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五四精神的价值内涵及传承路径

2020-01-10 08:51艾楚君谈传生焦浩源
关键词:五四运动精神时代

艾楚君,谈传生,焦浩源

五四运动铸就的精神丰碑巍然屹立于我国历史的时空坐标之中,所创造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熔铸于民族的血脉,凝聚起中华民族砥砺前行的磅礴力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青春理想、青春活力、青春奋斗、青春责任生动地诠释着中国精神与中国力量。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14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新时代需要 “加强对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的研究,加强对五四精神时代价值的研究”[1]。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寄语新时代青年时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新时代是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新时代中国青年处于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和实现中国梦的最好年华,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和使命担当的人生际遇。深刻认识五四精神的本质特征,把握新时代五四精神的价值内涵和时代要求,探索新时代青年发扬传承五四精神的实践路径,对于把握好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机遇和挑战,培养面对困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问题敢于挺身而出的担当精神,完成好 “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五四精神本质特征的新维度

社会运动是社会物质力量和精神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发展中矛盾运动、里程碑的历史事件作为一种社会力量的存在,往往孕育出强大的精神并赋予推动社会的强大动能。恩格斯曾指出:“只要进一步发挥我们的唯物主义论点,并且把它运用于现时代,一个强大的、一切时代中最强大的革命远景就会立即展现在我们面前。”[2](P38)五四运动及其孕育创造且不断被丰富、拓展和践履的五四精神印证着这一唯物史观。

对五四精神本质特征的认知是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中国近代教育家罗家伦 (1897—1969年)最早把五四精神总结为 “学生牺牲的精神、社会制裁的精神和民族自决精神”[3]。之后,仲九、梁启超、郭绍虞、顾诚吾、瞿世英等人先后阐释五四运动及精神的文化内涵并将其置于新文化运动中加以考察,开启了对五四精神内涵的认知转换。从周策纵提出 “思想界的自由发展”,到马寅初提出 “五四的革命精神”,再到曹锦清提出 “五四启蒙的精神”等,五四精神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不同时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需要不断丰富和拓展,并最终形成共识,即五四运动创造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4]。至今,不同学科视域下的学理探究仍然还在从不同的研究视野、学术立场对五四精神的内涵进行多维度、全方位的解读与阐释。事实上也只有对五四精神进行不断的时代化解读、拓展和丰富,才能使五四精神焕发出真理的光辉、绽放出精神的魅力、凝聚起磅礴的力量。

关于五四精神的学理阐释,有一个基本的理论支撑和价值立场,就是要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立足于近代以来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兴起的历史条件,运用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抓住青年本质,反映民族精神,揭示中国社会发展大势,凝聚社会共识,推动社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运动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用 “三个伟大”对五四运动的性质和历史意义进行阐释,即五四运动 “高举起爱国主义伟大旗帜”“激发了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伟大觉醒”“培育了永久奋斗的伟大传统”。以此作为认识维度,探究五四精神的本质特征,对认知新时代五四精神的价值内涵、时代要求及当代意义具有新的启迪。

(一)恒久坚毅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马克思看来,共性与个性、内因与外因、偶然与必然的辩证法是分析复杂事物结构和追寻事物特殊性依据的科学方法。“五四运动时期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是以进步的科学与民主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是经过民主与科学启蒙后所体现的理性爱国。”[5]五四运动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为追求民族独立和民族复兴而进行救亡图存的必然结果,触及了两个根本性问题,一是对外在反帝问题上强调和誓保 “国权”,二是对内在反封建主义问题上强调和争取民主;并以自觉的行为彰显爱国主义,以思想的启蒙唤醒民主意识,这在以往的历次革命运动中是不曾出现的。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从宏观史学视野来看,是一群爱国青年面对外敌入侵、内政无能,国家山河破碎、民族生死存亡而奋不顾身,进而唤醒和团结起全国各族民众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而奋起抗争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中的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以强烈的家国情怀和深厚的爱国精神唤醒、激励和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广泛参与。因此,五四运动孕育的爱国主义精神始终是五四精神的逻辑主线和理论支点。

“五四运动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生动体现。”[6]爱国主义精神的实践逻辑是恒久坚毅地使之与具体的社会实践密切结合起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不断传承、赓续和升华五四精神的价值内涵,使爱国主义成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精神动能。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艰苦卓绝地进行了反帝反军阀的国民大革命,创造了万里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气吞山河的伟大壮举,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建立后,爱国主义精神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在百废待兴的基础上开始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同时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了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北境抗苏等一系列捍卫主权、保家卫国斗争。改革开放以后,广大青年和全国人民一道,将爱国主义精神转化为积极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际行动,并凝聚起广大青年的思想共识和磅礴力量,谱写了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党中央统筹推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境界;取得了一系列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顺应了民意,集结了民智,凝聚了民心,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新时代中国青年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有着强烈的爱国之情、蓬勃的爱国之志和坚定的报国之行。

(二)积极追求真理和进步的精神

五四运动这场具有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思想启蒙运动发轫于新文化运动,又发展了新文化运动。在马克思看来,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在其进程中的历史兴衰主要看它是否 “从现实的生活胚芽出发”和是否做到 “当代的历史同时代人”。中国的先进分子和知识青年从民族生死存亡的现实出发,争做与时代共同激荡的人,革命思想不断觉醒,理论自觉不断飞跃,把救亡图存的直观开始投向社会主义时代洪流,并在此后的革命运动中不断取得胜利进而影响着近现代中国的社会进步和历史进程。从深层文化结构来看,其根本主线就是积极追求真理、追求社会全面进步。所以,五四运动的 “丰富精神遗产中,除了爱国主义,还有追求进步、民主、科学的思想启蒙精神”[7]。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内忧外患中致使民族尊严受损、国家主权受辱、人民利益受侵,但中国人民从来没有放弃过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进行的探索、抗争和奋斗。鸦片战争后,以魏源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提出 “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实现国富兵强的目的。农民阶级代表发动的太平天国运动,因其局限性最终失败,但这是中国人民寻求社会大同的早期探索。曾国藩、李鸿章等发起的洋务运动,试图通过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志士,试图引进西方政治伦理制度,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孙中山提出 “振兴中华”的口号。这个艰难探索过程的基本逻辑就是向西方学习,引进先进技术、民主思想和进步制度,对中国社会进行改良和改造。尽管由于没有找到先进思想的指导,没有找到适合中国社会实际的革命道路,最终都难逃失败的命运。但这一基本逻辑使得追求真理和进步逐渐成为国人的思想共识,正是客观的社会运动改造着主观的民众心理结构,追求真理和进步精神成为了从鸦片战争以来到孙中山提出 “振兴中华”这一历史进程中国民的精神意识,并为五四运动的发生提供了积极的思想准备。

五四运动之前,受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启蒙思想、社会改良思想等各种思想、各种思潮、各种学术竞相出现,但其理论渊源、现实基础、时代背景以及实践方式等存在较大的差异。五四运动促进了新思想新文化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也使得一大批先进青年开始从各种社会思想、思潮和政治主张中用新的眼光和视角看待西方社会的流弊、看待中国和世界。他们自然从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胜利的十月革命中,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看到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复兴的前途和希望,从而自觉接受和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阶级的结合,使社会主义思想、民主和科学思想成为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因此,五四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和新文化运动,孕育并创造了追求真理和进步的伟大精神。

积极追求真理和进步的精神始终体现在传承五四精神的实践逻辑之中,始终贯穿于解读五四精神的理论认知之中。近代以来,以民主思想和科学技术来探究真理、追求进步的观念逐渐取代封建思想和历史循环论,成为新的民族共识,五四运动将这一思想观念升华到了国人的精神层面。抵御外敌入侵,铲除封建势力,结束军阀割据,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本质上就是捍卫尊严、追求真理的过程,促进了包括青年在内的中国人民民主思想的觉醒和以科学推动进步的追求。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弘扬五四传统和追求进步的精神,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确定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际上也是用正义和真理维护主权,以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为指导,建立先进的社会制度,用先进生产力促进生产关系的发展。这一过程中,广大青年积极投身保家卫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1978年,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促进了思想的大解放,从而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宏图伟业,广大青年突破思想的禁锢,以实践为真理标准,立时代潮流,掌握先进技术,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的洪流之中。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行动激发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伟大觉醒。”[4]深刻揭示了五四运动对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深远影响,释放出五四精神的当代价值。追求真理和进步的精神成为包括青年在内的社会民众的思想共识和行动指南,也激励着 “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新时代中国青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4]。

(三)不畏险阻的奋斗精神

奋斗是中华民族的基因血脉,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五四运动培育了这一传统,铸就了奋斗精神。纵观历史,晚清以降,外患是外敌入侵、列强纷争,内忧是思想保守、技术落后。以致于谭嗣同发出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的悲叹。但自立自强、不屈于外敌、不服于掠侵,敢于抗争、勇于奋斗的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停止救亡图存的探索和斗争。在捍卫民族尊严、追求民族独立的艰难历程中,各个社会阶层基于不同的阶级立场,以不同的主张进行了不懈的奋斗;涌现出了一批彪炳史册的民族英雄,也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赴汤蹈火、共赴国难的爱国将士和广大民众,他们进行着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抗争和奋斗。近代以来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延续和演绎了中华民族固有的、内在的奋斗传统和斗争精神。五四运动体现出中国民众伟大的力量和斗争精神,并构筑起永久奋斗的光荣传统。这一运动也是近代以来,不同社会阶层为实现民族独立、进行社会变革而不懈奋斗的历史延续和生动写照。因此,五四运动创造了伟大的永久奋斗精神。

奋斗是主体性哲学的概念,是人类实践的最高形式,是深化一切社会关系和思想意识产生的动力。无论社会多么复杂和任务多么艰难,奋斗都是自己占有对象的 “永恒必然性”,都是自己占有自己方式的革命。不畏险阻的奋斗精神铭刻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不懈奋斗史;每一页都充满着艰辛、写满着奋斗,并积淀和表征为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党的精神谱系。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到历次反围剿的胜利,从土地革命到红军长征,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艰苦奋斗逐渐成为党的优良传统。新中国建立后,在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基础上,面对落后的经济文化和西方帝国主义的封锁,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艰苦奋斗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改革开放的帷幕,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党和人民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和品格,积极应对各种风险与挑战,以改革永无止境、奋斗未有穷期的精神风貌,翻过新的 “雪山”“草地”,闯过新的 “娄山关”“腊子口”。进入新时代,要打好三大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会经历许多艰难险阻,面临更加繁重艰巨的任务,需要传承五四精神,永葆奋斗精神。新时代青年出生和成长于改革开放以后,享受着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缺乏民族存亡危急的历史体悟,普遍缺乏对社会的深刻认识;没有经历过艰难困苦的奋斗;个体意识强,容易从自我出发看待问题。因此,更需要将奋斗精神内化为青年的意志品格,外化为青年的实际行动,使得新时代青年 “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前进姿态,同亿万人民一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奋勇搏击”[8]。

二、新时代五四精神的价值内涵和时代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每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与青年代表座谈、发表主题讲话、给青年群体书信,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弘扬五四精神,并对当代青年成长成才提出了系列具体要求和殷切希望。弘扬五四精神,就必须精准把握新时代五四精神的价值内涵和时代要求。对五四运动常规性的纪念其在本质上是对五四精神的不断丰富和拓展,不同的历史时期基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不同的客观实际,五四精神也往往被赋予不同的时代内涵和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每逢五四青年节都会对青年提出的系列希望和要求,尤其是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提出了 “六点希望”,这为把握新时代五四精神的价值内涵和时代要求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坚定的理想信念

这是新时代五四精神的鲜活灵魂。五四运动中的先锋和主体力量是一大批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他们不顾个人安危、不惧暴力镇压,走上街头、高呼口号,以此来唤醒民众觉醒,凝聚民众力量,试图改变外忧内患现状,寻求民族的独立,就在于他们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定的理想信念凝聚起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建功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理想信念教育,多次强调 “革命理想高于天”,将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治国理政的旗帜、凝聚社会共识的武器、民族奋力前行的导向。作为精神意识范畴的理想信念,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对主客体都具有强大改造力量的活的灵魂。坚定的理想信念是精神之 “钙”、动力之源,是青年实现人生目标和成就事业的精神支柱,体现着青年的精气神,表征着青年的思想灵魂,决定着青年的人生航向。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指出 “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4]。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新时代青年安身立命、行稳致远的精神引擎。传承五四精神 “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6]。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为青年的成长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但也要看到,当前,“两个大局”同步交织激荡,“三期叠加”影响持续加深,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这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人们的思想共识、价值立场,并导致社会思想认识的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多元化。而青年正处于心智的完善期、价值的塑造期、思想的成熟期,青年的人生目标、事业追求、职业选择等都会呈现差异性和多元性。因此,必须用理想信念凝聚民族意志、激发中国力量;用理想信念统一和凝聚当代青年的思想共识,使他们将 “小我”融入祖国和人民的 “大我”之中,树立起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才能让绚丽的青春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绽放耀眼光芒。

(二)深厚的爱国情怀

这是新时代五四精神的价值内核。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和最重要的精神财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每一页都绽放着爱国主义的光芒;近现代以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和方案,为了实现国家的独立、繁荣和昌盛,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之歌。爱国情怀始终是五四精神的核心,恒久坚毅、历久弥新。

五四精神是夯实 “四个自信”的重要源泉[6],五四精神坚定了新时代青年的爱国情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统揽内政外交,向正历经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发出了洪亮的中国声音,提出了睿智的中国方案,彰显了强大的中国力量。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战役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彰显。我国的高速发展和巨大成就令别有用心的西方国家惊惶不安,西方敌对势力企图对我国进行 “分化”“西化”和政权颠覆的企图从来没有停歇,对青年一代的争夺从来没有停止。新时代青年必须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把坚定的爱国情怀和爱国报国的热情斗志投入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中。

(三)过硬的知识本领

这是新时代五四精神的基本要求。人类社会的全部实践活动,一方面是在改造客观世界中使外在对象契合主体的需求,另一方面是使主体获得实践经验并在不断的总结中完善和掌握本领。但是,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这一实践并不断进步中,需要主体具备过硬的本领。理想信念之 “魂”、热爱祖国之 “情”、追求进步之 “行”必须附于知识本领之 “体”,方可超越自我、不断进步;在追求进步中只有掌握扎实的学识和过硬的本领方可实现目标、成就事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一个重要的保障就在于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不断练就本领并积极投身改革实践。

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背景下,量子力学、引力波、人工智能、5G技术、大数据、区块链等等,使得新业态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层出不穷,社会分工愈发精细,这为当代青年施展才华提供了舞台,为当代青年建功立业搭建了平台,但也对当代青年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专业技能、劳动能力等本领提出了新要求,需要当代青年追求真理、追求进步,具备硬核的技术和过硬的本领。因此,新时代中国青年必须在追求卓越、追求进步中求得真学问、练就真本领,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具有深厚的学识基础、精湛的专业技能、完备的知识储备以及良好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四)强烈的使命担当

这是新时代五四精神的行为表征。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肩负时代使命,在恢弘的历史图景中用具体的担当行动彰显着青年一代的责任意识。如在奥运会等事关国家尊严的大事和新冠肺炎疫情等公共危机事件中,广大青年踊跃参加志愿服务就是担当的生动体现。2020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广大青年挺身而出,奔赴前线,4万多名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中,超过1/3是90后、00后。他们 “展现了当代中国青年的担当精神,赢得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赞誉”[8]。

奋进新时代,担当新使命。马克思主义把人对自身责任和任务的认知与认同,作为确定的、现实的人的主客观属性;当人的责任得以承担,才能在不断确证的履责担当中获得生命的价值。天下为公、道义担当是中国青年的传统和情怀。不同时代的青年肩负着不同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使命和责任的肩负必然呼唤担当的精神。担当是一种敢于负责的导向,是一种负重前行的毅力,也是一种价值承载。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等从属于意识领域的精神抽象,必须通过具体的责任担当行为加以体现。

从代际传承的整体转换来看,“70后”已不再是青年群体的标签,“80后”处于中青年群体的代际传承转换带,“90后”已经是社会的中坚力量,“00”后即将渐次登上历史舞台。从历史使命来看,新时代青年将亲身经历、全程参与2020年、2035年、2050年等重要时间节点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等重大历史事件。同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中,我们还需要应对各种重大挑战和风险、克服各种困难和阻力、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这就需要当代青年担当时代责任,勇挑责任重担,需要当代青年将担当的责任意识内化为精神品格和具体行动;树立舍我其谁的精神,挺身而出的气魄。

(五)顽强的奋斗精神

这是新时代五四精神的现实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9],这是共产党人精神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共产党人牢记初心和使命的精神动力;也是对实践哲学的发展,对唯物史观的阐释。在对外部世界的改造中,主体能动地作用于客体,客体从属地制约主体;二者能否辩证统一,对主体而言,奋斗是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奋斗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品格的传承和体现。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奋斗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领导和团结人民进行艰苦卓绝奋斗的历史。奋斗是一种伟大的精神,是一面凝聚力量的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全国人民沿着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康庄大道奋勇前行。但是,也应当看到,破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推动 “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不是一蹴而就、一帆风顺的,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接力奋斗。因此,当代青年需要在现实中以饱满的精神、积极的态度做好每一件事情、完成好每一个任务、履行好每一项职责;需要不断提升抗挫能力,面对逆境、面对失败、面对坎坷具有一往无前的勇气和永不气馁的奋斗精神;“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前进姿态”[8]。

(六)高尚的道德品质

这是新时代五四精神的价值旨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和指出:广大青年要 “从自身内省中提升道德修为,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味的人生”[4]。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道德品质是个体在具体的道德行为中体现出来的德性、修为、品格;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主体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是维护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道德准则和规范。高尚的道德品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古代圣贤追求的人格修为;也是人的立身之本、立业之基,更是一个人行稳致远的动力之源。

青年是社会风尚的晴雨表,青年的道德品质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整体道德水准的体现和反映。当代青年的道德品德主流积极向上,但也存在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断裂、道德行为失范等现象。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当代青年必须立德铸魂,修身明辨,打牢道德根基,积极参与道德实践,锤炼道德品德,使自己的价值追求、精神品格、道德情操转化为深沉持久的精神力量。五四精神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五四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品质和精神实质高度匹配。“我们要弘扬和传承五四精神,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搭建灵活多样的载体。”[6]

三、新时代中国青年传承五四精神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中国青年身处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时代,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成长环境和历史际遇,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时代使命与社会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对青年的寄语: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中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锻炼品德修为,为我们探索新时代中国青年弘扬和传承五四精神的实践路径指明了方向。新时代中国青年要传承五四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一)树立崇高理想,厚植爱国情怀

理想信念和爱国情怀是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凝聚广大民众、推动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浓郁的家国情怀应当成为新时代青年的精神根基。

要加强对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使他们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也要 “树立与时代同心同向的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把个人的青春梦、成才梦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10],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作为当代青年的 “打底工程”和鲜亮底色,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教育引导青年深入学习和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核心要义和思想精髓。要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历史观教育,要加强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和认识,从而将个人的前途与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把个人的理想融入到国家的强盛和社会的发展之中。

(二)提升科学素养,练就过硬本领

科学、进步是五四精神的具体表征和重要体现,进步需要科学的支撑、进步推动科学的发展。科学精神和过硬本领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本体驱动和力量源泉,进步又是科学精神和知识本领的价值承载。

当代青年要掌握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真理。五四运动不仅冲击旧思想的桎梏,也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带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和立场。五四精神穿越百年历久弥新,不断继承传扬、创新转换,正是在具有科学性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实践注释。因此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要用学识和本领打牢成长基石,求得真学问、下得苦功夫、练就真本领。要通过学习,系统掌握技术知识和专业技能,不断厚实知识储备,增强知识迁移能力;要通过勤奋学习和不懈探索,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要掌握科学技术,积极投身于创新创业。创新改变世界,科技推动发展,科技创新是这个时代发展的动力和进步的标识。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期、思想的活跃期、创造力的爆发期,是创新创业的先行者、科学技术的挑战者,也必将是科技创新的成功者和享有者。新时代中国青年只有在科技创新的生动实践中,才能传承五四精神,让青春激发磅礴力量。

(三)加强道德实践,锤炼品德修为

追求高尚的道德品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青年的成才之基、成事之要、立业之本。不同历史时期的青年,正是满怀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心,不断加强道德实践、自觉提升品德修为,弘扬了社会主旋律和主流价值观。

新时代青年加强道德实践,锤炼品德修养,就是要积极培育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身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的引擎。“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修养、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11]道德品德尽管从属于意识范畴,但最终在现实情境中加以体现,也要经历一个由知情意行的形成转化过程。因此要加强道德实践,在实践中理解和感悟道德体验和道德认同;全社会要为青年的道德实践搭建平台、提供机会。要从道德模范和先进典型中汲取道德力量、感受道德风范、提升道德修为。要守公德、明大德、严私德,坚守自己的价值立场,善于从纷芜复杂的现象中辨别是非,自觉抵制拜金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让青春在有高度、有境界、有品位的人生中绽放光芒。

(四)强化责任认知,培养奋斗精神

五四精神就是五四先驱们在勇挑社会责任的担当和砥砺奋斗中得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正是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的时刻,那一代青年英勇奋斗、顽强拼搏承担起了救亡图存、救国救民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近代以来的一代又一代青年不断肩负起时代责任,不断奋斗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国家的繁荣昌盛。奋斗是青春的不朽旗帜,是青春的鲜亮底色,也是青春的价值丰碑。

新时代青年强化责任认知,培养奋斗精神,就是要正确认识时代使命与社会责任,正确认识远大抱负与脚踏实地,要强化青年对时代使命和社会责任的认知并内化为自身的努力方向和奋斗行为。要加强社会实践,当代青年普遍缺乏对社会的深刻认知和对历史的深切感悟,要教育引导青年深入社会,深入农村、街道、厂矿企业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加深对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自觉承担其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进而认知责任,激发其奋斗精神。要突出基层导向,要教育引导青年面向基层、立足基层、服务基层,在基层实践中服务祖国和人民。青年只有在扎根基层中才能不断强化责任认知,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从而建功立业。

猜你喜欢
五四运动精神时代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五四运动》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过五四运动赵家楼》
拿出精神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