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昌燕
(重庆市荣昌中学校,重庆 402460)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长期以来,语文偏重工具性,忽视语文的人文性,漠视学生的情感、思想、文化等体验。结合最新高考改革方案,将试题内容与实际教学相结合,将审美教育与语文阅读相结合,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形成完善的人格。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教材的选文编选建议,特别提到“文质兼美”,明确指出,要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从而“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可见,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阅读文本,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理应在阅读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
古今中外许多美学大师对审美有独特的见解,如席勒对“美育”的理解,柏拉图用美来浸润心灵,使心灵美化;亚里士多德坚持用乐教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对美也有不同见解,他提出“里仁为美”的本质,“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美育境界,“中庸”的美育标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美育教育作用;近代的王国维也提出加强审美教育的理论,孙绍振的《审美阅读十五讲》,朱艳玲《审美与语文教育》,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美学》。这些关于审美教育的理论认识与实践总结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独特的审美视角与方式。
在阅读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摆脱为内容而内容,为形式而形式的语文阅读教学的构建模式,从认知层面上升到审美层面,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作能力”,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推动中学生语文审美能力的发展。
在许多阅读课文中可以融入审美教育,来促进高效阅读。《荷塘月色》中感受荷塘上的月色和月色下的荷塘两者相融合的自然美,《边城(节选)》中淳朴湘西风景美、风俗美、人情美,《窦娥冤》中善良窦娥被黑暗社会吞没的悲剧美,《赤壁赋》中以文为赋的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传统文化美,《琵琶行》中“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琵琶音乐美,《飞向太空的航程》中的中华民族的奋斗美等。通过审美教育,学生获得别样的阅读体会,以促进语文高效阅读。
对语文教师来讲,阅读教学是否高效,基本来自于教师构建的阅读教学内容。阅读教学内容如何构建、怎么构建、构建什么等,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学生产生非常直观的影响。因此,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要想做到语文高效阅读,必须丰富阅读教学内容,提升审美教育的专业理论水平。
改善阅读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阅读教学内容整齐划一、思维定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入审美有利于提升教师对课堂的把控能力,加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审美素质得以提高,并让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审美感知得到全面的发展。
语文教材中的选文文学形式丰富多样,不仅有诗歌、散文,还有小说、戏剧。这些作品本身闪耀着美,针对不同的文学题材,可以设计不同的审美教育,对此,进行了以下探究。
教材中的选文大多适合朗读,因此,语文教师在教读课文时,可以设计形式多样的个性化朗读,尤其是诗歌、散文,让学生通过读来领悟文中的美。
例如窦桂梅老师通过朗读带动学生情感体验,窦老师执教“长成一棵树——我教《秋天的怀念》”时,将内容分为三个主题教学:读出韵味——感受“娘俩”的“好好儿活”;探究“我俩”的“好好儿活”;读出思考——思考“我们”的“好好儿活”。在全程中,窦老师以读为主,用情感来感染学生,让学生体会“好好儿活”的韵味。
荣昌中学的黎中原老师在执教崔颢的《黄鹤楼》时,指导学生品读诗中作者是如何写景抒情的,主要抓住诗中的“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两句中的“空”字。两个“空”字表达的感情有相似、有不同。“空余”中的“空”从空间角度讲此地给人空荡荡的孤独感,只有黄鹤楼,再无其他;“空悠悠”中的“空”是从时间角度讲仙人驾鹤西去,白云等了千百年,仙人也不再归来,是“徒然”的意思。留给读者一种空虚、寂寥、无奈、失望、惆怅的感受。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分析,自然得出作者寄寓诗歌中的感情是思乡和离愁别绪。
有教师在执教了《装在套子里的人》后,让学生充分结合课文内容,发挥想象,为别里科夫画一幅像,要充分体现套中人的特点。学生在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后,将别里科夫画在封闭的瓶子里,画在没有门窗的小房子里,还画在铅笔盒里,更有学生将他画在抽屉里、玻璃球里等。
学生通过绘画提升对语言文字的审美,充分发挥了想象。同样是《使至塞上》,学生也描绘了大漠壮美之景。
教材中的选文内容本就来源于生活,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呈现给读者美的感受。在学习课文时,何不回归生活,在实际生活中再次审美?
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一篇说明文,文章结构极具逻辑性,许多建筑特征学生闻所未闻。如果老师照本宣科,课堂将枯燥无味。有位老教师在执教这篇课文时,课前翻阅了许多建筑书籍,上课时神采飞扬,逸趣横生,不仅讲解书上的建筑特征,还开展“昌州故里周末一日游”活动,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文中的建筑特征。
教材中的选文本身就是一个审美对象,语文高效阅读教学不能仅停留在阅读感悟的层面,通过阅读、感悟、创造来达到高效阅读教学的目的。对此,教师可以开展丰富有趣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文中的美,进而创造美。例如《丑小鸭》可以开展话剧表演活动,学生在表演中代入角色,感悟丑小鸭成长的磨难美。《羚羊木雕》可以开展“羚羊木雕该不该送”的辩论会,围绕论题,审视学生的心理美。八年级上册的新闻单元本就比较枯燥,可以开展采访活动,根据采访写新闻,收集最近的新闻素材,制作报纸,整个过程学生都在创造美。课外和课内的诗歌可以结合起来,开展朗读比赛。《阿长与〈山海经〉》可以表演阿长买《山海经》的经过,体会劳动妇女的善良美。对于逻辑性较强的议论文和说明文,可以开展阅读成果展示活动,整个活动本就在创造美。
语文高效阅读教学的途径有很多,审美教育只是其中之一,对此的探究还比较肤浅,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探索更多提高阅读教学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