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赫 刘鸿宇 王 贺 张荣兴 白 宇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省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教育行政部门,黑龙江哈尔滨 150090;3.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招生就业处,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4.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发展、人口结构体系不断改变、当代疾病谱的增减变化,现代公众对于健康又有了新的目标追求,人类正进行着一场医药健康产业的大变革,由身体健康到心理健康,由社会适应到环境适应[1],成为当代人们对于健康的新诉求,尤其是亚健康人群的首要诉求,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的章节介绍,使得中医药与健康中国的关系更加密切,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粹,是中国特有的医疗卫生资源,在建设“健康中国”的工程中担负着不可替代的重任与使命。当前大健康医疗卫生产业需要的是全面复合型创新人才与当下中医药院校针对人才专业化培养的方向不能完全契合,为此,我们将人才需求方向与人才培养体系相结合,打造适应社会的中医药专业人才,完善服务于健康产业的中医复合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2]。
当今,医药类产业、康复服务机构、保健养生行业、健康服务业四种构成了我国健康产业。随着我国医疗健康产业的高速发展,大多国民对于大健康产业的需求度更是与日俱增,目前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健康产业占有的比重正在不断扩大,且所占市场份额也在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基于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对于健康产业的市场需求更是庞大,使得产业总容量与产业规模都在增长扩大,中医药作为我们的传统优势,这是中国健康产业的独特特征,管理体系和模式的逐步系统化。使得我国的健康产业发展成为含养生服务、健康医疗、康复保健、御病防病等多方面结合的多产业链,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也成为为我国民族产业之一。
2013 年9 月14 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到2020 年,覆盖整个生命周期的卫生服务体系将在中国基本完成。2015 年10 月,十八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健康中国”的概念,同年11 月,在国家“一三五”规划中正式推出,将“健康中国”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2016 年8 月,中国为响应“大健康时代”的号召,审议通过了《健康中国2030 规划纲要》,中国将全面拉开“健康中国”建设;2017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是新时代健康民生工作的纲领。
随着“健康中国”的不断普及传播,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对健康了解得更为透彻。据统计分析,发达国家在健康产业方面GDP 所占比重约为15%,但中医药健康产业在我国仅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5%,自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人们的追求不再仅是温饱,而是生活的质量。此外,我国老龄化速度加快,据统计,2014 年底,60 岁以上的老人约占我国人口总数的17%,预计截至2050 年,将高达约34%,将大幅提高老年病的发生概率[3]。老年人的健康问题也将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门话题[4]。总之,健康产业在中国社会新型矛盾的助力下,已发展成为我国的朝阳产业之一,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与力量。作为健康产业的一个分支,中医药健康产业更是有着其他产业不可比拟的渗透性与挖掘力[5],当下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充满活力。
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健康产业已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服务型要求远大于治疗型,当代人们的服务型需求量增大,健康服务产业在健康产业中所在份额会不断上升,社会对于“服务型人才”的需求[8]也会与日俱增。
与此同时,老龄化进程加快更是成为推动健康服务产业的一大助力,老年病与慢性病的发病率日渐升高,健康产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6]。不仅如此,当今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普遍存在亚健康问题,据统计,亚健康人群占我国人口总数的75%[7]。这意味着,疾病预防、身体管理、健康保健将被人们赋予新的含义与能量,大家对此都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养老服务型人才需求远大于治疗型人才,所以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就显得尤为重要。
大健康背景下的健康产业是包含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等的多层次产业链,与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转变相呼应[8],健康的范围正在不断扩大,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单纯的身体健康,还倡导生活方式[9]、社会、环境、遗传等多方面的健康,不仅注重疾病的治疗,还要兼顾疾病的防御、病后愈体和宣教工作[10],因此,需要大批具有广度医药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所谓复合型人才不仅局限医药学专业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还在于与其相近学科的融合,但这与我国普遍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有着一定的矛盾,从院校角度分析: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注重知识性专业性,对医疗专业知识的掌握更要求深度而非广度。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来看:今天的社会需要具备一定基本医学知识的全面人才,如食品科学与开发专业背景的药膳师、中医学专业背景的生活管理师、食品药学专业背景的食品药品监管人才,医药学市场管理学专业背景的药企管理人才等[11]。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当今行业竞争最重要的是核心技术,而核心技术的更迭优化需要的是研发型创新人才,大健康产业在多个行业,如通讯行业、互联网行业[12]、金融医疗、文化养生等行业均有分布发展,不仅为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生力量,也将长期影响健康产业的产业结构与组成。
在传感技术的蓬勃发展下,心电、脑电、血糖、血压、血脂、呼吸、睡眠、环境等人体健康信息的数字化处理更为便捷有效,因此大健康产业的核心技术将取决于一系列健康数据的统计、分析、管理[13],这不仅考虑到单方面的医药专业知识水平和大数据分析处理能力,而是两方面的融会贯通,即健康信息的数字化与数据结果的医学化[14],因此大健康行业将为创新型人才提供更宽广的角逐赛场。
大健康产业中学科交叉普遍存在,需要大量的科研新人才,在大健康行业的发展下,敏锐的科研嗅觉应用于学科交叉领域,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旧产品的更新。这要求人才在产品广泛使用后的意见反馈中有敏感的研究嗅觉,进行旧产品技术的改造更新,让产品更适用社会发展。二、新产品的研发。在新产品的设计开发中有清晰的思路及实施价值,有明确的方案设计和市场规划。三、缺陷的及时发现修正。要敏锐察觉出健康产业发展中的短板缺陷,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计划。需要大量研究型人才,为产业的更新引领注入强有力的力量。
大健康产业的发展不仅是数字交流,其最终形式还是面对面交流服务,由研发性到科学性,再到社会性,强大的理论数据最终将实践于用户体验,其产业链的末端一定是个性化的健康服务和人文关怀[15]。社会化的健康产品与科学的理论依据将构成完整的健康服务科学体系,而实现人们幸福健康的高品质高水平生活将成为我们的最终奋斗目标。
只有大量的服务性实践才能使用户的主观体验具有科学性普遍性的数据支撑,因此大量的实践型人才是搜集用户体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单纯的数据处理无法真正意义上实现每位用户的个性化服务,为追求医疗健康行业的人文关怀与个性化发展[16]。这就要求从业人员有强硬的实践知识与过硬的实践技巧,实现用户主观体验的提升与生活质量的升级。
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历史源远流长,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中医学有着丰富的哲学内涵,这与我国传统文化知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在当今社会下,西方文化的侵蚀、西式教育的影响、“洋文化”的渗透,使得中华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中显得越来越微不足道,一方面体现了我国教育与国际教育的交流融合、教育方式的多样化,但另一方面表现出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流失与忽视。但中医药本科学生的古文只是薄弱,中医哲学、医古文、本草史等课程的难度相对较大,学习过程困难,加之学校课时安排的相对不足,更是加大了学习难度,导致“中医思维”无法形成系统性思维,使得当今培养的中医药人才普遍文化底蕴浅薄。
《黄帝内经》《本草纲目》《难经》《金匮要略》等中医学经典作品,是目前中医学研究不可缺少的资料,其涵盖了丰厚的理论核心内容,是中医之命脉。学习古代中医经典著作,有助于学生深入接触中医理论基础的精髓,数千年来前辈们的心血总结与临床经验,凝练出中医理论基础的精华,著成的一部部著作,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因此,要夯实中医理论基础,务必要对中医经典著作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形成良好的“中医思维”。
中国古代哲学与临床经验总结的完美结合产生了中医学[17],因其类比性强、概念模糊、个性化突出等特点,用现代科学理论手段解释中医学理论现象就显得格外重要。随着研究进程的推进,国内外对于中医药学的学术研究及阐释,中医药科研方式在当今主流学术界有了五大阵营[18]:一是以文献梳理为主整合式研究,二是以研究论为主的方法式研究,三是以西解中的阐释式研究,四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的数据式研究,五是相关学科交叠式研究。
无论哪种研究方式,其研究过程都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在该系统培养下,必然会成长出一批高水平、优质量的中医药人才,随着生命科学与现代医学的不断成长发展,中医药未来发展势必会与信息化大数据相贯通,正确将二者结合是提升研究手段的必不可少的关键。
当今中医药院校药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注重理论的学习和掌握,实验临床等多为辅助教学,学生无法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真正临床实践中,导致人才入职时社会适应性不强,实际动手能力较弱,对于专业技术性岗位无法适应,使人才的合理应用受到较大制约。
此外,我国中医药院校虽培养出大量中医型、中药型人才,但佼佼者稀少,名医继承者更是屈指可数,尤其缺乏能用独立灵活运用中医理论,来解决临床或实验实际问题的优秀人才,中医药的发展事关民生健康,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更是关乎民生国情的大事,医学院校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治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大健康行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集合的综合性产业。纵观中医药教育近年发展历史可以看出,传统中医药类专业如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中药制药、中药资源与开发等,均以“治疗”为主要目的,此类发展模式,在我国近几十年来国民健康发展过程中,做出了杰出贡献,为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健康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但随着近代大健康产业的崛起,“健康”被大众赋予了多样化的内涵,一些新兴专业,如康复治疗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医疗美容学、公共事业管理学、通讯科学等,逐渐被各大院校开设,但新兴产业的影响力与传统专业相较,仍有很大差距,“健康旅游、养生文化、医疗保健等”新新产业更是影响力薄弱,但其市场需求性巨大,待被挖掘的潜力无穷,需要各大高校给予重视发展[19]。
中医思维是中医药蓬勃发展的根基所在,是中华传统哲学文化的基石奠定,大健康时代背景下的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求对传统中华文化的掌握发展,更是要求对中国古代哲学的理解和深化,进行中医思维的培养和训练,据调查,一些中医药高等院校对在校本科生实行导师制,通过跟师学习,实现一对一专业培养,进一步提升巩固中医思维,提高人才质量和中医药工作水平。
本着就业就是最大的民生的原则,人才的培养不仅要以职业专业培训为指导,更应以就业为基础,培养出适应大健康背景下的服务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研究型人才、实践型人才,优化传统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开辟新型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坚持中医特色,追随大健康产业分工结构。
实行专业复合化,设立与之相关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综合专业体系,贯穿实行以职业定专业,以专业定学业,以学业定知识体系,以实践定课程,以课程定师资的务实思想。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但人才的培养最终要流入社会,以服务大众为宗旨,因此人才的培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保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打造社会需求性高效人才,了解人才特点,明确人才定位,进而充分体现的人才服务、复合、创新、研究、实践特点[20]。多层次、宽领域、多角度的发展人才优势,这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当代教育的宗旨。
根据社会需求培养的新型人才,各大高校可采取教育试点等方式进行人才的磨砺打造,尤其是复合专业与新新人才,在课堂理论的重点基础教学引到契合程度较高的用人单位,校企合作,一方面,校方得到人才优化培养和实际实践,另一方面,试点方可将其理论知识不过硬的职工送到学校进行二次培养[21],夯实理论基础,实现人才的合理流动。
随着社会结构的不断发展变化,健康中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阶段,而构建健康中国的核心便是完善发展中医药人才培养体制。要完善健康产业人才发展,首先要明确其发展过程中的现状和问题,加之修正升华,凝练出一套符合国情社会需求的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体系。在该体系下,我们将培养精英式市场需求人才,不仅极大提高高校就业质量和社会人才合理流动,更会提高我国大健康产业的迅速优化发展,进一步促进国民健康可持续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