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凤桂 范 瑶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彰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我们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可以说,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近年来,扬州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扬州,着力推动经济社会与生态文明同步发展,绿色、生态、宜居正日渐成为扬州引以为荣的特色与品牌。
“十三五”以来,扬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抓好公园城市、城市水源地安全、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和长江大保护等重点工作,环境质量保持总体改善的良好势头,生态优势进一步彰显。
扬州以生态优先、环保先行倒逼经济转型升级,出台了《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等文件,组织实施2300 多项重点治理工程。空气质量逐步改善。2019 年,强力推进“减化”工作,先后关停了342 家化工企业,大力推进重点废气排放企业转型搬迁,扬农集团、联环药业老厂区于年底实施全面停产;开展燃煤工业窑炉排查整治,淘汰燃煤工业窑炉116 台;全年整治锅炉1117 台,市内35 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实现清零,65吨以上燃煤锅炉全部达到超低排放。2019 年,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69.6%,同比上升3 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43 微克/立方米,远低于国家规定的75微克/立方米的标准。统筹推进城镇污水垃圾集中处理,切实抓好黑臭水体和长江污染治理。通过认真落实“断面长”制,强化不达标断面综合整治,碧水保卫战精准治理初见成效。扬州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71.9%、无劣Ⅴ类断面,阶段性达到2020 年全面小康社会水环境目标。县级以上饮用水源地9 个突出环境隐患问题全面整改到位。扬州水环境质量总体平稳。
低碳、循环、绿色、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形成,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显著强化,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积极建设节水型社会。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示范区和载体建设,全面完成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任务。2019 年扬州用水总量32.4亿立方米,较2015 年下降18.2%;扬州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55.4 立方米,比2015 年下降44%,用水总量和强度均降幅明显。优化空间开发利用格局。加强空间开发利用管制,严格落实建设用地总量和开发强度“双控”指标,加强永久基本农田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线“三线”刚性约束。
扬州以夯实环境基础为保障,结合江淮生态大走廊、公园体系建设等重大战略行动,着力构建江、河、湖一体化森林防护体系,进一步加强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城市绿地及城郊大环境绿化建设,2019 年扬州林木覆盖率23.44%,较2015 年提高0.41 个百分点。以江淮生态大走廊为主线,打造“绿色廊带”。2012 年市政府提出规划建设的“江淮生态大走廊”,加快提升长江沿线生态修复水平,目前,江淮生态大走廊已正式列入国家《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被江苏省政府列为扬州市高质量发展6 个个性化指标之一。推进公园体系建设,变“城市公园”为“公园城市”。2015 年,旗帜鲜明地提出公园体系建设。自2015 年提出以来,截至目前,扬州共有公园392 个,其中:综合公园40 个,社区公园238 个,口袋公园79个,专类公园35个(包括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公园体系建设让城市的“绿肺”不断扩张,也让更多市民享受了生态红利。
扬州以环保刚性约束为倒逼,持续推动沿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努力打造高端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新高地。结构调整扎实推进。2019 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5∶47.5∶47.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比上年提高0.5 个百分点。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074 元,比上年增长8.8%,人均GDP 增长率6.3%。优化产业合理布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出台《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三年(2018-2020 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扶持技术含量高、污染小,对环境的影响较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当前,扬州市的“5+3”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体系正逐步形成。稳妥推进以化工、钢铁、船舶为代表的去产能行动。以化工企业“四个一批”专项整治行动为抓手,依法关停和搬迁保护区、生态敏感区域内所有环保、能耗、安全等不达标的化工企业,推进一般化工企业有序退出或加快转型;以严禁新增钢铁产能项目、严禁退出产能反复、严禁生产销售“地条钢”等违法违规行为为原则,确保钢铁行业有序发展;对船舶行业综合采取金融、税收、环保等限制措施,引导技术水平低、产品竞争力差,长期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的中小企业主动退出。
近年来,扬州始终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参与感、满足感摆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位置,持续聚焦改善民生,营造绿色低碳的人居环境。打造低碳节能生活方式。公共机构用能持续走低,“十三五”以来,扬州公共机构人均能耗继续保持下降,高效节能产品市场份额持续扩大,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农村人居生活逐年改善。2019 年,扬州农村无害化厕所普及率和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分别达99.19%和100%,较2015 年明显提升。城市绿色生活方式正在形成。关注群众关心的居住、出行等热点问题,着力推进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绿色化。2019 年,扬州城镇公交客运量(不含出租)达20823 万人次,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预计达97.73%,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超过41%,低碳、高效、绿色、便捷的生活方式正在逐步形成。
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扬州生态环境质量仍然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短板,污染防治形势严峻,影响环境质量改善、损害群众环境权益的问题和隐患依然存在,离人民群众期盼仍有较大差距。
扬州重化产业、“两高”(高能耗、高污染)企业比重仍然偏高,结构调整、总量减排在相当长时间里仍然十分迫切和艰巨。能源总量控制大大超限。2016-2019 年间,扬州市能源消费总量的四年平均增速为3.2%,累计增量已经大大突破五年增量限额。按照客观规律和当前形势判断,未来要以能耗负增长支撑GDP 继续增长来完成总量控制目标十分艰难。煤炭削减难度持续加大。随着落后产能和小锅炉不断淘汰,当前减煤空间已大大压缩,后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的难度将越来越大。
大气污染治理问题严峻。2019年1 月份,扬州PM2.5浓度同比上升16.9%;一季度,PM2.5浓度同比不降反升,增幅5.4%;优良天数比率不升反降,降幅1.1%,被江苏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办公室通报为一季度环境空气质量情况不达标地市。地表水环境质量问题逐步显现。扬州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呈轻度污染,一些污染企业沿江环湖、近水靠城,或位于环境敏感区域,存在区域性、布局性、结构性隐患。
近年来,扬州市级统计部门持续推进能源、资源、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四位一体”统计能力建设。然而,随着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不断深入,现有工作在反映气候变化状况、核算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存在较大的数据缺口,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统计工作迫在眉睫。此外,扬州市尚未出台明确的“一办法”和“两体系”,上下对接存在时滞等客观问题,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战略思想,就要把补短板强弱项作为关键环节,聚焦污染防治攻坚战,从源头上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高质量,使生态文明建设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一是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实施“科技产业合作远征计划”,推动制造业向高端攀升。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推动新能源、新光源产业向应用端拓展,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和生物医药产业,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突破30%;二是推动服务业提质增效。组织实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十百千”工程,推进生活性服务业转型升级,打造高端健康服务集聚区;坚持“城市即旅游”,强化市县联动、项目带动,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技、创意、金融、旅游、体育等融合发展。三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海峡两岸(扬州)农业合作试验区为平台,突出设施农业和园区建设,持续推进6 个50 亿元连片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实施粮食生产“1120”工程,继续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力度,提高“三品”产量比重。
一是持续推进污染防治。全面深化大气污染防治;深度治理工业污染,加强燃煤锅炉治理,细化制定大气应急管控规范和程序,完善大气应急管控体系;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严格落实“断面长”负责制,坚持“减排、扩容”两手发力,促进地表水“提优除劣”;加大城镇生活污染治理力度,推动县、乡、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整合和提升改造。二是严格执行能耗“双控”。着力改变高能耗行业比重偏高的局面,培育和发展一批非煤、非化高附加值低能耗的行业产业;狠抓能耗“双控”协同机制构建,提升整体节能降耗工作的预知性和规划性,以便及时调控能耗异常波动情况进行干预。
一是建议尽快建立地市评价考核协作机制。“一办法、两体系”是江苏省对设区市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的依据。建议按照“一个办法”要求建立扬州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协作机制,全面启动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工作。二是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统计能力建设。围绕“能源、资源、环境、气候”四位一体能源统计总框架,夯实源头企业数据质量,加强相关机构和企业的应对气候变化统计能力建设,为政府决策提供坚实的统计依据。三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年度评价体系建设。结合扬州实际,强化质量责任,加快完善指标体系,积极开展在健全指标体系、可替代性指标运用、科学精简指标等绿色发展评价方法难点方面的研究,为“强富美高”新扬州建设导向引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