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民
(江北区委党校 重庆 400020)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新时代农村发展的目标,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也划出了实施路线图。《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强调要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增强农民在脱贫致富中依靠科学技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好农村科普,必须精准对接农村发展对科学技术和科普服务的基本需求,助力农村产业发展、农民素质提高、人居环境改善等。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小农经济已经基本实现了向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的转型,农村产业已经开始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农村科普需求更加多元化、复合化。一是产出效益导向。农村产业发展最根本的目标就是更高的产出效益。以种植产业为例,农民就是需要粮食增产、且能够承受意外风险灾害的侵袭。二是生态效益导向。在生产方面,消费者更加喜欢有机、绿色、无公害的产品。在治理方面,农村人居环境恶化已经是个相当普遍的现象,环保科技目前已经是农村发展的重要需求。三是社会效益导向。农业产业化可复制、可转接的生产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发达地区的产业模式完全可以复制到其他地区,带动其他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在这个复制转接过程中,既实现了产出效益,也实现了社会效益。
信息时代农村与外界交流更加便捷,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一是休闲娱乐需求。随着网络普及与新媒体的兴起,为农村带来了更加丰富多彩的休闲娱乐活动。但农村信息基础设施依然存在短板,调查发现,西南地区的贵州、云南等省份农村网络覆盖率明显低于东部发达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且由于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对新媒体带来的休闲娱乐受益明显不足。二是个人安全需求。近年来,网络诈骗案件层出不穷,在农村发生率越来越高。对于虚拟网络空间,农民群众普遍认识不够全面,对个人信息保护不够,受不良信息免疫力明显不足。网络对农村儿童的负面影响较为突出,成为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障碍。
调查发现,当前很多传统科普服务多带有资源任务属性,科普主体作为常规工作任务,在科普对象上往往不加细分,导致科普内容的群体匹配度和适用性不高。《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指出,各类农村经济组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应当结合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向农民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应该区分不同群体、结合不同时间节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普服务。一是根据工种属性。对种植户、养殖户、手工业者、乡镇企业主等采取分门别类地开展科普服务,突出精准化。二是根据不同的生理及社会属性。根据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开展与之属性相匹配的科普服务,突出精细化。三是结合人群聚集时间属性。在春节、秋收等农民工返乡的聚集时节,开展大范围、高频率的科普服务活动,可重点开展普法宣传、反邪教反迷信等文化类科普,突出高效化。
(1)基层科技组织发展需要重视。目前,基层科协组织建设弱化,人才数量少,人力财力得到的支持都明显不足。近年来,乡镇(街道)科协组织数量较前期有一定减少,但整体呈平稳趋势;村(社区)科协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原因多在于村(社区)各项事业的迅猛发展;农技协数量呈现出逐年下降趋势,近年来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主因,大量人口转移到二三产业。
(2)科普队伍人员素质需要提高。在乡镇科协、农技协等组织的科普人员仍以大学、社会团体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人员为主,由于编制所限,导致人员队伍不稳定,科普工作缺乏连续性。根据科技部数据显示,科普从业人员中具有大学以上学历和中级职称的人员比例不到50%。我们虽然有规模较大的科普人才队伍,但专职科普人员数量少,比例不到15%,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更是稀缺。以基层农技站为例,农技推广人员普遍面临年龄老化和知识固化现象,难以适应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科技知识的更高要求。
当前,农村科普模式仍较为单一,没有形成“大科普”格局。首先是内部体系合作机制需要健全。科协、科技局、农委、乡镇等部门的分工协作效果在有的地方并不明显,部门分割现象较突出,缺乏部门之间长效稳定的合作机制。缺乏科普公共服务资源平台对接农村科技需求,整合科技供给方的资源。?其次是外部协同的力度不够。农村科普主导部门与社会化服务组织的资源整合和跨界协同力度十分有限,无力建立起多元协同的农村科普模式,主要表现在社会科普力量参与度不高。农村科普对各界资源整合的力度不够,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的成效仍不明显。没有发挥好高等院校、企业、科研院所、社会组织、行业协会等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良好作用。
首先是农民获取相关信息的途径仍显单一。新媒体的发展虽然带来了新契机,但多数农民使用手机仍以消遣娱乐为主,使用手机获取相关科技知识的人群仍然相对较少。主要渠道还是传统方式为主,主要是通过集会宣传或者口口相传,或者是从相关宣传案例中获取。农村居民普遍文化水平较低、学习能力较低,对新媒体的应用普遍不科学。其次是情景体验式的科普形式不够。传统的讲解式很难调动群众的主动性,难以激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做出老少皆宜的恰当的宣传方式很关键,由科普人员通过现场讲解、培训和交流,能够促进农村居民更好更快地进行学习和实践。
《中国科协科普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科普人才建设的目标要求,即到2020年,科普人才总数达到400万人,其中专职科普人才数量达到50万人。以此为目标,统筹推进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在推进高素质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尤其是建立适应科普服务大众化、个性化科普技能人才的科普实用人才队伍。推进专职科普人才职业化。建立健全专职科普人才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推进专职科普人才持证上岗制度建设和职称评定工作。推进兼职科普人才规范化。以各级科协组织为依托,对兼职科普人才进行服务管理。优化科普人员知识结构,完成知识更新,积极转变科普服务理念,建立“政产学研用”一体的农村科普服务模式,推动建立“政府+产业+高校+科研机构+用户”等组织或群体的协同合作机制,实现科普资源的整合,发挥科普工作的合力。
改变以往科普工作重形式、轻质量的弊端,着力优化科普内容的针对性,满足科普对象的需求。一是助力农村产业发展。服务科技含量高的农村产业发展,大力扶植旅游农业、订单农业、绿色农业等。加强对农村地区中小企业等新的产业技术科普等重点工作,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扩大科普服务面。科普除了农技和农村产业培训外,还应涵盖社会保障、疾病、教育、法律、情感等多方面的科普。如做好法律科普宣传工作,维护好网络信息和居民人身财产安全,避免网络新型犯罪在农村滋生蔓延。三是创新科普产品。科普应该更加适应农村发展需要,对科普内容进行创新。今后要充分结合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先进的科学手段进行科普形式与内容的协同创新。
近年来,新媒体技术逐渐成为信息共享的主流平台,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工具用户已经高度覆盖,同时也成为了科普工作的新阵地。2018年,微信每个月有10.82亿用户保持活跃(《2018微信年度数据报告》),传统媒介面临着新媒体的冲击,新媒体将成为信息传播交流的主要工具。《关于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加强大众媒休的科技传播力度,报纸、期刊增加科普版面,广播、电视和网络新媒体延长宣传时间,科普节目要创新传播方式,打造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新媒体网络宣传平台。同时,充分结合新媒体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汇集信息全的特点,考虑农村居民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现实,创新科普传播的形式,用大众喜闻乐见的休闲娱乐形式开展科普活动。严格控制虚假传播、非法传播、无效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