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吡酯治疗脑梗死后继发癫痫的效果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探讨

2020-01-10 10:47王雅君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7期
关键词:托吡酯癫痫发作

王雅君

癫痫是指因脑神经元异常放电造成的全身肌肉痉挛症状,而脑梗死后的继发癫痫属于脑梗死疾病的常见后遗症。脑梗死患者处于癫痫发作期时,可对机体脑组织造成较大损伤,影响脑神经功能的恢复。对于脑梗死后继发癫痫,临床多采用药物控制的方式,降低癫痫症状会患者机体的损害。托吡酯属于临床对抗癫痫发作的常用药物,但是多用于其他抗癫痫药的辅助治疗,临床报道对托吡酯治疗脑梗死后继发癫痫的相关报道鲜少。本次研究,即选取本院实际案例,合理探究患者应用托吡酯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及对自身认知功能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神经内科2018 年6 月~2019 年5 月收治的82 例脑梗死后继发癫痫患者,按照奇偶数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 例。对照组男21 例,女20 例;年龄55~75 岁,平均年龄(64.42±3.53)岁;体质量指数18~27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2.36±1.55)kg/m2;包括单纯部分性发作30 例,复杂部分性发作11 例。观察组男22 例,女19 例;年龄55~76 岁,平均年龄(65.42±3.54)岁;体质量指数18~28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2.75±1.76)kg/m2;包括单纯部分性发作28 例,复杂部分性发作13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均符合《中国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1]中脑梗死诊断标准;②发生脑梗死后首次出现癫痫症状;③心、肝、肾等器质性功能正常;④血液、淋巴等循环系统正常。排除标准:①暂时性脑缺血、脑出血症状;②合并恶性肿瘤;③入组前3 个月内接受过抗癫痫药物治疗;④伴有脑萎缩、痴呆等脑退行性疾病。本次研究的患者均为自愿参与,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脑梗死急性期综合治疗,给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尼莫地平、胞二磷胆碱等常规药物,达到抗血小板聚集、抗凝的效果,以改善患者脑缺血区的血液循环。

对照组采用卡马西平片(江苏黄河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0638)治疗:卡马西平片100 mg,口服,3 次/d,持续治疗6 个月。观察组采用托吡酯(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20557)治疗:托吡酯片250 mg,口服,1 次/d,持续治疗6 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恶心呕吐、腹泻、眩晕嗜睡、血压升高、肝肾功能异常)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认知功能。参照《神经病学:癫痫和发作性疾病》相关标准评估临床疗效,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患者癫痫发作频率下降程度>75%;有效:患者癫痫发作频率下降程度50%~74%;无效:患者癫痫发作频率未下降,或下降程度不明显。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以MoCA 进行评估[2],共包括视觉与执行功能、命名、注意力、语言、抽象、延迟回忆、定向等7 个维度,总分30 分,划分等级为正常:≥26 分;认知功能障碍:<26 分;如果受教育年限≤12 年则加 1 分。根据生活质量评定量表(GQLI-74)评估生活质量,评估项目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功能等4 个维度,总分100 分,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 对照组显效14 例,有效19 例,无效8 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0.49%;观察组显效18 例,有效21 例,无效2 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5.12%。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00,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认知功能比较 治疗前,对照组MoCA 评分为(18.24±1.16)分,观察组为(17.92±1.24)分;治疗后,对照组MoCA 评分为(22.47±1.56)分,观察组MoCA 评分为(25.78±1.37)分;治疗前,两组MoCA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07,P>0.05);治疗后,两组MoCA 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933、27.236,P<0.05),且观察组的MoC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0.208,P<0.05)。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发生恶心呕吐1 例、腹泻0 例、眩晕嗜睡2 例、血压升高1 例、肝肾功能异常1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20%;观察组发生恶心呕吐0 例,腹泻1 例,眩晕嗜睡1 例,血压升高1 例,肝肾功能异常0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32%。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54,P>0.05)。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治疗前,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为(48.28±2.36)分,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为(48.56±2.33)分;治疗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为(56.39±2.25)分,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为(60.41±2.12)分;治疗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梗死后继发癫痫是脑梗死患者的常见问题,分析其病理机制可知,在脑梗死疾病作用下,梗死病灶对大脑皮质产生间接或直接影响,导致脑水肿、神经细胞代谢紊乱,脑部神经元“异常放电”,从而诱发癫痫症状。有流行病学显示[3],癫痫在我国人群中,发病率可达到0.7%,各个年龄人群均可发病,但是就脑梗死后继发癫痫而言,主要发生于老年脑梗死患者群体。患者脑梗死发作后,正常的神经细胞逐渐变性,梗死病灶周围胶质细胞增加,对大脑局部组织造成刺激,形成瘢痕,继而出现粘连、萎缩、变形,最终形成癫痫病灶,导致癫痫发作。目前,临床上多采用脑电图(EEG)、头颅CT、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技术对脑梗死后继发癫痫进行检查、诊断。因癫痫具有反复发作的特征,故而对癫痫患者的理想治疗目标为完全控制癫痫症状发作。准确的药物治疗,改善癫痫发作症状,并对患者机体产生的副作用较低或没有副作用,是现阶段治疗癫痫的首选方案,可帮助多数脑梗死患者预防癫痫再次发作[4-6]。

本次研究中选用的卡马西平与托吡酯均属于临床治疗癫痫的常用药物,其中,卡马西平在癫痫类疾病中抗惊厥作用显著。结合其药理机制分析,药物经口服后其药效分子可促进钠通道灭活效能提升,限制突触前、后的神经元动作电位的发放,通过抑制兴奋性神经递质在脑神经中的作用,减少其对脑皮质的刺激,对癫痫疾病中的惊厥症状具有明显改善作用。但是,卡马西平的临床应用对药物配伍要求较高,与乙酰氨基酚、碳酸酐酶抑制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等多种药物均存在药物配伍禁忌。托吡酯则属于第2 代广谱抗癫痫药物,是天然单糖基右旋果糖硫化物,可抑制由谷氨酸介导的神经兴奋性,增强γ-氨基丁酸的神经抑制作用,在临床中,可采用单一疗法、辅助疗法应用于癫痫患者中,对强直性痉挛发作、部分性发作等癫痫症状的控制作用良好。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托吡酯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明显提升。结合托吡酯的药理机制进行分析可知,托吡酯经口服后,其药效分子在患者体内发挥选择性,阻断脑梗死患者大脑内部电压依赖的钠通道,将癫痫状态下脑部神经元的持续、反复放电行为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减少其放电频率,抑制其对脑部神经的刺激性。并通过作用于谷氨酸受体,拮抗海人酸/AMPA 性谷氨酸受体,降低经谷氨酸介导的神经兴奋作用,从而提升对癫痫症状的控制成效,并且在临床应用中对其他药物的影响程度不高[7,8]。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00,P<0.05)。治疗后,两组MoC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的MoCA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托吡酯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在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方面改善程度均高于采用卡马西平治疗的对照组患者。考虑原因在于,托吡酯可通过抑制神经兴奋性,对患者的脑神经功能进行保护,降低癫痫病灶对患者视觉与执行功能、命名、注意力、语言、抽象、延迟回忆、定向等认知功能的影响,通过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降低癫痫的临床发作频率,进而提升其生活质量,二者呈相辅相成关系。而托吡酯的药代动力学显示,在小剂量应用下,托吡酯仍可达到较长的半衰期,并经肾脏代谢,口服清除率较高,对患者机体的影响小,可减轻患者服药期间的不适感。此外,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药物的应用均具有安全性。

综上所述,在脑梗死后继发癫痫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托吡酯,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生活质量,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且该药物应用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猜你喜欢
托吡酯癫痫发作
PTGD联合择期LC在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应用
半胱氨或能逆转心脏病发作和中风过程
无创正压通气在慢阻肺急性发作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探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癫痫疗效
玩电脑游戏易引发癫痫吗?
28例确诊原发小儿癫痫症临床分析
托吡酯治疗小儿癫痫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托吡酯联合丙戊酸钠治疗难治性癫痫临床观察
丙戊酸钠缓释片与托吡酯治疗老年癫痫的临床疗效分析
癫痫共患ADHD儿童的生态学执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