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平
(河南濮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化工路小学 河南濮阳 457000)
中国人一直有家国的观念,爱家、爱国,心存家国,立身立德。爱国,更是历代诗人永恒的吟咏主题。爱国教育无论何时都是德育教育的主题。爱国,不仅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信仰,也是做人的最基本道德。
爱国是一种情怀。爱国之情结根植在中华民族的骨子里,从历代诗人永恒的吟咏中,可窥一斑。戴叔伦: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陆游《病起怀》: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林则徐在古城西安与妻子离别赴伊犁时,满腔愤怒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诗人徐锡麟: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爱国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情怀,当祖国处于危难,知识分子拍案而起,弃笔从戎,从此金戈铁马驰骋沙场,亦是一种人生豪迈,也是完成历史赋予的人生使命。翻开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画卷,“儒将”之名一行行跳入眼帘,数不胜数,哪一位身经百战的风雅儒将,身上流淌的不是爱国的热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传承,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传承,我们应当传承下去,把这种情怀幻化成对祖国满腔热情的文字,写进小学生学习的文本,从小学生培养,从娃娃抓起,传承爱国情怀。
爱国是一种信仰,是国家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千里之提溃于蚁穴。上世纪九十年代苏联解体就是信仰缺失的前车之鉴。泱泱约二万多平方公里之大国突然解体,纵然有其固有历史原因,但首先出现裂痕的是人们的信仰。
回顾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前苏联随着“历史热”的深入和“禁区”的不断被打破,某些刊物有针对性地解密特定历史事件,割裂事情发生时的横向联系,恶意解读事件以达到丑化领袖之目的,否定民族英雄以达到否定民族历史的目的。而后,前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和马克思主义本身也遭到置疑。人们开始失去了方向、丧失信仰,各种思潮泛滥,使人无所适从,全民族陷入一种错误的判断,否定一切,期盼一瞬间进入西方自由世界,让自由世界解决前苏联出现的一切问题。打开一本当时的笑话集,可以读到这样的内容:“一辆美国汽车停在莫斯科,车身下的泥浆中躺着几位正在扎轮胎的俄罗斯人。问:你们在那里干什么?答:我们想吸一些来自美国的自由空气。”这一幕和留美大学生宣讲的美国的空气都是甜美的何其相似。
前苏联否定领袖、否定历史其实就是否定爱国,这种信仰危机最终导致国家之解体。如今,再谈我国德育教育的问题,一言以蔽之,在全国范围内,从小学生抓起,倡导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课堂教学,融入课文范本纳入课堂教学体系。总结出一套成熟的教学经验、方法,推而广之,爱国教育,从娃娃抓起,爱国是一种信仰,根植在中华儿女的心怀里、血脉中。
为什么要从小学课堂抓起爱国主义教育呢?前苏联解体给我们以启示,也给我们敲响警钟。
前苏共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以重新评价历史为名,否定苏共,否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否定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导致了社会思想混乱,为从思想上瓦解苏共和苏联打开了历史之门。
苏联解体后,叶利钦摇身一变出任俄罗斯总统,全面否定苏联社会主义历史,宣布“由一种意识形态占垄断地位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在教育领域推行“非政治化”“非意识形态化”。俄罗斯历史研究和教学领域混乱不堪。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俄罗斯教育部推出了一项过渡时期的历史教育战略,提出:废除人文学科教学的统一的国家意识形态的垄断,实现研究历史概念方法的多样性,更新历史教育内容,为教学体系编纂新一代的教科书。之后“去苏联化”“去苏共化”“否定社会主义”的历史书籍泛滥,否定历史、自我抹黑的教材大行其道。美国的索罗斯基金会也趁机给前苏联各国出资,赞助撰写符合西方口味的教科书去占领学校讲堂。西方的民主武装了前苏联广大青年的头脑,但是,却把经济衰败、社会倒退的现实摆在了前苏联人民的饭桌上,当国将不国、民不聊生之时,前苏联人民才明白西方民主的真正含义。但,为时已晚。
前车之鉴,后车之师。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刻,总有自不量力者,伸出挡车之臂。对中华民族之崛起,指三道四、刻意黑化,在这种时刻,爱国主义教育尤为重要。从娃娃做起,把五千年爱国文化解读到祖国大大小小的校园里,解读到教学课堂上,爱国的根只有深植在学校课堂上,才能随着学生的成长,慢慢绽放出爱国的思潮、爱国行为、国家利益至上的绚丽花朵。
家就是国,国就是家。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发出的爱国强音,我们应当传承下去,这是每一位爱国者义不容辞的义务,为祖国,为民族,为我们的后世子子孙孙。
爱国,是一种情怀,也是一种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