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丹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黑龙江 大庆 163316)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颁布实施,语文课程更加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对课程的设计既要关注知识技能的外显功能,又要注重以课程培养学生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的四维核心素养。这是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给语文教师提出的要求,更是语文教师需要学思践悟的方向。笔者在处理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李凭箜篌引》这篇课程资源时,想到了《琵琶行》和《听颖师弹琴》这两篇描摹声音的诗歌,把它们组合成一组群文,给学生设定自主学习的任务群,最终以交流汇报的形式展开对文章的深度解读,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将教学过程摘录如下。
唐代,因为其兼容并蓄的文化态度,成就了一个艺术巅峰,无论是诗歌还是音乐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出现了许多以文学的方式呈现音乐艺术的作品,清人方扶男评价说:“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引》,皆摹写声音之至文。”方扶男未对三篇诗歌做出排序,同学们能否自行研读,为三篇摹声至文做出排序呢?
第一个教学环节,带领学生初读课文,并欣赏琵琶、箜篌、古琴的音乐片段,由同学自由选择研究篇目,以篇目分为三个小组。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初读课本读准字音,梳理三首诗的写作内容。把音乐片段欣赏的跨媒介方式加入到这个环节,是为了让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三种乐器产生的美妙音乐,激发学生探索研究欲望,并对艺术美产生共鸣,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
第二个教学环节,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组,选出组长,共同研究本组学习任务,解决一个核心问题:该诗是如何摹写音乐的?你能否用更形象的方式将音乐描摹出来?
这个教学环节,由学生自主展示,学生很容易抓住文本特征,学生自学效果显著。
第三个环节,三个小组自由辩论选出哪一篇诗歌才是真正的摹声至文?每一小组派一名组员进行立论,然后再由其他组员进行辩论,最后全班投票选出哪一篇诗歌是摹声“至文”。
本环节设计的目的,实则是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对三篇诗歌进行比较鉴赏,同中求异,更加明确三篇诗歌文风的区别。同时也锻炼学生的语言建构和表达能力。
在接下来的驳论阶段,大家围绕着“是否正侧面结合”来写音乐”“音乐的节奏感哪一个变化更多”“写音乐的同时是否寄托了诗人的人生际遇”展开争论。在辩论中基本达到以下共识。
三首诗包含了音乐的音质和音域、旋律与节奏登,韩诗由“昵昵儿女语”到“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从“浮云柳絮无根蒂”到 “忽见孤凤皇”再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音域更广阔。白诗中琵琶的声音有“私语”的细微,有“急雨”的粗重,有“莺语”的轻快,也有“冰泉”的冷涩,可见音色复杂,描写细腻。
三首诗用到了以声写声和以形写声的描摹手法,韩诗的“儿女之语”“轩昂的勇士”以百鸟和凤凰之声写音乐,白诗中“私语”“莺语”“大珠小珠”“玉盘”“急雨”“泉流”“铁骑”“刀枪”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意象,这样白诗和韩诗的文风读起来就亲切可感。而李贺的诗歌取喻的意象比较高远,为常人所罕见,这就增加了神秘之美。
三首诗的音乐感染力很强,白诗中有“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满座重闻皆掩泣”,白居易认为自己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韩诗中有“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韩愈大概想到了自己的不顺,才会泪眼滂沱吧。李贺诗未从自己的听乐感受出发,而是从自然万物、神话传说中寻找听者,更足见音乐的感染力。
三首诗的结构方式不同,李诗和韩诗是先写闻乐声,再见其人。乐师的形象是慢慢展开的。白诗则是由人引声,由声再写人,有明显的叙事主线,这也与诗人的匠心和诗歌的篇幅有关。
在最后的投票中,大家形成了白诗第一、李诗第二、韩诗第三的排序,这当然是仁者见仁之事,也与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关,此处不细探。
老师此时给出清人方扶南的完整评价:“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学生感慨评价恰当。
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引导学生对侧面烘托手法的理解和学以致用。笔者讲述了一个老画家给学生出了以“山”为题的作画题目,画家的学生无从下笔,画家的女儿有意帮忙,递上纸条:“风无定式难为状,绘向水面柳梢头”,这就是烘托。《文艺理论》中有“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其实也是这个精神。
在文艺创作中,烘托的定义是作为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用水墨或色彩在事物的轮廓外涂抹,使事物明显突出。
在文学创作中,烘托的定义是文学创作常用的手法,是指不直接刻画人物、描写景物,而是借助于他人、他物进行间接表现。
例如“桃红李白皆夸好,需得垂柳相发挥”——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
例如宋代林逋《山园小梅二首》: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这些经典的侧面烘托,令人拍案叫绝,它能状难状之景,能表不尽之意,既可弥补正面描写的不足,又给读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请同学们以正侧面结合的手法写你熟悉的人、物、景,并互相交流。
此处教学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学以致用,能鉴赏美,也能创造美。很多学生创作出了优秀的作品。
塞·丹尼尔说:“美在已经涉足和尚未涉足的领域中创造着。”约·德莱顿说:“要创造出真正的美必须具备巨匠的技艺。”通过这三篇诗歌,我们领略了传统乐器的美妙,也看到了诗人的匠心,这就是祖国文化的魅力,希望每一位同学都是美的鉴赏者、美的创造者。
反观当下,虽然“重言轻文”的现象依然存在,究其本质则是重知识、轻素养的问题,串讲依然是很多语文教师热衷的教学路径。在日常教学中,不注重教学情境的设计、不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不注重鉴赏性和思辨性阅读、不注重挖掘史传类文言文中厚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不同程度上导致了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低、效果差,学生对文言文不愿学、不会学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