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欠体发化达发地展区的融困入境长与三突角破经路济径*
——基于安徽省宿州市样本分析

2020-01-10 01:59□房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20年5期
关键词:宿州长三角区域

□房 建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近期公布的《宿州市融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标志着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在宿州市正式进入实施阶段。安徽省宿州市地处苏鲁豫皖交界的黄淮平原,所辖四县一区皆为经济欠发达地区。为进一步研究宿州市深度融入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课题组先后深入宿州市经开区、宿州市高新区等地开展实地调研,在充分查阅统计资料和科学分析研判的基础上,形成欠发达地区深度融入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困境与突破路径的研究报告。

| 宿州融入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优势和机遇

宿州市位于安徽北部,是长三角城市群、中原经济区、淮海经济区重要节点城市,为安徽区域中心城市之一。长期以来,宿州与沪苏浙地区经济联系紧密、交流合作密切,宿州积极落实安徽省委、省政府与沪苏浙合作对接机制部署,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对接长三角核心区域发展优势显著。

(一)产业经贸合作持续增强

主动承接长三角区域产业转移,2019 年宿州60%的招商引资项目来自江浙沪地区。康奈鞋业、维多食品、大盘压力等一批沪苏浙转移项目建成投产,总投资150 亿元的宿州绿地科技产业园、总投资36 亿元的上海泰盛纸制品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张江萧县高科技园落地成为上海张江首家县域合作园区。积极探索“基金+基地”“投资+服务”新兴产业招商和培育模式,日前宿州已设立3 支规模40 亿元的股权投资基金,引导沪苏浙产业项目向宿州转移。宿州徐州现代产业园区合作框架协议已达成,萧县泉山工业园等省际合作园区加快发展。

(二)城市交流合作不断深化

全面开展与徐州、宿迁等毗邻城市合作,共同签署多个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探索跨区域协同发展新机制。建立健全参与长三角合作发展对接机制,新汴河航道、张江萧县高科技园建设等列入《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年)》,积极推进与区域合作城市的项目和园区建设。2019 年10 月15 日,宿州正式纳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深度融入长三角城市合作平台。2019年10 月22 日,宿州与上海科创办签订《创新发展合作备忘录》,进一步加强与上海张江对接合作。

(三)区域交通体系更加便捷

近年来,宿州国省干线一级公路总里程居安徽省第二、皖北第一,形成了高标准互联互通的一级公路骨架网。宿州先后打通徐明高速、泗许高速等省际高速公路“断头路”,建成运行郑徐高铁、宿淮铁路等铁路项目,加快建设新汴河航道、G206 国道等跨区域重大交通项目,开通运营徐州—萧县省际公交班线,区域交通便利化程度不断提高。

(四)要素保障能力日益提升

宿州电力能源充盈,华电两台60 万千瓦机组纳入“皖电东送”工程,由华东电网直接调度,投产以来累计发电超700 亿千瓦时;宿州人力资源充沛,拥有劳动资源380 万人,技能人才31.7万人,综合劳动力成本约为江浙沪地区的40%;宿州自然资源充裕,是全国粮食主产区,著名的煤炭、粮食、水果生产基地,素有“果海粮仓”的美誉,是上海等长三角地区重要的能源和农副产品供应保障基地。冀宁联络线皖苏界至宿州天然气管线项目在加快建设,宿州城区供气能力将进一步增强。

(五)交流合作领域不断拓展

宿州已与周边的徐州、宿迁等城市分别签订环境保护、污染联防联控等合作协议,积极研究建立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积极借鉴先进经验,实施投资项目“并联审批”,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深入推进区域旅游同城化、文化产业合作、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同时,依托全长2000 余公里量子通信干线,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金融、政务、国防等提供安全通信服务。

| 宿州融入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困境挑战

宿州经济发展水平与长三角地区存在巨大差距,宿州是资源大市,但资源环境的“天花板”约束日益趋紧、高质量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宿州是人口大市,但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人口红利尚未完全释放;宿州是区位枢纽,但人流、物流、信息流没有形成洼地效应、竞争态势日益激烈等。深度融入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困境不容忽视。

(一)支撑一体化发展的工业力量不强

1.工业投资增长减缓。2019 年工业投资增长9.7%,低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3.7 个百分点。大项目较少,完成投资额2 亿元以上项目12个,无5亿元以上项目。

2.大中型工业企业增速偏低。2019 年规模以上大中型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2.8%,低于全市7.2 个百分点;增加值总量占全市的24.2%,但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仅为7.1%。

3.传统优势产业竞争优势减弱。传统资源加工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优势减弱,2019 年煤炭开采业、纺织服装服饰业增加值分别下降15.3%和2.8%;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板材加工业、皮革和制鞋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加值仅增长0.4%、8.2%、3.5%、0.4%、7.9%,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二)参与一体化发展能力相对不足

1.参与协同分工的动能不足。承接产业转移主要以简单的机械加工、纺织服装、轻工制造领域的中低端制造业为主,多是产业转型升级面临调整或即将淘汰的产业,参与中高端产业分工的整体能力不足。

2.参与跨界合作的力量不足。南北合作共建园区发展仍面临缺少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产业链条不够完整、科技支撑性不高及优惠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等问题,对深化南北合作共建园区建设的推动作用受限。

3.参与互联互通的能力不足。宿州在地理位置上距离出海口不远,但由于通道建设相对滞后,未能真正实现“通江达海”,承接出口产业转移和深化苏皖北部区域合作均受到影响。

(三)承接产业转移载体相对薄弱

1.园区发展相对薄弱。在2018年度全省126 家开发区综合考评中,宿州经开区、泗县经开区、砀山经开区排名均在全省百名之后。

2.县域经济相对薄弱。在2018年度全省61 个县(市)考核中,萧县、灵璧、泗县、砀山人均GDP 分别居全省47、55、48、50位,处于全省下游。

3.新型城镇化建设相对薄弱。2019 年7 月,宿州印发《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若干措施(试行)的通知》,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但2019年全市农业人口异地城镇化33448人。

(四)融入区域发展面临刚性约束

1.环境保护约束较大。由于污染防控、节能降耗等要求不断提高,制鞋、家具、板材等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大的项目落地受到限制。

2.配套资金约束较大。受财政承载能力影响,2019 年全市统筹用于扶贫的财政资金达26.54 亿元。智能制造等需要地方政府资金配套的新兴产业项目,落地困难。

3.行政效能约束掣肘。整体作风明显优化,但少数干部担当不足、能力不强、谋事不深,抓落实的精准度不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痼症顽疾仍未根除。

| 宿州融入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突破路径

(一)实化融入创新一体化机制,引领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

1.实化推进“三区一基地”建设机制。打造上海非核心功能疏解承载区,深化与上海张江高科园区战略合作,优化“张江创造+宿州制造”新模式。打造沪苏浙产业升级转移试验区,支持承担皖北承接产业转移试验区建设任务,深化省内南北合作园区建设。打造省际毗邻区域协同发展样板区,全面落实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徐州框架协议,建立健全省际交汇区域合作新机制,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积极引进优势农业企业,大力生产紧缺、专用和绿色优质农产品。

2.实化参与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构建协同创新平台,积极参与长三角科技创新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构建小型超算中心和量子通信等研发平台,推动与上海张江、长三角高校院所等建立新型合作关系。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做大做强新兴产业,深入推进重点技改行动计划,推动传统产业升级。

3.实化推进南北园区合作共建机制。重点建设市高新区、市经开区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平台,加快建设市高新区半导体产业园等园区建设,积极承接张江创新创业孵化、科技成果转化和生产制造转移,加快培育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主动参与徐州万亿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世界级装备制造产业中心配套建设。开展与沪苏浙“飞地经济”试点,加快绿地宿州科技产业园建设。培育壮大张江萧县高科技园并复制推广,积极导入上海张江高科园区创新创业资源;加快萧县泉山工业园建设,承接徐州机械电子等产业转移。谋划推进灵璧北部—徐州观音机场空港新城产业物流园区,重点对接徐州空港新城和淮海国际陆港建设。推动砀山、泗县等地积极与上海久有股权基金对接。

(二)实化交通建设一体化机制,提高区域一体化互联互通水平

1.实化区域铁路互联互通建设。推动淮北—宿州—蚌埠城际铁路、合肥—新沂高速铁路、京沪铁路宿州站综合改造工程建设,做好宿淮铁路扩能改造、徐州轨道交通1 号线延伸到萧县、符离公铁联运物流基地等项目前期工作。

2.实化区域公路互联互通建设。加快建设徐州—宿州—蚌埠、徐州—淮北—阜阳高速公路、连霍高速安徽段改扩建工程,开展连云港—宿迁—宿州—阜阳—淮滨高速公路前期研究。

3.实化区域空海互联互通建设。加快推进宿州民航机场项目立项报批手续,积极推动砀山、泗县等通用机场建设前期工作。实施新汴河航道整治工程建设,加强与宿迁市对接,争取项目尽快列入江苏省航道网规划,推动新汴河—溧西河—洪泽湖西南线航道建设。

(三)实化载体建设一体化机制,高质量参与区域一体化发展

1.高质量推进产业园区发展。复制推广沪苏浙先进产业园区管理经验,探索开展园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选准选优适宜发展的产业,努力形成产业发展集聚,不断增强园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软环境”和“硬实力”。

2.高质量推进县域经济振兴。贯彻落实《关于聚力推进十大工程振兴县域经济行动计划》,围绕首位产业,以189 个近期计划实施的县域经济振兴发展亿元以上重点项目为抓手,大力推进技术改造,推动优势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积极申报和推进省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建设。

3.高质量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大《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若干措施(试行)》各项政策的落实力度,督促各县区尽快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和政策体系,实现全市一盘棋、齐步走。持续加大“三权保障”“五有并轨”精准宣传力度,让更多群众了解政策、参与进来、享受红利。

(四)实化共建共享一体化机制,切实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

1.实化生态联防联治一体化机制。加强生态红线区域保护修复,加快黄河故道生态廊道建设。强化环境污染联治、边界治安联防、应急指挥联动,开展大气污染综合防治、跨界水体污染治理,全面加强固废、危废污染联防联控,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强大气、水污染动态监测,协作开展重污染天气区域应急联动、跨界断面水质联合检测、跨界环境污染纠纷处置等,提升区域联防联治的科学化、规范化、一体化水平。

2.实化区域开放合作一体化机制。构建“大平台”,深度参与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积极参加世界互联网大会、世界制造业大会、中国国际徽商大会等长三角品牌展会和贸易投资活动,与沪苏浙各大电商平台和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借鉴推广投资、贸易、金融、事中事后监管等方面经验,统筹推进“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加快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3.实化区域公共服务一体化机制。主动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积极引进沪苏浙等地优质资源,开展高等教育协同创新、职业教育协作发展、基础教育交流互动,拓展跨省异地就医结算、推动医疗卫生资源共享,组织策划跨区域重大文体活动,实现资源共享、制度对接、待遇互认,让人民群众率先分享一体化发展成果。积极对接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为民为企服务大数据平台,全面优化营商环境。

(五)实化政府治理一体化机制,创优营商环境发展水平

1.实化制度执行的一体化机制。完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制度执行机制,实现域内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政策制度执行的一体化。加强对一体化政策制度执行的监督,执行统一的竞争政策制度等,做到自觉遵崇政策制度、严格执行政策制度、坚决维护政策制度。建立对政策制度执行情况的考核评价机制,拉紧一体化落实的监督问责闭环链条。

2.实化权力法治化运行的机制。深入推进长三角区域法治政府建设,严格遵守宪法法律,自觉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开展涉及长三角区域内工作。要全面落实新修订的政府工作规则,健全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权力运行的监督机制。自觉接受域内各层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域内各层级政协的民主监督。打好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攻坚战、持久战。坚决向各类“中梗阻”问题开刀,大力整治为官不为、懒政怠政行为。强化公共权力运行、公共资源配置、公共资金分配、投融资等重点领域监管。以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深化标本兼治,保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3.实化提高行政效能创优营商环境机制。创新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开展“营商环境提升年”活动,开展领导干部点对点联系重点民营企业活动。推进数据归集共享“百日攻坚”行动,推行7×24 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服务,加快建设移动民生服务“皖事通·迅宿办”平台,落实审批服务事项“网上办”“掌上办”“邮寄办”“预约办”,实现全覆盖高频民生服务事项“指尖”办理。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完善投资促进和保护、信息报告等制度,建立健全首问负责、一次告知、一窗受理、并联审批等制度,全面推广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进一步压减企业开办、工程建设审批时间,企业开办1 个工作日内办结,不动产登记2 个工作日内办结。加快完善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的新型监管机制,建立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积极推行“互联网+督查”,高质量推进公共资源交易阳光服务平台建设,深入实施政务公开,发挥好12345 政府热线平台作用,让权力公开透明、阳光运行。

猜你喜欢
宿州长三角区域
安徽宿州灵璧县:多措并举发展特色产业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百年辉煌
——长三角油画作品选之四
我觉得我很勇敢
分割区域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两个基于CdⅡ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在金属离子和有机分子发光传感中的应用
宿州诗群小记
区域发展篇