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minar教学法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中的应用

2020-01-10 05:44余艳雯
凯里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文学史教学法课程

余艳雯

(贵州财经大学商务学院,贵州惠水 550600)

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所要求掌握的中国文学知识领域的核心知识单元之一,作为该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其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一门经典课程,中国现代文学史在实际教学中有其一直以来应用广泛的传统教学方法,即以教师为中心,按照教材编排,通过对现代文学发展史的梳理来串联起对各时期的主要流派及代表作家作品的介绍与分析。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等学校教育理念的变化和对专业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越来越显现出僵化和力不从心的状态。因此,探索新的、符合当下发展需求的教学方法是值得每位从业者重视和思考的问题。这一问题该如何改善?笔者认为能够打破教师中心状态,充分激发学生对课堂参与度的seminar教学法或许是一个值得尝试和推广的教学方法。

一、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中面临的困境及解决方向

中国现代文学史这门课程在教授过程中有两个重点,其一是对“史”的梳理,其二是对构成“史”的具体文学流派及经典作家作品的介绍与分析。这两个重点又对应着两个教学目标,一是对于知识性内容的掌握,二是获得分析、鉴赏经典文学作品的能力。两个教学目标中,对于知识性内容的掌握是基础目标,学会如何走进作品、鉴赏作品,并从中培养审美感知力是更高层次的目标。但在目前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教学实践中,传统教学法往往更偏重于基础目标的达成,从而制约了学生向更高层次的目标迈进的步伐,这不能不说是阻碍该课程取得不断进步与发展的一大瓶颈。如若想走出这一困境,则必须先直面传统教学法中存在的各种弊端,然后再有针对性地找寻解决的方向和办法。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课堂中,传统教学法以教师的单向讲授为主,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内容。此外又因课时的限制与课程内容的繁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更偏重对“史”的发展脉络的梳理和对与流派、作家、作品有关的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即使讲到具体的作家作品时,也大多按部就班地遵循教科书的思路,按照先创作背景,后故事情节,再人物形象分析或思想内容,最后艺术手法或贡献成就的机械化模式完成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法优点是有比较高的知识传导效率,降低课堂成本[1],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将中国现代文学史“大而全”的课程内容教授给学生。但不得不承认其弊端也是十分明显的。首先,这样的教学法助长了学生对于教师的依赖心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但得不到提高,反而会被日渐消磨殆尽。其次,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被局限在课堂教学的内容之中,往往热衷于“划重点”,仅侧重于单一的文学史知识点的死记硬背,对于更有魅力、也更应该投注学习精力的具体作品反而缺乏切实的阅读体验,自然也失去了在阅读过程中深刻思考文本和归纳总结自己想法的宝贵机会。随之造成的后果是,由于缺乏自己对知识的探索与整理,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不深,不仅对学过的内容考过就忘,对于作品的分析鉴赏能力也得不到锻炼和提升,更无法从该课程中获得对审美感知力的培养及对人文情怀的陶冶,久而久之,学生也许会在如此单一重复的教学模式中对课程失去兴趣。由此可见,传统教学法的高传导率不能简单等同于学生对知识的高接受率,也就是说,传统“满堂灌”式的教学法并不一定能让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转变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储备。因此虽然看起来传统教学法使课堂成本有所降低,但是从长期教学实践的效果来看,传统教学法的实际教学效果欠佳。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对专业型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这种更注重量的积累而忽视了质的精华、更注重“教”的过程而忽视了“学”的效率的传统教学法显然已经阻碍了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教育目标的达成。而造成如此现状的原因,笔者认为与传统教学法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未将学生的学习潜能最大限度激发有关。因此,要走出这一教学困境,已经僵化的传统教学法必然面临转型。针对这一问题,引入已经在西方大学文科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的seminar教学法也许能为走出这一困境提供参考的方向。

seminar可以翻译为讨论会、研讨会,是西方发达国家大学文科教学的基本形式[2]。我国学界普遍认同将seminar教学法定义为:“seminar是一种教学方式,学生组成研讨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某些专题展开探讨,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研究能力。”[3]其中心思想是利用研讨小组的教学形式,尽可能地激发师生的学习潜能,使双方能够在课堂上实现更多的沟通与分享,从而获得对所探讨问题更为丰富而深刻的认识。在seminar教学法中,为了使教学效果得到最大优化,要求师生双方都要明确各自在准备阶段以及课堂阶段的任务,从而均能够充分地参与到课堂讨论当中。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在前期确定讨论的作品和论题,并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和辅助,例如提供与论题相关的文献资料等;此外,在课堂上讨论正在进行时,教师也要时时掌握讨论的节奏与方向,以引导学生获得更丰富、更深刻的对于作品的体验。学生方面,学生的任务主要在于在准备阶段亲自获得阅读的体验,并在阅读的同时借助教师提供的文献等资源来积极调动自己的思维,以思考作品背后的深意,并及时对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进行记录和整理;另外,学生还应该在课堂讨论的过程当中积极发言,以此锻炼自己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从而使每一次课堂讨论都能提升对作品的分析鉴赏能力以及当众演讲等能力。由此可见,在seminar教学法的理念中,既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与组织作用,从而使师生可以以一种双方都比较主动的态度合作完成教学活动。综上所述,seminar教学法可用于师生对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中提到的经典作品的研读与学习,认真严格地执行该教学法对于督促学生亲自阅读作品,引导学生逐渐摆脱单纯依赖教师单向讲授的被动学习状态将具有比较明显的作用。

二、seminar教学法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中的实施

虽然seminar教学法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提高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但并不能将seminar教学法简单地理解为对“学生中心论”的片面推崇。毕竟,如果不经过渡地滑到另一极端,即教师完全缺位而放任学生自由发展、自由探索,多半不一定会有良好的教学效果;更有甚者,一些自制力有待提高的学生也许反而会因为缺少教师的监督和指导而处于懒惫的状态,甚至放弃学习,因此,教师的引导作用和组织作用对于seminar教学法的有效推行依然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基于以上提到的担忧,在实施过程中应该结合课程的实际情况,做到循序渐进地推行这一教学方法,力求通过教师与学生的通力配合呈现出最佳的教学效果。下文将从准备阶段、课堂教学阶段及课后反思巩固阶段三个方面入手,细致阐释seminar教学法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中的实施。

(一)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是保证seminar教学法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因此必须重视。首先,根据班级情况将学生分组,每组人数不宜过多,至多7人,以防止一些学生出现躲懒心理,影响最终的学习效果。其次,选取讨论的作品。这一步十分关键,是教师的引导作用的体现之一。现代文学史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由于课时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能被选中在课堂上与大家一起讨论的作品数量是十分有限的,为了能使seminar教学法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因此在选取作品时务必要考虑作品的典型性、代表性,以及学生能否有完整的阅读体验等等因素。例如,在讲到茅盾与社会剖析小说时,《子夜》固然是茅盾文学成就的最大代表,但由于篇幅较长,且涉及的经济金融概念较多,所以学生读起来可能比较费时费力,短期内吃不透内容,自然也会影响到课堂讨论的效果,因此更宜选择与《子夜》所要表达的内涵相似的短篇小说《春蚕》作为课堂讨论的作品。《春蚕》与《子夜》是茅盾同期的作品,一短篇一长篇,一写农业一写工业,但其内涵都是剖析了资本主义的侵入对当时我国经济的冲击与影响。选取《春蚕》作为课堂讨论的作品,既有利于后期继续向学生分析讲解《子夜》,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于社会剖析小说这一流派的印象,因此是比较值得学生深入阅读、探讨的作品。在选定要用于讨论的作品之后,就可以将阅读任务布置下去,并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及时记录下自己的想法,最后结合具体文本细节来整合出自己对于作品的体验及思考。秉承循序渐进的原则,在seminar教学法实施初期可以尽量将阅读任务细化以帮助学生找到自主学习的方法与节奏。例如,可以由老师提出与文本相关的具体问题以引导学生深入作品。随后可以酌情逐渐减少教师在学生阅读作品时的刻意引导,尽量不预设问题,不干扰学生的阅读体验,仅布置需阅读的作品,由学生自由地去探索自己对文本的一切感受和理解。此外,考虑到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课程一般开设于低年级,学生也许对于将自己的想法条理化、系统化存在一定困难,因此教师可以提供与所选作品相关的研究文献,或者告知学生搜索相关文献的渠道以帮助学生深化和整理自己的思考。最后,约定课堂讨论的时间,给学生的阅读行为设立一个期限,以防止学生阅读作品、思考作品的时间被其他事情挤占。

(二)课堂教学阶段

这一阶段是seminar教学法的核心阶段,重点是鼓励学生分享和讨论对于作品的思考,但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作用同样也不可缺席。虽然引入seminar教学法的原因是希望能激发学生主动阅读作品的积极性,淡化之前对“史”的梳理之类的知识性内容的死记硬背,但是淡化并不是放弃,勾画现代文学史的发展轮廓及对知识性内容的学习依旧是这门课程的基础。虽然传统教学法仅重视“史”的梳理和知识性内容的讲解而忽视作品的教学模式有让课堂显得枯燥、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等弊端,但是,如果仅谈论作品而完全不讲历史发展轮廓也有可能影响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对这门课程的整体把握,从而将学生推向无法构建完整知识体系的新的学习困境。毕竟文学作品与文学史这二者相辅相成、关系密切,故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不应该顾此失彼,而是应该引导学生去努力找到学习的平衡点,从而令学生既能掌握文学史的“广”,也能向“深”处去开掘具体作品的精华。因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在即将讲到被选作讨论对象的作品时,教师可以依据具体情况用一定的时间对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基本信息等内容做一个简单的讲解和介绍,然后再正式开始与学生的分享与讨论。课堂讨论开始后,请当期的主讲小组先分享本组对作品的分析与评论,分享的方式也比较灵活,可以是一名组员作为代表阐述本组所有成员的思考结晶,也可以是每一名组员在规定时间内分别对作品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主讲小组的分享结束之后,班级里的其他学生可以就作品内容和主讲小组的发言对主讲小组进行提问,主讲小组的每位成员都可自由地对提问回应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在这一阶段,教师应当通过适时加入学生的讨论中来引导课堂的节奏与方向,例如可以根据情况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延伸出更有深度的问题以引发新的讨论,也可以在学生均对某一问题感到有困难时及时帮忙解惑,还可以评价学生的发言与提问,尽量肯定并尊重学生的思考成果,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开口、多分享。当学生的讨论进入尾声后,教师可以点评和总结学生的表现,指出讨论中的亮点和值得再商榷的地方,随后教师也可以分享自己对于作品的思考与分析,必要时可酌情加入适当的理论方法以帮助学生深化对作品的理解。但需注意强调教师的分享也只是对作品的众多理解中的一种,对于文学作品的分析与阐释没有标准答案,并以此再次鼓励学生对于作品进行主动思考与探索,破除学生对于教师或教科书总结出的内容的过分依赖。如此,经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相信学生对于作品会有更为清晰的了解和更为深刻的印象,学生的思辨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在讨论中得到提高。

(三)反思巩固阶段

这一阶段可以理解为对seminar教学法成效的一个简单的验收阶段。课堂讨论激发了众多观点的碰撞,它们是丰富的、有启发意义的,同时也是杂乱的。如果下课之后不及时回想和梳理总结在讨论时所得的启发,那么seminar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将会打折。因此,在讨论课结束后,应要求学生回顾讨论中大家贡献的优秀观点,再结合自己对作品的阅读体验与之前参考过的研究文献,静下心来细细反思与整理在这一次讨论课中的所得,然后写出一篇研究报告以巩固对作品的印象与理解。在写报告的过程中,学生既再一次整理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思考过程,又锻炼了书面写作能力,可谓是一举两得。报告提交之后,教师依据学生的报告撰写情况可以较为直观地了解到学生对作品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对于报告撰写中有待改进的地方,教师可以视情况再次对学生进行指导,以不断提高学生对于作品的分析鉴赏能力。

从课前准备到课后研究报告的撰写,可以看出在这三个阶段中,虽然教师依旧承担着把握课堂节奏的角色,但实际上教师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干预在循序渐进地减少,学生也渐渐从原来依赖教师单方面灌输知识的学习状态中解放出来,获得更丰富、更深刻的学习体验。总的来说,seminar教学法对于督促学生阅读作品,锻炼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是极为有效的。

三、引入seminar教学法的成效展望

如前文所述,中国现代文学史这门课程的内容较多,所涉及的优秀文学作品也很多,传统教学法偏知识性内容的讲解多,对深入作品肌理的感受和分析少,长期以来造成了学生学习被动、费力,对课程渐渐失去兴趣等情况。这些消极的情况将会在引入seminar教学法之后被逐一改善。

(一)调动学生阅读作品的积极性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辉煌是众多经典文学作品添砖加瓦铸就的,对于作品的认真阅读与深刻思考才应该是这门课程的核心。之前学生疏于对作品的接触,也许无法真正体验到这门课程的魅力,而seminar教学法的引入使阅读作品成为学好这门课的基础与关键。一方面,从seminar教学法实施的三个阶段中可以看出,要想获得最佳教学效果,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对作品的阅读及理解。学生要分享自己的观点,要讨论自己的看法,就要在准备阶段对作品有所体验,而课后研究报告的撰写更要求学生不但要读懂作品的故事情节,更要对情节背后的内涵进行深刻的挖掘与探索,因此学生对于作品的阅读也不会仅仅是触及表皮的泛泛阅读,而是投入了十足精力的精读。另一方面,经典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自然是因为其艺术感染力能够打动一代代读者的心,或其不被时空所限制的深刻寓意能够启发读者的思考,因此,也许在seminar教学法实施的初期是用任务去督促学生接触作品,但相信学生将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亲自体会到文学的美好与魅力,从而逐渐转变对这门课程的态度,进而爱上阅读,爱上文学。由此一来,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原本学生在传统课堂上懒于接触作品的不良学习状况将会有效扭转。

(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经典文学作品不同于当下的网络小说等流行作品,往往有其广度和厚度,其所能包含的意义往往也是多角度多层次的,再加上一些作品也许受时代的影响比较深,因此学生在最开始阅读这类经典作品时也许会感到隔膜,觉得难以进入,不知该如何学习。这是学生懒于自己去阅读作品的原因之一,而seminar教学法可以较为有效地消除这层隔膜,打通学生自主学习的通道。首先,教师应在准备阶段发挥指导作用,针对给定的阅读目标,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向学生提供学习方法和获取学习资源的渠道,使学生对于作品的学习可以不再只局限于教科书的内容和课堂的时间,充分激发学生在课堂外的学习主动性。此外,扩展开来说,文学是人学,因此文学作品当中其实也包罗了世间万象,且与其他许多学科,尤其是其他人文社会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生在阅读的过程当中若想获得对文本更深刻、更全面的解读,也许会需要突破自身专业的局限而去寻找与文本相关的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内容来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以拓展看待作品的视野。在这一过程当中,学生的阅读范围自然得到扩大,不仅提高了对作品的分析鉴赏能力,也能使跨学科的知识获得一定积累,令学生体验到不断充实自己的成就感,从而又反过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其次,在课堂讨论和研究报告撰写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切实地体会到一部作品是如何被一步步透彻剖析开来的过程。虽然因为课时原因,能被选中进行如此细致剖析的作品数量也许不多,但对作品的分析方法是可以学习的,因此seminar教学法的可贵之处在于可以发挥授人以渔的效果,使学生不仅能学会如何分析课堂上讨论的作品,更能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学会举一反三,真正达到对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和提高,从而掌握进入文学世界的要领。第三,学生的讨论任务是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从初期的准备阶段到在课堂上进行观点陈述,以及回答别的小组的成员所提问题,都需要小组内的每个成员之间以开放互助的心态来互相配合,才有可能令小组的陈述及答辩效果达到最佳状态。因此,在这一过程当中,不仅使每位学生自身对于课程的学习能力能够得到不断提高,同样使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的团队协作的实践能力也能得到锻炼。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酌情设计更丰富、更复杂的小组任务。例如,小组可以采用轮流当负责人的方式,每一次讨论任务布置下来都换一名组员做负责人,负责统筹安排组内人员的具体分工,如此这般,既较大程度地杜绝了学生躲懒情况的出现,又培养了学生的领导能力和统筹能力,使学生获得全方位的锻炼和发展。

(三)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

中国现代文学史包含的作品丰富,学术土壤肥沃。高校对学生的教育应该从中汲取养分,同时更应该在教育中培养学生对学术的兴趣,使学生得到成长以后乐于反哺这片土地,从而形成学界的良性循环和发展。传统教学法使学生对于本门课程的认识局限在教师的讲授和教科书课本中,学生仅是被动地、机械地记忆知识,自身的学术潜能得不到激发和锻炼,seminar教学法的引入令这一局限得以突破。在seminar教学法实施的三个阶段中,学生完整地经历了阅读作品—分析作品—归纳想法的对文本的学术研究程序,虽然对作品的分析不一定全面,对内涵的理解不一定深刻,但总归是迈出了研究的步伐。只要迈出了第一步,再加上后期作品阅读量的积累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不断提升,相信学生对于作品的分析鉴赏水平会越来越高,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成就感也可为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添加能量。刘再复曾早在《论文学的主体性》一文中将文学的接受主体划分为读者和文学批评家两个部分,同时又指出“艺术接受者的高级部分是文学批评家”[4]。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作为“科班出身”,即使在学术上暂时达不到文学批评家的水平和境界,也应该有向此方向去靠拢的自觉,否则便是辜负了自己当时对于本专业的选择,也是浪费了大学四年的美好青春。在学习如何从文学的一般接受者进步至文学接受者的高级部分的这个过程当中,seminar教学法可以使学生通过阅读作品,并不断磨炼自己对作品的分析和鉴赏技能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以不断向文学批评家的水平靠拢;而这其实也符合新时代的高等教育理念对专业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即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关。即使学生在日后无意继续学术研究,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基本功也还是应该具备,起码对于本专业毕业论文的撰写应该符合有观点、有内容的基本要求。而seminar教学法对学生的系统训练就可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等等极为实用的专业基础能力,为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打下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培养专业型人才的需要,升级中国现代文学史传统教学法的需求已经迫在眉睫,而seminar教学法因其操作的可行性强,且预期的教学成效可观,或可帮助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走出当前困境,是值得尝试的方向与方法。

猜你喜欢
文学史教学法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当代诗词怎样才能写入文学史
作品选评是写好文学史的前提——谈20世纪诗词写入文学史问题
现代视域中文学史著对《红楼梦》经典化的推进(1900—1949)
高中数学实践教学法的创新策略探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