又提高了自己的教学能力。

4 结束语

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师范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可以说是提高我国教师能力和素质的重要举措。那么,这对师范类的院校和学生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在这样一种新的背景之下“生存”,笔者认为,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而需要学校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有助于提高教师质量,为社会培育出合格的优秀的教师人才,从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猜你喜欢
师范生院校专业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历史学师范生说课能力提升路径探究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专业降噪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