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德琴,吕晓燕,徐学君,佘明金
(武警安徽省总队医院药剂科,安徽 合肥 230041)
脑胶质瘤为常见颅内原发性恶性肿瘤,占原发性恶性脑肿瘤的77%[1],占所有原发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的30%[2]。胶质瘤中,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预后最差,但至今仍未找到有效治疗方法,临床常以手术切除6 周后进行放射治疗,同时每日给予替莫唑胺(TMZ)治疗,至少6 个月[3-4]。该方案是脑胶质瘤的主要标准治疗方案,患者中位总生存期为14.6 个月[5-6]。脑部肿瘤与癫痫存在一定相关性,癫痫患者中脑肿瘤的发生率为4%,而脑肿瘤患者中癫痫的发生率为30%[7]。20% ~45%的脑胶质瘤患者首发症状为癫痫,15% ~30%的胶质瘤患者在病程中会出现癫痫[8-9],在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患者中,存在癫痫风险的患者占40% ~60%[10]。癫痫在脑肿瘤特别是脑胶质瘤的发生、发展中处于独特地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侧重于抗癫痫药物用于脑胶质瘤的治疗。新型抗癫痫药物左乙拉西坦(LEV)治疗多种类型的癫痫发作有效果[11-12],其用于脑胶质瘤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在此,就LEV 用于脑胶质瘤的研究文献综述如下。
研究表明,胶质瘤细胞与周围环境间的异细胞间隙连接通信(H-GJC)促进了胶质瘤的进展。ISMAIL 等[13]通过验证F98 大鼠胶质瘤细胞H-GJC 在体外的功能特性,评价LEV 和/或地塞米松孵育后的H-GJC,结果表明,LEV 和/或地塞米松显著减少了异细胞间偶联细胞的数量。
DNA 修复酶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是普通存在于正常细胞中的DNA 修复蛋白,其表达调控机制主要包括组蛋白乙酰化、启动子甲基化和转录水平调控等,参与保护染色体免受烷化剂细胞毒作用的损伤,在胶质瘤细胞中的表达与其耐药性密切相关。
TMZ 是近十几年公认治疗胶质瘤的首选药物,但临床观察结果显示,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和用药量的增加,胶质瘤细胞逐渐对其产生了耐药,主要是因为肿瘤细胞内表达的MGMT 使DNA 烷基化,特别是甲基化得到修复,从而使肿瘤细胞对TMZ 产生耐药[14]。
NATSUME 等[15]报道,细胞内p53 蛋白的积累可下调MGMT 的表达。BOBUSTUC 等[16]的研究结果显示,LEV 通过增强对p53 介导的MGMT 的抑制作用,增加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的转录,在MGMT 启动子上形成复合物,从而抑制其活性[17-18],增强TMZ 的抗癌作用。KIM 等[19]在一个单一机构的回顾性研究中发现,接受LEV 联合TMZ 治疗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与未接受LEV 治疗患者相比显著延长(PFS,9.4 个月比6.7 个月,P=0.010;OS,25.7 个月比16.7 个月,P=0.027)。
由于肿瘤的占位效应[20]、神经递质改变[21]等多种因素,导致脑胶质瘤患者认知功能下降,表现为其注意、记忆、视觉空间、算术、数字符号运用、填图等能力均低于健康人。
DE GROOT 等[22]分别以LEV、丙戊酸钠和苯妥英钠对脑胶质瘤术后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干预,评估患者的注意力、执行功能、言语记忆、工作记忆、心理运动功能和信息处理速度,结果发现,LEV 不会引起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额外的认知缺陷,可特异性地提高患者的信息存储能力,改善言语记忆功能。
SV2A 是一种可调节动作电位依赖性神经递质释放的囊泡蛋白,在肿瘤细胞中表达较低,而在肿瘤周围区域表达较高。肿瘤起源于神经胶质,SV2A 是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标志物。研究发现,SV2A 是新型抗癫痫药物LEV 的作用位点[23-24]。
DE GROOT 等[25]报道,LEV 治疗脑胶质瘤效果良好的患者,肿瘤组织和肿瘤周围组织中SV2A 表达明显增强(平均8.1,SD 7.7,P <0.01;平均45.6,SD 11.2,P <0.01)。SV2A 的表达水平可预测LEV 单药治疗的疗效,准确率为91%。
目前,LEV 治疗脑胶质瘤还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其药品说明书还未将治疗脑胶质瘤列入适应证,文献主要集中在个案报道,治疗方法上均是与TMZ 或地塞米松联用[26-27]。也有研究报道,LEV 单用与联用替莫唑胺治疗脑胶质瘤比较,单药治疗时仅有微弱的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28]。
脑胶质瘤是复杂的疾病,故单一疗法可能不适用于每例患者。多数研究报告均建议采用多模式治疗方法,LEV 对TMZ 有增敏作用,有利于解决TMZ 的耐药问题。LEV 抗脑胶质瘤的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SAKATA等[29]报道,1 例伴有癫痫的肺部多处转移腺样囊性癌患者,给予LEV 单药治疗5 个月后,胸部CT 检查示肺部病灶消退,为研究LEV 治疗其他肿瘤提供了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