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轶男
(吉大高新尚德学校,吉林 长春 130000)
一位教育专家曾说过:“课堂教学蕴藏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以有效地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们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生活。”这位教育学家一句话道出了激活课堂生命力的重要性。尤其对于低年级学生的语言教学,在利用课本资源的前提下激活课堂,让课堂灵动、跳跃起来更是不可忽视的一环。那么,如何能既遵循课本,又在能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实现对知识的有效教授和整合呢?我觉得“课本剧”这一形式的出现能从以下几个方面缓解这一问题,阻止“呆板课堂”的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尚未形成完整意识,缺乏自制力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在有限的时间里,怎样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快速产生兴趣,这一点非常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低年级学生对一节课堂知识的掌握上存在着不稳定、不完整性,这种不稳定和不完整性和这节课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有极大的关系。比如当我教低年级学生识字时,在教授这个字的过程中,如果能找到一个有趣的导入或者切入点,就会发现学生更容易对这个字有深刻的印象。反之亦然,如果对这个字毫无兴趣,在课堂上学生就会有“溜号”“断片”的现象。所以,当教授生字时,我们可以将这个字赋予一个故事,或者为学生呈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或者诠释出孩子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学生的兴趣明显增加了,接受理解能力也成倍增加,在之后的生字小考中,这个字的错误率就大大降低了。这些说明,兴趣能更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的认识、理解力和记忆力,而这些能力的激发直接影响了他们的课堂学习效率。
除了兴趣,体验感也是影响低年级学生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说兴趣是孩子头脑的自主性,那么体验感则是学生身体所掌握的主动权。相比“兴趣”的挖掘,我们更容易直接观察学生的“体验”,所谓“体验”实际上就是孩子的课堂参与度,我们可以将“参与度”量化。比如一节课中,这名学生举了几次手,回答了几次问题,跟老师有几次眼神上的呼应,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些小细节,我们很容易观察出这个孩子这节课的课堂参与度。良好的参与度有助于低年级学生消化和理解课堂知识,在课堂上状态好、课堂参与度高的同学一般不会遗漏老师讲的知识,对于老师讲解的重点和难点会有很好的把握。
无论是兴趣学习还是体验学习,都会帮助低年级学生尽快融入课堂。课本剧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孩子对课堂“零兴趣”或课堂参与度低的问题。课本剧会让学生“活”起来,让课堂“动”起来。这里“活”与“动”的解释不只局限于“活泼”和“生动”两种含义,在“活泼课堂”“生动课堂”之前,我们要先将它们理解为“生活课堂”和“动态课堂”。我认为,先让课堂“生活化”,表现出课堂“动态”的一面,是课堂“活泼”与“生动”的基础。课本剧的完成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活”和“动”的流通,课堂上不再是老师在讲台上走动,而是将“动”的机会转移给学生,让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中有所“行动”,使学生“生活”的气息在教室内流转。然后我们再根据课本内容,在老师引导下,学生自主编排、演绎课本剧,这一编创的过程,就是老师把讲的主动权逐渐转移给学生主动学的过程,当动态的气氛逐渐在课堂上生动起来,课堂才能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这时才是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在课堂上一旦缺乏参与度,很容易变成一节沉闷且无趣的灌输性语文课。久而久之,学生对语言学习会缺少兴趣,表现为语言上不爱表达,心理上不愿意感受,将学生推入一个麻木学习的深渊。那到底怎样在一节课四十分钟的时间里,既保证学生可以掌握课堂的重难点知识,又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参与其中呢?这种让学生“鱼”和“熊掌”兼得的授课方式,是所有从事低年级教育的从业者值得思考的问题。我觉得课本剧的应用,可以说是对老旧教学模式的一种改良,或许可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
在语文课堂上,课本剧的表演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更能激发学生阅读和体会课文的潜在能力。当自己饰演课本剧中角色时,学生会不自觉地投入到课文和角色中。自觉梳理课文脉络,理解课文中所出现的问题,甚至需要走入角色内心,理解课文所处的环境、面临的境况,这一点,对学生心智的培养也尤为重要。语言的魅力在于交流,所以只有将这种语言应用于交际,才能真正发掘出语言的神秘,体会语言的魅力。课本剧的表演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不但可以强化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培养学生创造性使用语言的能力也更有效,它能帮助学生更快速地体会到语言所具有的感情色彩,提升对语言的敏感度,为学生的文学功底打下坚实的基础。
语文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更是一种日常生活必不可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泛实用性的语言工具。目前,传统的国内小学语文课堂缺少灵动性,课堂气氛比较死板。这与语言的本质有相悖之处。“课本剧”在语文课堂上的应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
课本剧的表演形式可以是多样的,比如可以结合音乐、舞蹈或者美术等多种形式,多种形式的课本剧舞台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力。无论是从语言表达、舞台形体、神情控制、情节安排、课本改编等方面,对于低年级学生,都是一种综合素质的培养。以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中《小儿垂钓》为例,“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学生在学习这首诗,了解了它的意思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将这首诗进行改编,想象情景,制作短剧进行表演。通过整合故事、梳理线索、整理问题、设计场景、创造对话等多方面的筹备,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习得了诗的主题思想和内容。而且这种习得已不拘泥于对古诗的背诵和解释,这种习得是一种创造性的理解,是将原有的知识消化后,对理解的知识进行再创造和再整合,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过程。
时代在发展,我更期待以后的课本剧不再局限于课堂,它可以利用各种多媒体软件来辅助教学,让课本剧的形式更具立体性,更加多元化。服装、道具及各种电子软件的应用都可以辅助学生将课本剧演得更加活灵活现。用课本剧作为引导线激活课堂,值得尝试。这种尝试要求老师转变原有课堂教学方式,在可操作的前提下,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完成教学任务。多样的课本剧表演,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可以使学生的语言学习逐步摆脱课堂,真正走出课本,走入生活,达到课堂即生活,生活即课堂的和谐统一。当然这一环节的完成,仅依靠教师的力量是无法全面推动完成的,其需要各个方面人力和资源的共同合作,让语言教育不再仅凭一试卷来评定成绩,而是将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摆在第一位,以中华民族语言魅力在每个学生身上得以传承和发展作为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