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晓凤,谢立科,李晓宇,胥静,祁怡馨
谢立科教授(以下简称“谢老师”)在过去30 余年的中医及中西医眼科工作中,累积了丰富的临床及科研经验,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医眼科治疗方法,从中医理论基础到临床实践操作,无不涉猎。笔者经过3 年的中西医结合理论与实践学习,现将谢老师治疗眼病的中医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审视瑶函》[1]云:“目之有轮,各应乎脏,脏有所病,必现于轮”。《灵枢·大惑论》[2]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前人大体指出了眼的各个部分与脏腑的特殊关系。后世医家在此论述的基础上将眼局部划分为“肉轮”“血轮”“气轮”“风轮”“水轮”等五轮,分属于脾、心、肺、肝、肾五脏理论[3],与眼的解剖、生理及病理有机结合,作为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的理论,即中医眼科“五轮学说”[4]。五轮辨证是眼科特有的局部辨证方法,通过观察眼部表现,很容易确定病位。临证时应与六经、八纲、病因、气血津液等若干辨证方法结合运用,才能得到全面正确的结论。这对于一般外障眼病的辨证具有执简驭繁之效[5]。
谢老师认为五轮辨证对临床具有一定指导意义,虽极力推崇中医眼科“五轮学说”,但单纯运用五轮学说也有其明显的局限性。故临证时主张既围绕五轮,又不拘泥于五轮,而应从整体出发,四诊合参,全面辨证。
“巅顶之上,唯风可到”[6],可见六淫之中,以风邪为主要致病因素。眼居高位,直接与外界接触,这种解剖结构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易受风邪侵袭。因此,外障眼病以易发病、传变快为特点,症状表现主要为风邪致病的特征,即迎风流泪、羞明畏光、涩痒不适等。治疗应以祛风为先[7]。如聚星障,病位在黑睛,初起翳如秤星,继而翳如云雾,故《证治准绳》[4]名其“聚星障”,《原机启微》[8]称之为“风热不制之病”。本病起病迅速,若失治误治,往往病情发展迅速,甚至变证丛生,如黄液上冲、瞳神紧小等,究其病因,总由外感风、热二邪转化而来,治疗只要抓住主因,病即迎刃而解。故立法原则以祛风为主,兼治其夹杂之症。如祛风清热、祛风散寒、祛风燥湿、祛风益气、祛风养血、祛风滋阴、祛风退翳等均为临床常用之法,辨证准确,治疗上如鼓应桴[9]。
内障眼病泛指瞳神及其以内的眼病,常因七情过伤、饮食不节、劳逸失度,导致脏腑俱损,气血亏虚,升降失司,目失濡养。发病较缓,病理产物多为痰、湿、瘀、血、水等,这些病理产物又可成为继发病因,恶性循环,病势缠绵。陈达夫在《中医眼科六经法要》[10]中认为,视神经、视网膜属足厥阴肝经,黄斑属足太阴脾经,脉络膜属手少阴心经,玻璃体属手太阴肺经,房水属足少阳胆经,眼中一切色素组织属足少阴肾经。因此,谢老师亦认为在此基础上,以上各部位发生病变时,应从相应的脏腑经络辨证入手,同时兼顾痰、瘀、水、气、血、津液辨证[11-12]。
谢老师认为,运用具有祛风清热、活血通络、除湿祛瘀及退翳明目等各种不同作用的中药结合中医外治法,从外施治,可成为中医眼科主流治疗方法之一。具体包括局部点眼、熏洗、外敷、钩割、烙、针等方法,可以提高大多数外障眼病临床疗效,缩短疗程。如针眼初起仅予中药外敷即可达到消除红肿的效果;再如瞳神紧小、绿风内障,外点眼药即可达到扩瞳止痛的目的。谢老师尤为重视针灸的应用。《素问·五脏生成篇》[2]曰:“诸脉者,皆属于目”,《灵枢·邪气脏腑病形》[2]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气上走于目而为睛”,说明眼与脏腑之间,靠经络的连接贯通,保持着有机的联系,是经络不断地输送气血,才维持了眼的视觉功能。通过银针刺激经络穴位,改善眼部血液营养供应,缓解症状,提高视力。临床中对干眼、视疲劳、角结膜炎等疾病的患者,采取按摩、针刺治疗、冷热敷、清洁、离子导入、中药洗液熏洗患眼等中医外治法,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三大作用”包括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以及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谢老师认为“中医三大作用”尤以在治未病中的作用最为重要,故临证时极其重视治未病思想在眼科临床的应用,并因时、因地、因人治宜。现今社会中电子产品的普及、不良用眼习惯、起居无节等因素,加速了视疲劳、干眼、近视等眼病的发生,中医眼科在防治这类眼疾中很有优势。如传统的眼保健操在防治近视发生发展中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谢老师提倡一要预防为主,科普很重要;二要既病防变,如视疲劳患者,及早中医干预,采用眼保健操、按摩、针灸、耳穴压豆等方法防止真性近视的发生及发展。
谢老师从中医理论出发,根据“眼居高位,高巅之上,惟风可到”之论,认为风药运用在眼科各类疾病中意义极大,风药可疏风解表、益气健脾、发散郁热、搜风活血,条达肝气。因此,治疗眼病重视风药使用,并形成“疏风”“祛风”系列的经验特色,在临床论治与辨证方面均有较大参考价值[7]。如治疗角膜炎多用祛风清热、祛风散寒、祛风燥湿、祛风益气、祛风养血、祛风滋阴、祛风退翳;治疗麻痹性斜视,以祛风化痰、活血通络、益气健脾为法;内障眼病中也常用到风药起引药上行之功效。
足厥阴肝经直接与目系连接,眼之视物赖目系与神光,神光与胆相通,肝胆相为表里,因此眼的视觉及眼内组织的营养供应与肝关系密切。肝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气血情志,因此谢老师认为眼病应重视从肝论治,并在实践中形成了疏肝解郁、疏肝明目、疏肝养阴等治疗眼病特色,并总结了从肝论治眼病的系列方药[13]。谢老师提出干眼病因病机为“肝郁阴虚”[14-15]。情志与肝的疏泄功能息息相关。肝为刚脏,喜条达,主疏泄,恶抑郁,有调节气血津液代谢的作用,肝失条达,则气血津液运行失常;肝气郁滞,郁久易从火化,若上灼于肺,肺阴被灼,则津液耗伤,敷布失常,无法将水谷津精布散周身,上达于眼,眼失润滑濡养而有干涩之感,若耗伤肝阴,则肝阴亏虚,且“肝开窍于目”“在液为泪”,肝阴虚则泪液生成减少,目珠干涩[16-17];“肝受血而能视”,肝脏生理功能正常,所藏之精血充沛且肝气调达,则目受滋养,从而维持正常的泪膜功能稳定,反之肝郁不达,阴精不能上承润目,出现神水将枯之证候。因此,确立了“疏肝养阴法”从肝论治干眼的观点,首创性提出干眼局部微环境的概念,自拟逍生散方进行临床应用研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18]。
逍生散方由逍遥散合生脉饮加减,即生地黄15 g、当归12 g、白芍15 g、五味子6 g、党参10 g、柴胡6 g、麦冬10 g、薄荷5 g。方中生地黄滋肾阴、清热凉血、滋水涵木为君;当归、白芍、党参养血滋阴益气柔肝为臣;麦冬滋阴生津,五味子酸敛护阴,助君臣滋阴润目,柴胡疏达肝郁,与诸滋养药相配,补肝体而助肝用,共为佐药;薄荷清香升散,具有疏风清热、引药上行的功效,作为使药可助柴胡舒肝理气。诸药合用,阴阳互参,滋阴养津,疏肝润目,为肝郁阴虚型干眼之效方。
针对麻痹性斜视,谢老师根据风痰阻络、脉络瘀滞理论,治以祛风化痰、活血通络、益气健脾,创立“正斜丸”治疗麻痹性斜视,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目前仍为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内制剂[19]。麻痹性斜视是以由支配眼球运动的神经核、神经以及眼外肌本身麻痹而引起的眼位偏斜,以眼球运动受限为主要表现,可伴复视、眩晕、恶心呕吐等症,多单眼发病,起病急,中医属“风牵偏视”范畴。谢老师认为本病病机为虚实夹杂,脾气亏虚为本、风痰瘀阻为标,风邪为主要外邪,病位在脏属脾,在眼属眼带,乃本虚标实证。故确立祛风化痰、活血通络、益气健脾之治法。
正斜丸方药组成:蜈蚣、僵蚕、全蝎、制白附子、黄芪、党参、秦艽、红花、防风等。方中蜈蚣熄风通经活络,为全方君药;佐以牵正散(全蝎、僵蚕、白附子)祛风化痰,活络止痉通痹;防风、蝉蜕、秦艽以助祛风通络,活血镇静;红花活血通络;党参、黄芪益气健脾,扶正祛邪,渐绝生痰之源;甘草调和诸药,缓急解痉。诸药合用共奏祛风化痰、活血通络、益气健脾之功[19]。
视网膜动脉阻塞疾病病位在眼底脉络,窍道不通,脉络瘀阻,目窍失养,津液不行,故病变区视衣水肿;气机停滞,目窍阻闭,神光发越不得,故猝然盲而不见。其治疗当以通窍活血明目为主,通窍活血明目汤基本组成为桃仁、川芎、红花、赤芍、地龙、石菖蒲、干姜、天麻、黄芪、钩藤、麝香、甘草。方中麝香通窍活血祛瘀,黄芪健脾益气,以助行血之力,使气旺而血行为方中君药。桃仁、红花活血祛瘀,赤芍凉血活血,配合三七活血止血,动血而不耗血,止血而不留瘀;天麻、钩藤相配伍,钩藤质轻气薄,清轻走上善于清热镇痉;天麻之质地柔润,能养阴增液,平肝熄风,再加石菖蒲开窍醒神,芳香化湿,上利诸窍,三药合用,相得益彰,为臣药。佐以地龙清热利小便,给热邪以出路,以防有闭门留寇之虞;干姜散寒通脉,使脉络温通而血自流。川芎为血中气药,辛香善升,能上行头目,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为使药;生甘草补脾益气、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之性,亦为使药。全方君臣有序,佐使有节,共奏通窍化瘀、益气活血之功。
谢老师在视网膜静脉阻塞疾病中独创性提出“络损积阻”是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主要病机,也是导致其并发症的关键,其中“积”包涵了气滞、血瘀、痰浊、水湿等病理表现,“祛积通络”为其主要治疗原则,为中医药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开拓了新思路[20-21]。首次丰富和补充了中医“络脉之积”理论在眼科的应用。并提出前房穿刺+通窍明目法+针灸综合三联疗法,临床上每获奇效。谢老师运用“祛积通络方”(桃仁、红花、生地黄、当归、鸡内金、法半夏、陈皮、茯苓、三七粉、防风)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20],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善与修复视网膜微循环障碍,提升患者视功能。
谢老师除了善于运用中医中药治疗眼科疾病外,在复杂玻璃体、白内障手术方面也具有丰富的手术经验,并创新“前后劈核法”治疗硬核白内障[22],明显提高手术效率及安全性;“显微镜直视下巩膜外加压”治疗视网膜脱离[23],大大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患者痛苦;“六步法”治疗翼状胬肉,降低胬肉的复发率[24]。
中医眼科需要一代代薪火相传,既要继承,更要发展,方能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在利用现代化仪器精准地观察到眼部病变的同时,灵活运用中医眼科基础知识,既保留两者各自优势,又融会贯通,补短扬长。西学中临证跟师3 年,将导师的经验整理总结,以为临床同道参考、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