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凯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丁家庄初级中学 江苏·南京 210028)
为贯彻落实五育协调发展,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需要全面贯穿三个基本要义,即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创造适合逻辑思维发展的条件;选择适合的数学教育方式;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保持数学的教育规律。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数学方面体现在逻辑思维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统一关系上,因此,数学教师需要在初中阶段提供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为学生积累丰富的数学经验。
初中阶段的数学知识涵盖了大量的抽象性内容,较之小学数学而言难度升级,知识框架更加系统,导致学生难以适应初中数学的解题思路,学习仍旧按照背诵公式或套用模块的方法。在遇到综合性的数学问题时,无法举一反三,长此以往,导致学生自身学习数学的信心下降,对数学充满畏惧感。由于小学和初中教师的教学方法略有差异,部分学生难以适应初中教师的引导式学习,没有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方式,对大多数知识的掌握依赖于教师的语言引导。在对问题的结果进行探究时不够仔细,导致结果的合理性有偏差。
在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时,学生需要科学地掌握知识技能,对数学的基本思想进行掌握和了解,同时可以熟练运用到问题解决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但实际上,大部分学生的数学能力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由于数学课程的时间、组织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包揽学生对数学思考的过程。部分教师认为数学知识较难,如果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会导致考试成绩差,因此运用定理代替学生发展数学的分析和想象能力。在课堂中传授学生解题技巧,扼杀了学生体验解题方式的多样性,导致学生缺乏数感和空间观念,基本技能掌握度也不够全面。
教师一直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判断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这从根本上阻碍了初中生对数学的假想和创新。部分教师认为学生的实际能力不需要在初中阶段进行培养,因此,在讲述数学内容时对推理过程一笔带过,将重点放在解题技巧的讲述中。另外,部分初中教师学历较高,认为初中阶段的数学知识很简单,在上课时只讲述课程内容,不关心学生的承受能力,导致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数学能力存在差异。
数学教师需要意识到自身的职责,在课堂中有原则的对数学知识进行分解教授,对学生不迁就、不放纵,创造适合的探究机会引导学生锻炼数学能力。根据学生的知识素养,耐心细致地做好数学学习的指导工作。教师需要将学生看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独自发现数学的特点,在数学探究过程中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不同想法,营造创新的氛围。同时,教师需要更改自己的教育方式,提高数学专业知识的研究,运用教育影响力促进学生喜爱和尊重数学。结合学生给出的数学意见,对学生的错误学习习惯和数学思路给出必要的解释。在遇到教学冲突时,站在学生的立场进行心理互换,与学生共同合作,满足学生对数学的分析探索,运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启发学生自我反省和改正错误。
在推进数学课程各环节的实施中,教师需要按照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共性教育,将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让全体学生能够全面掌握数学的运算和图形处理能力。此外,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特点概括,结合不同学生对同一数学现象的理解,有针对性的对个别学生进行能力强化。利用课堂的有效时间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的个性能力得到最大的发展。例如有些学生数感能力较强,因此,教师可以针对性的对其进行数学感知训练;部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较强,因此,教师可以设置几何或图形分类的课堂作业帮助学生发展形象思维。但运用个性教学的前提是教师需要科学的备课,对课程内容中包括的不同知识点进行有效延长,切忌脱离教材知识。
生活经验是学生核心素养的中心内容,数学的核心价值是培养学生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以独立思考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因此,教师需要综合核心素养和数学的价值观念,帮助学生打造真实的生活情境,主动深入社会生活中获取数学信息,体验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社会矛盾的过程。并从具体的数学实践中提炼对数学知识的本质探究,获取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摸索数学的核心规律,体验在生活中数据随机性,发展学生综合能力。
课堂的教学方式直接决定课程教学的结果,因此,教师在进行备课时,需要注重教学方式的运用,针对不同阶段的初中生进行差异教学,保证学生的能力与数学知识相符。改革课堂教学方式的首要因素是研究教材内容,教师需要发掘教材中的兴趣点,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合理的教学氛围。教师可以利用生活情境将图形、空间位置等数学知识直观的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形成几何直观能力。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不同的学生对数据、统计、运动、分类及性质等数学知识进行猜想和证明,并在课堂上让学生学会独立表达自己的想法,初步掌握数学能力。例如在讲述普查与抽样调查中,教师可以结合近几年的学校调查数据,将学生带入调查环境中,让学生分成小组选择不同的课题,在班级内开展调查。如班级内学生的家务情况,学习情况等进行调查,使小组成员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监督,提高学生学习普查与抽查的不同特点。
数学课堂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堂中提供自主学习机会,让学生在独立的观察与操作中发现数学问题。在进行自主学习活动时,教师需要巧妙的设计数学问题,对学生的思路进行引导,使学生在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时得到创新性的思维锻炼。值得注意的是,教师需要贴合教材内容设置具体的相对简单的问题,并让学生在分析问题中提出更高级的数学问题,对想法进行验证,养成尊重客观事实的前提下敢于质疑的科学品质。同时,教师需要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修正,引导学生按照科学的解题思路进行探索。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时,教师可以利用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勾股定理的内涵:直角三角形的边,角之间存在的关系;生活中应用勾股定理的实例。引导学生独立探索三角形各条边的规律,同时利用互联网呈现相应的生活案例,引导学生独自动手演示勾股定理的推理过程,并在实际生活中发现勾股定理的利用方式,对其进行解决,培养学生运用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初中阶段数学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各种数学思想,帮助学生建立理论与问题的实际联系,对解题思路进行指导。数学课程中数形结合思想和空间观念占比较大,因此,教师需要以这两种思想为主导,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解题思路。首先,空间观念的培养需要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做基础,因此,教师在进行引导时,可以设置合理的生活经验回忆,对实物的观察与描述等,培养学生对图像和空间概念的了解。其次,数形结合思想是数学问题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几何意义,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将数学问题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进行巧妙结合,利用图形代替代数问题,利用代数代替几何问题,帮助学生建立数形结合思维。例如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三角形相似的定理测量金字塔的高度,根据镜面反射或光线平行的特点引导学生按照不同的解题思路测量金字塔的高度。同时引导学生利用身高、倒影等倒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对涉及到的转化和建模思想进行发展。
综上所述,数学作为初中阶段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以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标准,连接数学教育的各个板块内容,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认知。同时运用合理的数学思维方式,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