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咏煌
对于急危重症患者在入院前需进行急救护理,在患者发病初期进行及时有效的救治可挽救患者生命,为院内治疗争取时间和条件,从而有效降低伤残率与病死率。急救时需判断患者意识状态,保障呼吸道通畅是必要条件,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从而减轻痛苦[1]。但院前急救具有社会性及随机性特点,病情较为多样化,发生时间、地点未知,且患者急性发作时需紧急处理,此外患者及家属等在现场的心理情绪多较急躁等,多种因素导致院前急救具有艰难性,因此采取有效的院前急救方式至关重要[2,3]。本研究旨在探讨胸痛脑卒中院前一体化救治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 年6 月~2020 年1 月本院急诊科30 例胸痛患者和30 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胸痛患者中均为首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者;排除既往有介入史者,排除院前死亡者、肝肾功能严重衰竭者。其中男18 例,女12 例;年龄33~75 岁,平均年龄(51.36±14.12)岁;发病至120 急救中心接到呼救电话时间为5~40 min,平均(15.12±11.25)min。脑卒中患者中排除院前死亡者,排除严重并发症者;其中男16 例,女14 例;年龄42~76 岁,平均年龄(54.61±13.45)岁;发病至120 急救中心接到呼救电话时间为5~35 min,平均(14.25±10.22)min;其中缺血性脑卒中18 例,出血性脑卒中12 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实行院前一体化救治模式,具体如下。
1.2.1 胸痛 ①救治模式架构:依据120 急救车、院内视频监控等信息系统可及时了解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同步院前急救、急救中心、相关科室的工作共同开展。相关转运医生和护士需经过专业培训,了解严重胸痛疾病知识(如急性心肌梗死等),并具备术前相关知识。②院前急救:120 出诊医生达到现场后需建立人工通道,给予吸氧治疗;同时与胸痛中心相关人员进行沟通,完成18 导联心电图检查,并上传相关数据,为具体治疗提供相关资料;③转运:院内胸痛中心人员需要全程监测视频,与出诊医生及护士进行沟通,了解心电监护信息;随行人员需填写患者基本信息,便于院内医生进行接收;若考虑急性心肌梗死,在胸痛中心医生指导下现场服用相关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瑞舒伐他汀钙等)治疗,并确定相关治疗方案。④院内救治:患者到达院内后开启绿色通道,在5 min 内准备好床位,立即安排胸痛冠心病验血(心肌酶谱等),并联系心血管医生安排冠状动脉造影介入治疗;同时院内外医生进行相关资料对接。患者在治疗后需进行24 h 密切监测,若出现异常及时进行有效干预。
1.2.2 脑卒中 ①救治模式架构:建立院内卒中中心直接指导一体化救治模式,相关急救医护人员需经过专业培训,了解卒中基本救治知识,司机了解最短驾驶路线等。②急救过程:a.指导:医院急诊中心接到求救电话后在3 min 内出车,并与现场人员保持沟通,指导其做一些简单的急救处理,如昏迷患者平卧位,切勿拉扯、频繁移动患者;帮助患者排出口腔分泌物预防误吸或窒息,解开领带、纽扣等;若患者清醒,安抚其情绪;b.具体流程:出诊医生到达现场后,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进行初步判断,对病情进行评估,并做出准确及时的处理。如出现呼吸、心跳骤停,立即进行心肺复苏;脑卒中中心值班人员指示出诊医生做好术前检查,采集血标本、测血糖,建立静脉通路,进行持续心电监护,给予低流量吸氧治疗,氧饱和度需>94%等;同时与卒中小组人员进行沟通,告知患者病情程度、提供相关资料;出诊医生告知家属卒中基本知识、治疗方式,并填写相关表单。③治疗:卒中中心根据视频监控全程追踪、记录患者具体情况,在接到急救电话后就立即启动卒中急救流程;当患者达到医院后,立即开启绿色通道,与卒中中心人员进行相关交接,在5 min 内准备好床位,安排CT 检查后进行溶栓或介入治疗,再次告知家属相关风险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在治疗后,需全程关注其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及病情变化,护理人员需及时向医生进行相关病情汇报,若出现异常及时进行有效干预。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记录脑卒中、胸痛患者接受诊疗时间及预后情况。其中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采用NIHSS 进行评价,NIHSS 总分42 分,分值越高表示神经缺损越严重。胸痛患者满意度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表(该问卷Cronbach’sα 系数为0.86,重测效度为0.88)进行评定,包括急救时间、急救措施、治疗方式等内容,总分100 分,评分>80 分即为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t 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脑卒中患者接受诊疗时间及预后情况 脑卒中患者诊断时间为(8.12±2.25)min;手术持续时间为(97.12±10.58)min;治疗后出现2 例(6.67%)致残,无死亡。患者治疗后NIHSS 为(3.12±1.05)分,低于入院前的(16.15±3.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723,P=0.000<0.05)。
2.2 胸痛患者接受诊疗时间及预后情况 胸痛患者诊断时间为(5.12±2.25)min;导管室与病区交接时间为(6.12±3.11)min;治疗后无死亡;患者的满意度为93.33%(28/30)。
目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临床救治路径仍存在明显不足,如:救治时间延误较长;诊断流程不规范;大部分治疗时未根据病情采取有效的治疗方式,且部分高危患者未接受介入治疗;临床预后较差,患者心力衰竭发生率较高[4,5]。据统计,脑卒中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第一位的死亡原因,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70%~80%,而缺血性脑卒中一般在发病4.5 h 内需按照适应证与禁忌证严格筛选后尽快给予溶栓治疗,对于发病时间4.5~6.0 h 内可考虑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但院前延误常导致患者无法在时间窗内开展溶栓治疗[6,7],因此开展有效的急救模式对患者的治疗方式选择,提高生存率至关重要。
院外急救原则是使患者脱离危险区,先救命后治病,争分夺秒的抢救患者生命,同时在途中进行监护并做好记录,便于院内进行相关救治[8]。急诊医疗体系的建立主要采用院前一体化救治模式,可有效缩短救治时间,提高患者的生存率[9]。一体化救治模式主要包括:①多个学科组合作与分工:在整个急救中,包括急救科、胸痛脑卒中中心、放射科、影像科、检验科等,各科室相关人员进行合理的分工与合作,将急救工作流程规范化。出诊医生及相关护士人员与报警人员进行联系,了解基本情况,指导相关急救知识,到达后根据病情进行相关急救,在运转过程中与院内相关人员进行沟通,在其指导下进行相关术前检查及治疗;胸痛脑卒中中心救治人员在接到报警电话后开展相关救治流程,通过视频监控了解基本情况,指导出诊医生开展相关术前救治,并立即做好相关系统工作;②技能培训:培训对象主要包括院前急救人员及相关科室的护理人员,对急救护士进行专业的疾病知识、救治措施指导;护理人员需进行相关考核,熟悉救治过程;③优化急救流程:转运途中通过视频监控患者病情,进行相关的术前检查与治疗,根据心电图等相关资料在患者到达医院后无缝对接,胸痛冠心病患者立即验血,心血管医生安排冠状动脉造影介入治疗;脑卒中患者安排CT 检查后溶栓或介入治疗;④明确责任:各科各部门需明确各自责任,需定人、定时、定岗、定位的完成急救,在整个救治过程中发挥团队精神,缩短救治时间;⑤规范流程:所有人员需熟悉整个流程的工作,救治过程无缝对接,所有人员需进行定期考核,进一步完善救治流程。本研究结果显示,脑卒中患者诊断时间为(8.12±2.25)min;手术持续时间为(97.12±10.58)min;治疗后出现2 例(6.67%)致残,无死亡;患者治疗后NIHSS 为(3.12±1.05)分,低于入院前的(16.15±3.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723,P=0.000<0.05)。胸痛患者诊断时间为(5.12±2.25)min;导管室与病区交接时间为(6.12±3.11)min;治疗后无死亡;患者的满意度为93.33%(28/30)。
综上所述,院前一体化救治模式可缩短胸痛脑卒中患者诊断及院内治疗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预后较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