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研究进展

2020-01-10 09:06陈振东张洪涛
中医研究 2020年11期
关键词:流病反流西药

安 彬,陈振东,张洪涛

(1.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30; 2.甘肃省中医院,甘肃 兰州730050)

胃食管反流病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对食管黏膜、口腔或肺部造成损伤的一种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该病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胃内烧灼感、反酸、咽喉不适等典型症状。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没有明确的病因,各专家公认的有3种——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减弱、食管酸廓清功能障碍、胃肠排空延缓等消化道动力障碍[1]。临床通过给予患者质子泵抑制剂(PPI)、胃黏膜保护剂或促胃排空药来抑制酸反流;但有其局限性,长期使用不能有效缓解反流,还存在一定的安全性问题[2]。随着发病率的逐年增高,本病成为最常见的胃肠道疾病之一[3],但无明显男女差异[4]。西医治疗短期疗效较好,但易复发,长期使用又会产生一系列副作用,致使中西医结合治疗或单纯中医治疗的方式不断地出现。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发现:针刺在胃食管反流病中有较好的疗效。现将针刺治疗胃食管反流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针刺疗法

1.1 普通针刺疗法

针刺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通过针刺与疾病相关的穴位,经过复杂的神经传导,调控化学、内分泌、体液、自身免疫等生理病理机制产生临床疗效[5]。现代实验针灸研究[6]证明:在胃食管反流性疾病中,针刺的调节主要在于对下食管括约肌压力的双向良性调节,可以增加下食管括约肌的压力,提升抗反流的能力,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黄雪等[7]将60例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针刺组在督脉背段T3~12棘突下进行针刺,西药组口服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结果治疗后显示:针刺组、西药组愈显率分别为60.0%、26.7%,针刺治疗效果优于口服西药。此表明:在神经解剖中,针刺胃的相应脊髓神经节段,通过内脏和躯体反射这一通路,可以治疗疾病。张冀等[8]将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奥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组。针刺组分为2组:第1组针刺中脘、太冲、合谷,第2组针刺膻中、足三里、内关。治疗结果示:针刺组疗效优于药物组(P<0.05)。周璇等[9]在针刺夹脊穴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疗效观察中,将患者分为夹脊穴组和常规取穴组,夹脊穴组针刺T5~10段夹脊穴, 常规取穴组针刺主穴为足三里、中脘、内关,连续治疗10次,结果夹脊穴组的有效率为86.7%, 常规取穴组为83.3%。2个月后随访,夹脊穴组的复发率有低于常规取穴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高璐佼等[10]在针刺特定部位——督脉背段(T3~9棘突下)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研究中,将患者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针刺组隔日1次,每周3次,共治疗8周;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每次20 mg,1 d 2次,共治疗8周。治疗后结果显示:针刺组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优于西药组。

有研究[11]表明:针刺不同的组穴对脑中枢有不同的调节作用,临床疗效也有差异,因此部分研究倾向于寻求针刺不同组穴时的疗效观察,以期通过最佳组穴方案获得最优疗效。梁波等[12]将54例GERD患者分为俞募配穴组和募合配穴组,俞募配穴组选取中脘、胃俞、内关、天突为主穴,募合配穴组选取中脘、足三里、内关、天突为主穴,肝胃不和证加行间穴,脾胃湿热证加内庭穴,结果两组疗效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俞募配穴起效时间快(P<0.05)。杨志军等[13]采用2种不同针刺组穴方案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近期疗效、负面情绪及睡眠质量进行临床研究,分别为募合(A组)和俞募(B组)针刺组穴,A组选穴为中脘、足三里、内关及天突,B组选穴为中脘、胃俞、内关及天突,结果俞募针刺组在有效缓解临床症状、调节情绪及改善睡眠方面疗效更为突出。由此可知,在选穴中不但要选取与胃有关的穴位,而且要选取俞募配穴,并在组穴时以降逆胃气、调畅中焦气机为主,可以明显减轻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症状,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现代研究[14]证明:针刺胃俞募穴可能通过激活海马神经元、上调海马区NR2A、下调NR1及NR2B水平实现对胃肠运动功能的调节。

1.2 以“调气”为主的针刺疗法

古代医家根据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表现,将其归属于“反胃”“食管瘅”“噎隔”等范畴[15],主要病机为脏腑气机失调,气的升降出入失常;病位在胃和食管,与肝、脾、肺密切相关;病因为情志不遂、饮食不节、素体肝胆病、久病体虚等,诸多因素引起中焦气机逆乱、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病[16];治疗重在“调气”。中医学脾胃病理论发展的核心是脾胃升降理论的发展,“脾胃内伤百病由生”。脾脏居人体之中, 为气机上下升降之枢[17]。对于胃食管反流病治疗应以调节脾胃肝胆之气为主,气机调畅,气血合和,疾病则渐愈。中医药疗法在“调气”理论中不断发展,随着对针刺方法的探索创新,针对胃食管反流病,在选穴或针刺手法上将“调气”理论深入运用。如:张文艳等[18]总结通督导气法在胃食管反流病治疗中的经验,以导气而调气,将通督导气针刺手法和整脊疗法相结合,导气针法指针徐进徐出, 使针感沿督脉向上传导,通过调节自主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等,明显缓解临床症状。吴彤等[19]通过研究古文献,结合现在病理生理研究,在临床实践中经过大量的试验和筛选,总结出以太冲、三阴交、足三里、中脘、胃俞诸穴为主穴的方法,起到了疏肝理气、和降胃气的作用。李赛赛等[20]遵循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对腑之下合穴行迎随补泻手法以调理气机,将62例本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肠溶片,观察组针刺双侧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阳陵泉、委中、委阳,其中阳明经穴用补法,胆经穴用泻法,膀胱经穴辨证选用补泻手法,均治疗4周,结果观察组疗效较好。孙梦娟等[21]将61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34例和对照组27例,针刺组采用迎随补泻法针刺下合穴(双侧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阳陵泉、委中、委阳),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肠溶片口服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7.1%,对照组有效率为85.2%。因此,通调六腑之气,使六腑气机调达、胃气和降,则人体运化功能正常,临床症状可明显缓解。

1.3 针、灸、推拿相结合疗法

单纯针刺治疗本病有疗效,但是目前对治疗机制未进行明确说明。一些报道表明:针刺可能通过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调节,增加食管下括约肌张力,促进胃肠蠕动,减少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以此达到治疗效果[22]。部分研究报道:如果同时配合艾灸或推拿,或进行复合针刺,可产生协同效应。汤丽群等[23]在针刺基础上配合整脊疗法,与单纯针刺进行对比,治疗后,两组Gerd Q和Gerd-HRQL评分均降低,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李永红等[24]在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研究中,治疗组给予火针配合针刺,对照组给予普通针刺,结果治疗后,火针配合针刺疗效优于单纯针刺。王莹等[25]在随机对照研究中,对照组分为热敏灸和针刺治疗组,观察组采用针刺配合热敏灸治疗,结果观察组在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更优。王华兰等[26]在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中,治疗组采用二式三法(推拿手法)配合重灸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推拿手法,治疗后,结果复合治疗方法优于单纯推拿治疗。

2 针药结合疗法

针药结合疗法指针刺与中药或西药结合的方法。相关研究[27]结果表明:针药结合的协同效应可能是针刺影响药物在体内转化过程,针刺某些特定穴可以加快药物吸收,增加血药浓度。李华岳等[28]设疏肝利胆和胃中药对照组,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针刺督脉背段,经相关评分测定,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朱志强等[29]在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观察中,治疗组给予针刺和中药治疗,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和莫沙必利分散片治疗,治疗8周后,针药组有效率为95.7%,西药组有效率为82.6%。马彩虹等[30]在研究中给予对照组埃索美拉唑和莫沙必利和果胶铋治疗, 治疗组则在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氟哌噻吡差利曲平联合针刺治疗, 结果治疗后联合疗法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韩宇斌[31]在小柴胡降逆汤联合针刺治疗胃食管反流随机平行对照研究中,根据数据统计结果得出,以小柴胡降逆汤联合针刺为主的治疗组疗效优于以埃索美拉唑镁主的对照组。李宗伟[32]在疏肝调气针刺法联合西药莫沙必利片、奥美拉唑肠溶片的临床研究中得出针刺联合西药疗效更优的结论。通过查阅以上诸多文献可知,针刺或中药或西药的联合治疗临床效果更为显著。

3 小 结

经过近10年的文献查阅,可得知针刺以疏肝健脾、和胃降逆为理论依据,通过穴位配伍和手法的不同,或者在单纯针刺的基础上结合西药、中药等治疗方案,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尤其是近些年来出现的“针刺督脉背段”以“调气”为主的一些理念为本病的治疗注入了新的思路,本病的治疗不再以简单的穴位配伍为主,并且将“俞募配穴法”与新的思路相融合,为针刺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提供了新的可供参考的理论依据。但因其针刺的手法、选穴、刺激强度等以医者的主观性为主,其具有差异性,治疗效果也有差异,因此在治疗中出现个体有余、群体不足的现象,致使针刺对本病的治疗未得到较为广泛的临床推广。此外,本病与心理因素息息相关[33]。在以后的临床研究中,需要以古医籍中的理论为基础,着重研究针刺相关主穴的机制,配合对情绪调节的穴位,并逐渐进行量化,以期将针刺对本病的治疗不仅仅局限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使针刺疗法以较为的完善机制与西医治疗方案相结合,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同时,减少西药治疗的不良反应,同时缓解患者的心理因素,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流病反流西药
是不是中药的不良反应比西药少?
基于PLC-DAG-PKC信号通路探讨背俞指针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的影响
疏肝和胃方合左金丸加减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及对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
消化内科门诊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分析
含金属离子的中药与西药联用注意事项
健康个案管理模式干预老年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研究
“三焦竭部”理论在咽喉反流性疾病中的应用
西药和中成药的配伍使用致不良反应分析
观察当归四逆汤联合西药治疗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
非酸反流引起胃食管反流烧心症状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