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洁
(六合区实验小学 江苏·南京 211500)
现在的音乐课堂既有秉承2001年的《音乐课程标准》要求的传统型课堂,也有实行2011年《音乐课堂标准》(修订版)的创新型课堂,一些试验性学校在试行“新体系音乐教育”课堂。一线音乐老师面对今天每节都内容覆盖广的音乐课堂,应该营造怎样的音乐课堂学习氛围?如何构建和谐的音乐课堂?我想课堂中的相互倾听是师生交流的根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下面就从这两方面浅谈相互倾听的音乐课堂。
在今天音乐课堂,只让学生倾听教师的话语,而没能在学生中培育出师生相互倾听关系的教学。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音乐课堂上只有一部分的学生在表现出对音乐课堂的喜爱。其实教学中的倾听关系是教师要悉心倾听每一个孩子的心声。我在听一些公开课时,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某同学举手回答了问题,老师会说“XX同学请你大声地说。”这可能是师生之间的距离远一些,也可能是某位学生的害怕紧张心理,或是照顾到其他学生和听课老师的感受,这样的现象在平时的课堂也经常出现,这时学生的心理是怎样的?有没有教师去细细揣摩过?我们老师能不能换种倾听的方式?或是走近孩子的身边,以同等高度的视线倾听他的发言,或是站在孩子的斜侧位置侧耳倾听学生的发言,教师要像采撷珠宝一样珍视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同样,学生能倾听老师的语言,也需要教师拉近距离,要培育师生相互倾听的关系,教师自身要成为一个倾听者,学生才会成为你的忠实听众。
在我的音乐课堂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在教学歌曲《唱得幸福落满坡》时,从词曲作家的创作意图来展示农民们的幸福生活,学生也能把这首山西民歌用优美连贯的声音表现出来,我自感达到我的教学目标。突然传来了一位男生的声音。“农村有什么好?一点都不好,不幸福!”
顿时气氛变得凝固起来,教室格外安静,孩子们的目光都落在这位男生身上。男生的表情显得有些不自然,可能他本来也只想在下面低声叽咕一下,谁知音量没把握好,让全班都知晓了。
我作为老师,课堂上突然被学生搅成这样,胸中也燃起了一阵怒火。我仔细观察了那位学生,平时他不是班上调皮的孩子,今天的举动绝对出乎我和同学们的预料,究竟是为什么?
那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农村的交通不方便,我们进城坐车要半个小时,超市的东西很少,没有电影院,没有购物商场,没有休闲广场。人们农忙时要顶着烈日下田工作,非常辛苦,不是农忙时闲在家打打麻将,我觉得很无聊。爸爸妈妈让我要好好学习,长大能有好工作。”
听到他的这番话,我感到在整节课我都在以自己为中心,忽视与学生的交流与倾听。在教师创造性教学的力量中,专业知识与教学经验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取决于老师有没有尊重孩子的思考与情感,这个孩子在整节课都被我所忽视,所以说出这这样的话语。这也告诉我:师生相互倾听其实是一种相互尊重,我们要关注每一个孩子,更要尊重每一个孩子。
现在的音乐课堂,小组合作探究形式经常在活动创作中出现,我们发现学生在合作时会留于形式,学生更关注自己的想法,不能综合小组成员的智慧,往往在小组汇报评价时效果欠佳。课堂上学生更关注的是“自我”,他们可以独唱歌曲、独奏乐器,而在合作中缺乏合作意识。
我也反思,如何建立合作学习关系灵动的音乐课堂?我认为“倾听”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在学生之间建立“相互倾听的关系”,通过倾听过渡到生生间的合作。
在苏少版六年级下册的《丝绸之路》欣赏教学中,老师设计了如下几种情境建立倾听的模式:
【倾听情境一】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段古诗吟诵拉开了一节音乐公开课的序幕。
师:同学们,这首古诗熟悉吗?谁来给我们讲解一下?
生1:这句诗选自唐代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表现得是诗人身负使命前往边塞,边塞的沙漠、落日、细长的河流……
师:你的古诗积累真丰富,就你刚才提到的景,今天老师自创一首歌曲,下面请听:(教师演唱)
歌词:悠悠驼铃声,回荡几千年,丝路万里长。
长河落日,大漠孤烟,万里足印穿越国度……
师:你们能听出歌词唱的是哪里吗?
生2:沙漠。
生3:丝绸之路。
师:你怎么知道是丝绸之路的?
生3:因为歌词里有“丝路”这个词。
师:非常好,同学们,你们了解“丝绸之路”吗?
生4:丝绸之路是……(学生开始饶有兴致地讲述)……
(一段诗意盎然的对话结束,自然进入欣赏《丝绸之路》的欣赏教学。)
教师把一首唐代的边塞诗与欣赏内容结合起来,课的一开始就创设出“空灵飘荡”的美好意境,给我们听课者眼前一亮的感觉,不管是教师的吟诵还是歌词的创作都体现了综合能力,学生听得有滋有味,符合六年级学生的学习水平,在对话中融入学科综合,学生的回答构成了互相倾听的课堂氛围,听得懂,有互动。
【倾听情境二】
师:大家了解丝绸之路吗?
师:今天,我们用特殊的方式来加深对这条“路”的了解,让我们一起“寻路”。
教师播放《丝绸之路》主题音乐。(通过听、律动感受音乐)
师:音乐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呢?让我们一起猜一猜。
生1:长笛。
生2:排箫。
师:我们一起看一看。(出示电子琴的模拟音效)演奏乐器——电子合成器。
师:这条路好走吗?这条路又通向哪里呢?
生3:不好走。
生4:因为音乐有点忧伤,速度慢。
师:你的耳朵和心听得真准,穿越沙漠的一条路行走得比较艰难,路通向哪里了呢?让我们跟随音乐再听一听。
再听音乐主题,听完出示图片。
生5:第一幅图上的乐器和二胡相似,第二副图上的乐器和琵琶、笛子相似,第三幅图是鼓。
师:你看得很仔细,并且立刻联系到我们认识的乐器了。那么这些乐器和二胡、琵琶、笛子、鼓是哪个国家的呢?大胆猜一猜。
生 6:印度
生7:非洲……
师:这条丝路是一条经济和文化交流的路,我们看到的乐器就是二胡和琵琶的最好的交流物品,是从波斯,今天的伊朗传到中国的,让我们听听这些古老乐器的音色和旋律。
(欣赏伊朗今天的一段乐器演奏,与二胡、琵琶对比。)
教师通过教材中欣赏曲的分段欣赏,和丝绸之路上的国家音乐文化介绍,贯穿完成课时教学。
“寻路听乐”的对话,让学生在交流倾听中顿感新奇,通过音乐能够了解怎样的丝绸之路呢?和原来的了解有什么不同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音乐的主题分段和丝绸之路所经国家的音乐文化相交融,一段主题音乐欣赏,一段国家音乐文化赏析相结合,听动唱结合,有波斯的器乐文化,印度的民歌文化、罗马的艺术文化、俄罗斯……当丝绸之路上不同国家、地域的历史文化与音乐相整合之后,丝绸之路的历史、地理、人文、乐器……汇集成悠悠历史长河,伴随着优美的旋律,荡漾在孩子的脑海中……以音乐为本,教材内容和拓展内容有机整合,这既丰富欣赏曲又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
在《音乐课程标准》(2011修订版)中,欣赏教学、合唱教学、合奏编配、集体性的体态、声势这些多声部的练习较以往有很大的改动,这些都是培养学生音乐基本素养的前提。我们把原有的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基本技能有效地转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运用,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除了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和教学能力,以符合时代的需求,更重要的的构筑怎样的音乐课堂。我们往往追求的“好教学”是教师把课堂上“好发言”串联起来的组织教学,长此下去将孩子自然分成“好的”和“不好的”。教师的责任不是一味地开展“好教学”,而是要倾听学生的话语、低语乃至沉默,俗话说“沉默也是一种语言”。学生在倾听中有效地合作学习,我们经常在合唱教学、合奏教学中让孩子“倾听其它的声部”,“倾听”可以在课堂上获得一个立足点,但这样的“倾听”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
在今天富有挑战性的音乐课堂里,我们期待着每个孩子和老师和同伴一道奏响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交响曲,借助通过心心相印的交流,在富有交响化的音乐课堂里养成相互倾听关系的润泽氛围,用美妙的声音和优美的身体姿态促进个体与个体的交流,构筑灵动式的“安静”音乐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