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棋 刘慧霞 田理
补中益气汤出自《内外伤辨惑论》,方由黄芪一钱,甘草五分,人参三分,白术三分,当归二分,橘皮二分或三分,升麻二分或三分,柴胡各二分或三分组成[1]。黄芪为君药,大补脾肺之气;人参、白术、甘草均为臣药,共助君药补益脾气;脾胃气虚,气血难以化生,故用当归以养血和营;气机紊乱,清阳不升,所以加用升麻、柴胡益气兼以升提中气;陈皮理气健脾,有补而不滞的功用;此四味皆为佐药。此方主治脾虚气陷证,因为耳鼻咽喉位置较高,皆为清窍,正如“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所以耳鼻咽喉科很多病症与清阳之气不能上升有一定关系。笔者综合诸多文献对补中益气汤在耳鼻喉科上的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做一总结,以为临床提供更多诊疗思路。
脾胃是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胃不和,功能紊乱,清阳不升,故而七窍难以得到温阳,失去其正常的功能。正如《四圣心源》言:“官窍者,神气之门户也,清阳升则七窍空灵”[2]。金·李东垣重视气机的升降,强调脾胃的运化和阳气的升发,提出“阴精所奉,谓脾胃既和,清气上升,春夏令行,故其人寿”[3],因此创下补中益气汤流传百世。补中益气汤主治脾胃虚弱,气虚下陷之证。脾胃虚弱在耳鼻喉科可表现为清阳之气难以上达,致脑窍的气血不足或运行受阻而发病;或脾胃失和,阳气生发无源,运化功能减弱,湿浊阻滞耳部、鼻窍、咽喉发为病。故补中益气汤在耳鼻喉科的应用,应在脾胃虚弱,阳气不升证型上加减使用。
2.1耳鸣 耳鸣(tinnitus)是指患者自觉耳内有声响、响度不一,高音耳鸣可使病人烦恼,极大影响睡眠及工作。中医也称为“耳鸣”,多以虚实归类,实证多因外邪侵袭、心火亢盛或肝胆火旺,虚证大多脾肾不足。对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型耳鸣,临床医生多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使中气上聪耳窍。李豫[4]收治耳鸣患者36例,排除耳部器质性病变后,给予补中益气汤加木香、石菖蒲,治疗6周后,结果耳鸣消失及好转的有效率达88.9%。肖兵[5]收治40例耳鸣患者并使用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治疗后27例患者耳鸣明显减轻或消失,9例耳鸣稍缓解。有研究者探究针刺联合补中益气汤是否将更有利与耳鸣的治疗[6-7],选取数十位耳鸣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口服补中益气汤治疗,及针药组,针药组即在患侧针刺翳风、耳门透刺听宫、听会加头部晕听区及百会等头部穴位,同时配合补中益气汤组治疗,结果显示耳鸣严重程度、THI 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但针药组均低于中药组(P<0.05)。说明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脾胃虚弱证耳鸣具有颇好疗效,然而在此基础上,加用中医传统的针刺技术辅助治疗,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2.2突发性耳聋 突发性耳聋(sudden hearing loss)是在 72 小时内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至少在相邻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大于或等于 20dB[8]。中医称为“耳聋”,有文献报道[9]脾气虚弱,清阳不升,致耳窍失养,耳部气血运行困难可出现耳聋,对于此证型以补中益气汤加入活血类药材可明显改善感音神经性耳聋。赵丹丹[10]收治68例突发性聋(脾胃虚弱型)患者以观察补中益气汤化裁治疗的临床疗效,其中对照组34例采用临床推荐用药方案总有效率47.22%,34例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入补中益气汤总有效率69.44%(P<0.05)。王翔等[11]收治140例突发性耳聋患者,对照组给予耳后注射治疗,治疗后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纯音听阈都比治疗前降低。观察组加用补中益气汤治疗,结果各项指标也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 。提示对于突聋患者,西医基础治疗联合中医补中益气,升提清气,可有利于耳窍的气血流动,促进疾病的康复。
2.3化脓性中耳炎 化脓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suppurativa)是中耳粘膜的化脓性炎症,分急、慢性两种,主要表现在耳部流脓,鼓膜穿孔,可伴有听力下降。中医称为“脓耳”,“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耳与脏腑联系密切,故脓耳常与肝胆、心、脾、肾有关。历代医家皆认为脾虚失运,湿浊困耳乃本病的重要病机,采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可健脾渗湿、补托排脓。罗素芳[12]收治60名脓耳患者,治疗组32例,使用加味补中益气汤口服治疗,其余为对照组,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滴耳,连用14d后,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对比96.9%高于85.7%(P<0.05)。脾主运化水湿,补中益气汤通过补益脾气,促进耳窍中脓液的运行及排泄而达到治疗的作用,配合中医特色诊疗技术将更有助于疾病的好转。谢强教授[13]用补中益气汤加石菖蒲、通草配合针灸及“鸣天鼓”手法治疗化脓性中耳其中34例对照组炎,6天后,患者自觉耳内发热、堵塞闷胀减轻,听力改善。有文献报道[14-15]使用补中益气汤加川芎、香附、苍术、石菖蒲、夜交藤等水煎服,可使患者诸症明显减轻,听力增强,精神纳眠皆明显好转。临床中缠绵难愈的脓耳多因气虚湿滞而病,以补中益气汤为主方加减补气健脾运湿,并配合传统针灸及鼓膜按摩手法等治疗,疗效颇好。
2.4变应性鼻炎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是鼻黏膜慢性反应性炎症,主要表现为鼻痒、喷嚏、流清涕和鼻塞[16]。中医称为“鼻鼽”。有文献报道补中益气汤治疗鼻鼽可能与其补气升阳、培土生金、调理气机有关[17];药理机制方面有研究证实[18]:补中益气汤可调节Th1/Th2平衡机制、抑制嗜酸性粒细胞 (EOS) 浸润、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抑制P物质的释放等。龙镇等[19]建立了AR小鼠模型,通过观察对比补中益气汤AR小鼠血清中IFN-γ及IL-4含量,发现Th1因子INF-γ升高, Th2因子IL-4降低, 表明补中益气汤可调整Th1/Th2平衡。邱宝珊等[20]通过观察补中益气汤灌胃后AR模型豚鼠的症状评分及鼻腔分泌物EOS数量,证实了补中益气汤能明显缓解AR症状并且能降低EOS数量。何兰等研究者[21]首先将大鼠建立AR模型,造模成功后分别给予补中益气汤和地塞米松,在末次灌胃和鼻腔激发后,分不同时间段测取鼻黏膜(EOS)计数和脾组织IL-5水平,结果表明补中益气汤能有效降低EOS计数并且控制IL-5的表达,且6h后中药组的数据明显低于西药组(P<0.01)。王运平等[22]建立AR脾虚型小鼠, 对脾虚组小鼠进行补中益气汤灌胃治疗,比较灌胃组、模型组、正常小鼠脾脏白细胞数及外周血白细胞数目,结果显示造模后脾脏及外周血白细胞数目均降低, 而补中益气汤灌胃后脾脏及外周血白细胞均升高。有学者提出[23]补中益气汤可通过抑制鼻腔黏膜P物质和P物质受体的表达,降低鼻黏膜MC计数,来缓解AR症状及减少组织炎性反应。
2.5慢性鼻炎 慢性鼻炎(chronicrhinitis)是鼻黏膜及黏膜下层的慢性炎症,主要表现在反复发作的鼻塞、流涕、嗅觉减退。中医称为“鼻窒”,病机多与脏腑功能失调及气滞血瘀有关。肺气不足,鼻窍失利,脾气不足,运化不利,湿浊易滞留鼻窍,久则气血运行受阻,湿浊与瘀血共阻致鼻塞不通,以补中益气汤加减活血化瘀通窍药治疗鼻窒疗效佳。吴秦川[24]收治83例鼻窒患者,使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后,总有效率高达92.8%。杨志敏等[25]收治慢性鼻炎患者152例,其中对照组76例患者使用单纯西药治疗,其余为观察组使用补中益气汤联合西药治疗,结果有效率对比观察组VS对照组(96.05% VS 76.32%)(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血细胞比容、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补中益气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鼻炎较单纯西药治疗慢性鼻炎更好,因为肺脾气盛推动了全身气血的运行,从而改变了鼻内微循环,使鼻窍通利,鼻塞减轻。
2.6鼻窦炎 鼻窦炎(nasosinusitis)是窦口鼻道复合体和(或)鼻窦黏膜的炎症性疾病[26]。中医称为“鼻渊”,主要症状包括鼻流浊涕,量多不止。鼻渊患者之所以反复发作,多因体质虚弱,正气不足,故治疗从体质入手[27],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达到增强正气、驱邪外出、排脓通窍的效果,疗效甚佳。崔河泉[28]较早使用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青少年慢性鼻窦炎,疗效满意。左银金等[29]收治80例鼻窦炎患者,口服补中益气汤加味,结果治愈及症状好转者各占65%及28.7%,总有效率93.7%。
2.7慢性咽炎 慢性咽炎(pharyngitis)是发生于咽黏膜、黏膜下组织的炎症,多累及咽部淋巴组织,主要表现有咽部疼痛、干燥、灼热及咽喉异物感等不适的症状。即中医称之“慢喉痹”,《诸病源候论》提及:“夫咽喉者, 为脾胃之候”[30],且脾胃经络皆循行咽喉,因此咽喉发病与脾胃密切相关。李云英教授[31]治疗喉痹重视健脾益气, 升阳通窍,强调先燥湿化痰再调整气机的升降将更有助于咽喉气机的通畅。补中益气汤是甘温除热的代表方,且君臣佐使的相互配伍使得此方对于气虚,虚火,痰湿等病因,皆有治疗作用[32]。王维昌教授[33]认为此方对于慢性咽炎的治疗作用,是因为控制了咽喉虚热症状,减轻了咽部干燥或灼热感。靳成芳[34]收治36例慢性咽炎患者,使用加味补中益气汤后,咽喉不适基本消失的患者占有30例。郭爱群[35]收治186例咽炎患者,用补中益气汤随证加减治疗,有149例患者的症状明显消失,29例患者症状减轻,总有效率高达95.7%。
2.8其他 眩晕(giddiness)是指自身或环境的旋转、摆动感,是一种运动幻觉[36]。《灵枢·口问》中提到的:“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上气不足可理解成脾胃失调清阳之气难以上充,海英教授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味配合眼针三焦取穴原则,眼体针并用治疗眩晕[37-38]。刘爱华等[39]证实黄芪赤风汤合补中益气汤能增加气虚血瘀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从而减轻眩晕症状。刘时喜[40]收集PCIV患者106例随机均分,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观察组使用西药联合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6.23%>83.02%)(P<0.05),观察组血清 LDL-C、ox-LDL、CML、MDA、sCD40L、Lp-PLA2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补中益气汤通过健脾益气,增强体质,运化水湿等治疗耳鼻喉科的疾病。对于耳科而言,补中益气汤补气健脾,运化水湿,升提清气到达耳窍,再配合西药、针灸、鼓膜按摩手法等治疗耳部疾病效果极佳;对于鼻科而言,气血瘀滞鼻窍是鼻窍不利的主要病因,使用补中益气汤大补肺脾之气,不仅可以增强体质,抵抗外邪,防止鼻病复发,而且气旺则血行,促进了鼻腔内血液流通,助于鼻病的康复;对于咽喉疾病,脾气虚弱,津液不能上承咽喉,咽部失养,自觉干燥不适,即《素问·阴阳类论篇》“喉咽干燥,病在土脾”,又或脾胃运化减退,聚湿生痰凝集咽喉,出现咽部有痰或异物不适感,因此使用补中益气汤加味补气健脾,运化水湿。
《脾胃论》曰:“清气不升,九窍为之不利。”可见脾胃的升清功能在耳鼻喉科非常重要,脾胃失调,升降紊乱,诸窍不利而发病。此方虽主治中气下陷的内科疾病,但遵从异病同治的辨证思维,用于耳鼻喉科疾病,但仍需进行更加深入细致和系统的研究来更进一步证实补中益气汤在耳鼻喉科的机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