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楠
(嘉应学院 广东·梅州514000)
“报关实务”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实务”等专业课程都存在紧密的联系。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将会出现许多专业名词,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且本课程在开设时间节点安排上是默认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国际贸易基础知识,并已能够熟练阅读和获取外贸单证中的有效信息。因此本课程在内容安排上将重点放在不同贸易方式下报关业务的流程及实际操作上,对于课程中涉及的一些国际贸易基础知识将不作详细的说明。这就对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基础知识及其他专业课程知识的程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从内容上看,“报关实务”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其中实践性更为突出。当前各高校使用的“报关实务”课程教材各异,但大多数教材中都会将一些案例、样单、实践任务等与报关理论知识相结合。在教学课时安排上也要求在传统理论内容之外,安排一定量的实践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更好地满足对口企业或相关岗位工作的要求。
从课程设置上来看,该课程大多安排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大学生的大三下学期阶段,此时学生正处于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已完成过半且临近进入企业实习的阶段。由此可以看出该课程设置的侧重点在于让学生更快更好地与企业或岗位工作接轨,即在课程教学中除了理论知识以外,应花更多时间与精力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上。
“报关实务”课程的政策性极强,课程中所有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都紧紧围绕着现行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当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内容有所变更时,该课程的相关内容也应及时更新。如在《海关法》的修订过程中,关于关税缴纳期限的规定从原来的7 日已变更为15 日,此时课程内容中也应及时作出变更,防止向学生传授过时的或错误的知识,导致学生在未来的岗位工作中过程中出现根本性的差错。
作为外贸企业的报关员,应能够熟练阅读大量的英文资料如外贸合同、信用证、商业发票与运输单据等,并准确地获取其中的有效信息以顺利完成报关手续。学生们必须要扎实打好英语基础,不断提高英文水平,从而能够对英文单据和资料应对自如。
在理论知识的讲授过程中,也应注重实践性。可利用真实案例作为背景资料设置情境来模拟真实业务,让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融入到情境中,让学生在模拟实际工作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和掌握不同国际贸易方式下的货物及不同种类海关监管货物的报关流程。
如在海关注册登记的理论教学中,在讲解必要知识点之外,可以设置相应情境为货物进口方与其他相关部门,并明确实践任务,如要求货物进口方应按照流程,提交相关材料办理好货物的进出口报关,同时海关部门应审核相关材料并办理该货物的进出口手续,同时对货物进行监管等。让学生根据情境进行思考和讨论,尝试完成相应任务,在此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与同学讨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最后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操作来协助学生解决问题,并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深入讲解及总结,加深学生的理解并巩固知识。
通过这种角色扮演模拟实践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切实感受到报关人员及海关人员的实际工作环境与工作内容,掌握该部分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熟悉本环节的实际工作流程与操作技巧。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配合引发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们学会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自2014 年报关员考试取消之后,许多高校逐渐降低了对“报关实务”的课程的重视程度,但实际上,社会及企业对报关行业专业人才的需求正与日俱增。此后由中国报关协会统一组织的报关水平测试,虽不再是入行资格的形式来对报关行业人员作出要求,但该测试结果能够更全面地反映考生的理论知识储备及实际操作能力,企业非常重视这一测试的成绩。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可将报关水平测试相关的内容纳入教学内容,让学生有目标地进行学习,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将理论和实践内容与报关人员岗位工作内容及要求相互联系起来。例如,在课程当中将报关的理论流程与实际业务中的操作结合进行分析。如涉及到特定减免税货物的报关时,负责货物报关的业务员应该提前做好申请减免税证明,在这个环节需要准备的材料及操作可以通过真实的案例来结合分析,让学生更有切实体会,加深其理解和记忆。
随着有关法律、法规对报关人员的监管要求提高,且将报关人员的业务水平与对企业的监管力度挂钩,企业越发要求相关业务人员要熟悉各种海关监管货物的报关流程与操作、确保报关的效率及报关准确性。而这些要求对于刚进入工作岗位的业务人员来说极具挑战性,因此我们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以此为重点,着重在这些实际业务中较容易出错的环节和操作的内容上设置相应的实践任务,并让学生不断地进行实训练习,达到能够高质高效地完成每一单交易情境下的业务报关的学习效果。
理论教学中,各教学情境的设置应是前后呼应,上下联系的,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全面地掌握报关流程和相关知识,深刻记忆业务各个环节应进行的操作,深刻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并掌握在业务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真正做到在实践中学习。同时让学生有作为报关业务员的角色责任感,刺激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
同样,在实践教学中,设置的情境及实践任务也应前后相连形成系统,让学生在教师的理论教学以及与同学之间的相互讨论的基础上,独立地完成一整个报关业务的流程,并完成一整套业务资料的制作与整理,此后再切换业务背景完成不同业务要求下的实践任务。这样能够全面地让学生掌握报关业务流程,加深学生对知识和实际操作方法的理解和记忆。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更全面的掌握“报关实务”课程的内容,全面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互相学习、实践应用、沟通与合作、解决问题等的能力。
通过校企合作,获取真实进出口货物报关案例及相关资料作为案例实践式教学基本资料,竭力解决当前该课程的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通过对收集到的大量相关教学资源如国际贸易真实案例背景及相应报关业务流程和材料进行收集、分类与整理,搭建起案例实践式教学资源库,不断更新、充实教学资源库,让学生每年都能够使用最新的教学资料、与最新的政策相对应着进行学习。
基于搭建起来的案例实践式教学资源库,同时根据企业及岗位对学生职业能力及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遵循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对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这些真实的国际贸易或其他情境下报关业务流程及操作内容为基本材料,设计出多套系统的、联动性的教学情境和实践任务,通过案例实践式的教学让学生有身处实际工作岗位和环境的体验,让学生能够学习到并完成完整的进出口货物报关业务流程,在实践中学到知识,并学会将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
当前许多高校的“报关实务”课程的授课教师都不具备较为丰富的对口企业和岗位工作经验,因此能够在课堂上传授的关于企业、岗位工作以及实际业务操作的内容较少,对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和熟悉行业、企业和岗位工作等方面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时授课教师若缺乏与课程相关的实践经验,很难根据工作经验来安排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也很难有针对性地安排以实际案例为基础的报关业务实践训练。
通过企业合作,企业提供顶岗实践机会或培训机会以提升该课程授课教师的在岗工作经验,并可以安排一定的课时让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真实的报关业务实践操作体验,以更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沟通与讨论能力、互相学习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