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海阳市经济开发区中心小学 李文纯
■山东省海阳市新元小学 李玉文
当前,我们正经历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是一场全民参与的疫情防控阻击战,没有局外人,而全国人民上下一心、共克时艰,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中国民族的力量,同时也对这场阻击战形成了深刻的感悟与思考。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学科建设工作不断推进,各个学科围绕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整合资源、设计实践出来,而在这次疫情防控工作中,教育工作者应重新反思学科教育,将疫情防控文化融入学科建设中来,利用系统的教育培养强化学生科学防控意识,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为我们下一次的防控工作奠定基础。具体来讲,小学“疫线资源”育人策略的创生与实践工作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基于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设计学科教育策略,发挥德育在学科教育中的作用,围绕科学防控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尊重学生、依靠学生、服务学生,尊重学生学科发展中的差异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搭建成长成才的平台。基于实践育人思想,引导学生根据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参与科学防控,在实践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潜移默化的发展理念,结合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对学科进行阶段性设计,使疫情防控文化建设形成常态化发展。基于协同育人的思想理念,围绕科学防疫的主题,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互动融合,实现对学生的综合培养。
“疫线资源”育人策略的创生与实践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推进,而为保证教学实践效果,教育工作者应及时破解“疫线资源””育人梗阻:
1.因势利导,打破强行灌输教学方式。一直以来,学科课程教学实践中,应试教育占据主导,教师根据学科课程目标要求,对学生提出强制化要求,使教学方法与教学效应相脱节。
对此,在“疫线资源”育人策略的创生与实践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情设计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并根据学生的发展变化做出调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了解疫情防控文化,提升文化素养。
2.坚持客观公正,避免教学极端化。通过对学科课程整合经验来看,一些教师在教育主题融合中经常出现生搬硬套、生拉硬拽的情况,不顾学科教育自身特点,盲目套用主题。对此,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教育工作者应保持客观理性、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避免让学科学习淹没在疫情防控文化中,应实现科学防疫与学科建设的共同发展。
3.注重氛围营造,调动学生学科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做好教学准备,从疫情防控工作实情挖掘教育资源,在课堂中营造民主氛围,采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以推动学科课程整合目标的落实。
在小学学科建设中,疫情防控文化的渗透需要将各学科中的潜在教育价值挖掘出来,并结合科学防控形成“疫线资源”,推动教学实践。基于此,教育工作者应明确课程整合要求,结合学科特点,制订“疫线资源”育人实践策略:
1.深入解析课程标准,重复考虑新课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实际需求,结合立德树人宗旨,设计相应的学科教学方案。
2.渗透情感教育,在疫情防控文化与各学科融合过程中,不仅要强调防疫知识的讲解,防疫技能的训练,更要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从思想意识、情感价值层面引导学生实现深刻转变,让疫情防控文化借助学科的力量真正走进学生内容,指导学生实践,并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将科学防疫贯穿在学生生活、学习细节中,以调动学生的实践积极性与主动性。
3.体现课程特点,将疫情防控文化学科特点与学校特征相结合。在校本理念的指导下,教育工作者应围绕学科内容开发校本教材,将疫情防控文化融入教材中,以挖掘学科以及学校在育人方面的优势资源。
4.立足学生发展,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实际,循序渐进地进行日常学科知识的讲解,加强行为规范的引导,并结合疫情防控过程构建教育观点,确保疫情防控文化与学生特点相契合,以推动疫情防控与学科教学课程整合。
第一,围绕疫情防控整合疫情资源,并设计主题式阅读活动。《病毒小子威利》《写给孩子看的病毒科普图鉴》《病毒星球》《血役》等与病毒相关的科普书籍,并以制作病毒卡片,布置病毒博览会的形式开展读书交流;阅读《鼠疫》《花冠病毒》等灾难类科幻小说,以及《我的野生动物朋友》《西顿动物记》《森林报》等自然科学类小说,启发学生思考灾难面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主题阅读,以读书沙龙的方式开展谈论自己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
第二,以疫情为核心的写作联结,即组织学生进行新闻专题研究与写作、以疫情关注点为中心的语文写作专项活动,如关于野生动物的生存状况,抗击疫情中的“逆行者”等。
第三,以疫情为核心的语文综合实践挖掘,如组织小小新闻播报员,要求学生在自己观看的公众号与电视新闻中,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新闻,模仿新闻播报员的样子进行新闻播报,并与他人进行分享交流;问卷调查与对策设计,以疫情为背景,从野生动物保护、疫情防控等方面设计调查问卷并面向社会开展调查,分析调查结果,就调查中反映出的问题设计适当的宣传策略,并通过绘画、视频制作、文字等方式开展宣传。
媒体每天用数据为民众呈现疫情发展情况,而这些数据为疫情防控与数学学科课程整合提供了依据。教师在学科建设中,可以将疫情大数据纳入各年级统计相关的课程中来,要求学生根据每天更新的官方信息读一读里面的数据,了解确诊人数、境外输入人数、治愈人数、支援武汉的医护人员数量、救灾相关物资数量、治愈率等。并结合所学设计数学问题,与同学交流探究解决方法。
根据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以及方舱医院的建设,要求学生全面收集不同类型医院的平面图、建设时间、占地面积、内部结构等信息,利用收集到的数据和图形面积计算的知识,估算建筑的面积并与官方公布的面积进行对比,并自由选择参照物对比火神山医院的面积,初步感知医院面积大、建设难度高的实际情况,让学生通过数字体会疫情防控工作的艰辛,感受中华民族抗击疫情的决心和魄力,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师可要求学生以2、3月份的数据变化为依据,根据所在省份的确诊人数、治愈人数、境外输入人数等信息的变化,绘制的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观察图表中的数据发展趋势,直观感受防控工作从凶险走向缓和的过程,深切体会科学防控的重要性。
充分挖掘英语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并结合品德教育与疫情防控工作找到交叉点。例如,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形成“大流行”,而在全球化背景下,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组织或者个人都不能独善其身,但是,由于各个国家文化、历史、科技、政治、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防控工作的措施也不尽相同。对此,教师可以结合英语课程教学,设计文化教育策略,利用语言的引导,促使学生理解西方国家采取相应防疫措施背后的原因,并从人类命运休戚相关的角度说明在新的防疫形势下,展开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进而结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题,理解守望相互、团结合作的价值所在,推进疫情防控文化的创生。
加强安全教育课程建设,例如组织“应急演练”课程,学校、教师应针对开学时间逐渐逼近的情况,制订切合实际的规范演练流程,提高学校应对体温异常人员的能力,并加强安全卫生防范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在实操中提升自我保护技能。加强思想品德课程建设,在课程构建中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资源,从而丰富防疫知识、提升防疫实践能力,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理念。加强法治课程建设,法律法规是推动科学防疫工作强有力的保证,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可以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最高法发布的依法惩处妨害疫情防控犯罪典型案例,渗透依法防疫理念,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落实课程培养目标。
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阻击战中,涌现出许多平凡的英雄,而这些人值得我们以最动人的艺术形式描绘与歌颂。在小学艺术课程构建中,教育工作者可以组织学生学习、创作,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此次疫情的体验。在美术课程上,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绘画、手工制作等活动,如画颗爱心送给最美逆行者;观看火神山建设视频,了解挖掘机的外形、工作方式,利用彩泥、废纸等材料制作一台挖掘机;绘制共同抗疫海报,用精美的构图,饱满的色彩,宣传科学防控工作,并在课堂上进行互动交流,营造浓厚的教育氛围,渗透疫情防控文化。
教育工作者应利用自然科学课程,做好新冠肺炎普及工作,并结合当前的防控措施,分析其科学依据,提升学生的科学防疫意识,推动疫情防控文化的渗透和普及。教师可以根据学校要求,定期组织观看“科学防疫”微课视频。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课程内容难度,并明确划分课时,确保科学教育工作常态化进行,以促使学生了解防疫知识,提高自我防护意识,激发学生利用科学知识拍摄宅家记录,调动家长共同参与,丰富家庭亲子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视频剪辑,提升其利用信息技术科学表达的能力;完善各年级主题课程,确定疫情防控文化渗透的重点。
总之,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小学阶段,教育工作者应深入研究,在组织学生参与防控工作的同时,做好疫情防控与学科教学课程整合工作,落实学科建设方案,推动疫情防控文化在各学科的渗透,提升学生的科学防控意识,不断完善疫情防控文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